看板: BudaFood ◎ 健康飲食與養生之道    板主: forjjlu
閱讀文章: 第 1757/281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發信人: b84021@ccstudent.ee.ntu.edu.tw (Post Gateway), 信區: TradMedicament
標  題: 中醫的科學化(轉寄) (fwd)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Thu Dec 12 08:48:45 1996)


Forwarded message:
From JohnPan.bbs@bach.mc.ntu.edu.tw  Thu Dec 12 16:46:34 1996
From: JohnPan.bbs@bach.mc.ntu.edu.tw
Date: Thu, 12 Dec 1996 16:51:31 +0800
Message-Id: <199612120851.QAA01871@bach.mc.ntu.edu.tw>
Reply-To: JohnPan.bbs@bach.mc.ntu.edu.tw
To: b84021
Subject: 中醫的科學化(轉寄)
X-Forwarded-By: JohnPan (潘冠宏)
X-Disclaimer: ◎楓城杏話◎ 對本信內容恕不負責。
Precedence: junk

發信人: Miyita@Maple (我喜歡薰衣草!!), 信區: TraditionalMed
標  題: 中醫的科學化
發信站: 台大醫學院◎楓城杏話◎ (Sat Nov  2 12:32:33 1996)
轉信站: Maple (local)

        ◆ 人物專訪--從台大到約翰霍浦金斯 從免疫檢驗到脈診儀 ◆
                     王唯工致力於中醫科學化


     提到最近極為熱門的能量醫學,便不能不提到王唯工教授的脈診儀。研究已
 達12年的脈診儀,只要用一小片電極片碰觸脈搏,就如同中醫把脈一樣,一會兒
 的功夫,您身上的12經脈狀況就全部顯示在螢幕上,並可列印出一紙診斷書。您
 知道脈診儀是如何誕生的嗎?

     小時候因為一場意外造成的印堂受傷,使得整個臉部的血液循環系統受到極
 大影響,造成他自己形容的「整個臉黑得像關公一樣」;身體上的不適,埋下了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暨台大電機研究所教授王唯工從物理走上醫學領域
 的種子。從台大物理系到清大物理研究所,是為了以後到美國唸以醫學著名的約
 翰霍浦金斯大學做準備。


 ◎ 小時候的傷害促成從醫念頭

     王唯工回憶,小時候所造成的傷害,使他潛意識裡一直有想接觸醫學、看能
 不能怎麼樣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的念頭,台大物理系唸到大三時,他愈來愈覺得物
 理離人群很遠,他隱隱覺得似乎在皮下組織的部份,血液受到嚴重的阻塞,於是
 開始學中醫、氣功、太極拳等;課程上也開始多修些生理學方面的課程。為了想
 到美國去唸醫學,又要有一些基礎相關課程做準備,王唯工選擇了清華大學物理
 研究所做為緩衝,雖然仍舊唸物理,但已儘量偏向生物、化學等課。於是在基礎
 學分夠了之後,向美國申請學校,當時除了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他同
 時申請到史丹佛大學物理研究所,以及耶魯大學的分子生物研究所,三個學校都
 提供全額獎學金。王唯工選擇了以應用為導向的生物物理,並在學成之後於1974
 年返國至中央研究任職至今。

     話說生物物理這個學門是在1960年才誕生的。當時王唯工雖有從醫的念頭,
 卻也不知如何轉向,幸而當時證實了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央研究院院
 士吳健雄剛好返國講演生物物理,他才知道原來物理可以應用到醫學領域。即使
 在經過三十多個年頭後的今天,國內也只有醫學工程是屬於介於醫學與科學之間
 的應用學門。


 ◎ 一生中事業的轉捩點

     回國投入中央研究院後的九年期間,王唯工致力於研究螢光免疫檢驗儀器,
 開發出含儀器、試劑和消耗品等在內的整組設備,並獲得美、日等五國專利。
 1983年,正逢國內B型肝炎盛行,王唯工積極在科學園區籌劃B型肝炎試劑設廠量
 產,並展開集資與籌備的計畫。其間,他並到國外展開一年管理課程的進修,同
 時園區設廠申請已獲准,集資作業也已完成,獲准為「金驗科技公司」。然而,
 在王唯工出國前同時提出申請的同性質廠商有兩家,出國後則增為四家。於是在
 投資/效益與競爭和風險的考量下,王唯工做了一個沈重的決定:關閉這家尚未正
 式開張的公司。這個決定可說是他人生最大的轉捩點。


 ◎ 轉投入血液循環研究

     王唯工說,決定關閉之後,一時空出太多時間,便轉投入另一項構思已久的
 研究工作(血液循環。他原本認為經絡穴道的理論基礎是神經系統,投入研究至今
 ,才知道應該是血液循環系統,因而此番研究就是要證實血液與神經之間的關係。

     1984年開始至今12年期間,除了王唯工之外,師大物理系教授也是王唯工妻
 子的林玉英、台大心臟內科醫師連文彬以及研究歐洲傳統醫學的陽明大學教授崔
 玖,一直是這個研發團隊的核心人物:林玉英負責物理模型的建立,連文彬負責
 臨床試驗與比較。12年來,研究大致可分為現象了解、理論基礎的了解,以及數
 學解三個階段。1984至1986年是物理模型的建立階段;1987至1991年是動物實驗
 和資料比較的階段,並於1991年確定經脈和心臟脈波之間的關係;1991至1995年
 則確定數學解。其間,並於1992年確定執行資料收集的軟體;1989年至1996年同
 時持續進行臨床試驗,到目前為止共完成一萬多筆試驗,完整資料則存有二千多
 筆。


 ◎ 陳履安當場允諾支持

     王唯工很有信心地說,研究做到目前為止,雖然理論基礎已大部份完成,之
 前的研究也多已得到證實,整個發展算已成熟,但基礎研究仍然持續進行著。脈
 診儀的研發能夠持續這麼長的時間,王唯工說,要感謝當年的國科會主委陳履安
 ,1989年陳履安到該研究室參觀,認為此項研究將中醫導入科學化的應用,十分
 具有價值,因而大力支持並且撥予經費,至今國科會已連續支持6年,算是相當難
 得,研究人員也更加具有信心。除了國科會,王唯工也相當感激中央研究院對基
 礎研究的支持,因為「沒有基礎研究,就沒有應用研究」。

     脈診儀適合怎樣發展呢?王唯工表示,脈診儀用來量測因受傷而產生的血液
 循環障礙最適合不過了,許多莫名奇妙的疾病連病人都不知道是怎麼發生的,經
 過測量,則人體十二經脈的運作情形一覽無疑,若輔以瞭解中醫藥方的人來解釋
 及配藥,則更能發揮其進一步作用。

     王唯工認為,脈診產業要走向國際舞台有三種應用路線,第一是中醫標準化
 ,像脈診儀就可以診斷出311(211(311(211變化的症狀;第二是復健領域,因為透
 過脈診儀的診斷,可以瞭解身體各個部位的狀況,即可針對這些診斷施以復健;
 第三是朝健康食品的方向發展,因為國外並無中藥,若灌輸以「中藥是可針對體
 質設計的、經過診斷的藥膳」,也許可經中國傳統醫學發揚到全世界去。


 ◎ 產業發展應結合當地特色

     問他是否還想設廠量產,他笑說,想啊!不過,現在想做的是脈診儀,而不
 是B型肝炎試劑。想想也真感謝過去那次沈重的決定,才讓他體驗到一個產業的發
 展,不是光靠技術,而應結合當地產業的特色才能長期發展,以台灣在資訊電子
 業的蓬勃發展加上傳統的中醫這兩項特長,最適合中國產業的發展;看起來多金
 的產業則未必適合台灣。況且,從事循環研究的貢獻要遠大免疫檢驗的設廠量產
 ,如果12年前真的設了廠,就算真的賺了很多錢,那又怎麼樣呢?(林綺芬)

. 

--
             
                             使    只
                             我    緣  古
                          朝 思 一 感  樂
                          與 君 回 君  府
                          暮    顧

 <Origin>: ◎楓城杏話◎ bbs.mc.ntu.edu.tw  <From>: 140.112.212.250

閱讀文章: 第 1757/281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