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466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urphy Chen 標題: 雜阿含(三八八)經 時間: Sat Jun 18 11:41:22 2016 雜阿含(三八八)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 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 、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是名比丘斷五支ヾ,成六分ゝ,守護於一,依 猗?於四,捨除諸諦,離四衢ゞ,證諸覺想,自身所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 清白,名為上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其中的斷五支,成六分,守護於一,依猗於四,捨除諸諦,各作何解? (根據哪一段 經文作為依據) > -------------------------------------------------------------------------- < From: Satipatthana Shi Time: Sat Jun 18 17:26:17 2016 這經文應該是與聖者十住處有關,如《長阿含 .十上經》所列:「雲何十難解法? 謂十賢聖居:一者比丘除滅五枝,二者成就六枝,三者捨一,四者依四,五者滅異諦 ,六者勝妙求,七者無濁想,八者身行已立,九者心解脫,十者慧解脫。」(CBETA, T01, no. 1, p. 57, a28-b3) 北傳詳細解說可見於《增壹阿含經》卷42〈46 結禁品〉: 聖所居之處有十事,三世諸聖常處其中。雲何為十?於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 事,恆護一事,將護四部眾,觀諸劣弱,平等親近,正向無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脫 ,智慧解脫。 「雲何比丘五事已除?於是,比丘五結已斷。如是五事已除。 「雲何比丘成就六事?於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雲何比丘恆護一事?於是,比丘恆護於心,有漏、無漏、有為、無為,至涅槃門。 如是比丘恆護一事。 「雲何比丘將護四部之眾?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為將護四部之眾。 「雲何比丘觀於劣弱?於是,比丘生死眾行已盡。如是比丘,平等親近,於是,比丘 三結已盡,是謂比丘平等親近。 「雲何比丘正向無漏?於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無漏。 「雲何比丘依倚身行?於是,比丘無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雲何比丘心善得解脫?於是,比丘愛已除盡。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脫。 「雲何比丘智慧解脫?於是,比丘觀苦諦,習、盡、道諦,如實知之。如是比丘智慧 解脫。」 (CBETA, T02, no. 125, p. 775, c20-p. 776, a12) ======================================== 南傳解說在《增支部.聖者的住所經第二》10集20經: 比丘們!有這十個聖者們過去居住、現在居住、未來居住之聖者的住所,哪十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是五支已捨斷者、六支已具備者,有一個守護、四個倚靠,是各 自真理已除去者、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者、無混濁意向者、身行已寧靜者、心善解脫 者、慧善解脫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五支已捨斷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的欲的意欲已被捨斷,惡 意已被捨斷,惛沈睡眠已被捨斷,掉舉後悔已被捨斷,疑惑已被捨斷,比丘們!這樣 ,比丘是五支已捨斷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六支已具備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既不快樂也 不難過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 道後,……以身觸所觸後,……以意識法後,既不快樂也不難過而住於平靜,正念、 正知,比丘們!這樣,比丘是六支已具備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有一個守護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具備以正念守護的心,比丘們 !這樣,比丘有一個守護。 比丘們!比丘如何有四個倚靠呢?比丘們!這裡,比丘考量後受用一事,考量後忍受 一事,考量後避開一事,考量後除去一事,比丘們!這樣,比丘有四個倚靠。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各自真理已除去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的所有個個沙門、婆 羅門的個個各自真理,即:『世界是常恆的』或『世界是非常恆的』或『世界是有邊 的』或『世界是無邊的』或『命即是身體』或『命是一身體是另一』或『死後如來存 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 』全部都被破除、被除去、被捨、被吐、被釋放、被捨斷、被斷念,比丘們!這樣, 比丘是各自真理已除去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之欲的尋求已被 捨斷、有的尋求已被捨斷、梵行的尋求已被安息,比丘們!這樣,比丘是尋求已捨並 徹底衰滅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無混濁意向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之欲的意向已被捨斷、惡 意的意向已被捨斷、加害的意向已被捨斷,比丘們!這樣,比丘是無混濁意向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身行已寧靜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 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禪,比丘 們!這樣,比丘是身行已寧靜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心善解脫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之貪的心被解脫、瞋的心被 解脫、癡的心被解脫,比丘們!這樣,比丘是心善解脫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慧善解脫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了知:『我的貪已被捨斷, 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了知:『我的瞋被 捨斷,……(中略)』了知:『我的癡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 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比丘們!這樣,比丘是慧善解脫者。 > -------------------------------------------------------------------------- < From: Murphy Chen Time: Sat Jun 18 18:18:47 2016 感恩師姐的解說.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19 17:05:25 2016 卷十五這邊本來「註解」有缺,已根據本串討論及卷三的相關註解補足如下: ヾ 斷五支:斷除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ゝ 成六分:成就對六根的守護;當六根對六境時,不喜不憂而安住於捨,有正念、 正知。 ゞ 守護於一:以正念守護心。 々 依倚於四:依於四種事;《瑜伽師地論》解釋這四種事是熟思而遠離(惡象、惡 馬等)、熟思而習近(衣服、飲食等)、熟思而除遣(散亂、疲勞等)、熟思而忍受 (寒熱等)。 ぁ 捨除諸諦:捨棄外道以為真實的各種邪見。 あ 離四衢:遠離世間的欲求。「四衢」原指「十字路口」,引申比喻為「世俗的」 。 ぃ 證諸覺想:契合真理的了知各種意向;捨斷欲的意向(欲覺)、惡意的意向(恚 覺)、加害的意向(害覺)。 > -------------------------------------------------------------------------- < From: Satipatthana Shi Time: Sun Jun 19 18:33:13 2016 經文對比後:S?71 離諸求 = S? 388離四衢 = D?10 勝妙求 也就是南傳AN 10:20所說的: 「比丘如何是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者呢?比丘們!這 裡,比丘之欲的尋求已被捨斷、有的尋求已被捨斷、梵行的尋求已被安息,比丘們! 這樣,比丘是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者。 」 亦是《舍利弗阿毘曇論》卷8所解說:「雲何求最勝人。若人欲求斷有求斷。求梵淨 行所作已竟。何謂欲求。欲界未覺未知。欲界未斷法若欲界陰界入。若色聲香味觸。 若眾生若法。若求彼悕望聚集盡求愛求已。悕望已聚集盡求已。是名欲求。雲何有求 。色界無色界未覺未知。色界無色界未斷。若色界無色界陰界入。若禪若解脫。若定 若三摩跋提。若求此悕望聚集盡求愛求已。悕望已聚集盡求已。是名有求。雲何求梵 淨行。謂八聖。若求彼悕望聚集盡求愛求已悕望已。聚集盡求已。是名求梵淨行人。 若人欲求斷有求斷。求梵淨行所作已竟。是名求最勝人。」(CBETA, T28, no. 1548, p. 588, c18-p. 589, a1) 因此あ離四衢:遠離世間的欲求。「四衢」原指「十字路口」,引申比喻為「世俗的 」。 此處解說似乎還可再議 > -------------------------------------------------------------------------- < From: 宏恆 Time: Sun Jun 19 23:07:01 2016 您好強....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19 20:46:26 2016 Satipatthana Shi 真是細心!感謝您指出這個議題,回顧經文的用意就是要找出這 類不夠精確的註解。 看來這邊遠離的不只是世俗的欲求,而是對三界一切有漏的希求、執著。 我查了查經,先講結論: あ離四衢:遠離種種的希求、執著。「四衢」是十字路口,《雜阿含經》卷十第 265經將「識無堅實」比喻為幻師在四衢道頭變出各種幻境,其中「四衢」可對應到 卷二第39經所說的「四識住」。 由於「四衢」就是十字路口,不算什麼專有名詞,因此在經中通常沒有特殊的意義。 但在經中最常見的關於「四衢」的譬喻,就是以下這則: 《雜阿含經》卷10:「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 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 在,若內、若外,若?、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 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 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CBETA, T02, no. 99, p. 69, a7-16) 不只是《雜阿含經》有這則譬喻,在種種的經典中都轉用了這則譬喻,可見這在佛世 時是非常普遍的一個譬喻: 《五陰譬喻經》卷1:「幻師與幻弟子於四衢道大人眾中,現若幹幻,化作群象群馬 車乘步從。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不有、虛無、不實、無形、化、盡。所以者何? 幻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識去來現在,內外?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此當熟省視 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婬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 者何?識之性無有強。」」(CBETA, T02, no. 105, p. 501, b9-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1卷-第200卷)》卷81〈諸天子品23〉:「如巧幻師或彼弟子 於四衢道,幻作四眾及一佛身處中說法,於意雲何?是中有實能說、能[聖>聽]、能 解者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善現告言:「如是,天子!一切法皆如幻故,般若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都不可得。 」」(CBETA, T05, no. 220, p. 454, c3-8) 《放光般若經》卷6〈無住品28〉:「譬如絕工幻師於四衢道化作如來及四輩眾而說 於法。諸天子!於意雲何,寧有說、有教、有受者不?」 諸天子報言:「實無所有。」」(CBETA, T08, no. 221, p. 40, a4-7) 《光讚經》卷6〈無縛品15〉:「明達幻師、若慧弟子,於大四衢化無數眾不可稱計 ,為諸化人講說經法,建立十善,三十七品,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 共諸佛之法。於須菩提意雲何,寧有眾人住十善乎?及三十七品、十種力、四無所畏 、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CBETA, T08, no. 222, p. 186, a14-2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5〈莊嚴品17〉:「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 作大眾,以十善道教化令行,又以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 法教化令行。須菩提,於汝意雲何,是幻師實有眾生教令行十善道乃至行十八不共法 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CBETA, T08, no. 223, p. 248, a14-20)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菩薩明難品6〉:「亦如大幻師,在彼四衢道, 示現種種色,業性亦如是。」(CBETA, T09, no. 278, p. 427, c12-14)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5〈依空滿願品10〉:「譬如幻師及幻弟子善解幻術,於四衢 道,取諸沙土草木葉等,聚在一處作諸幻術,使人睹見象眾、馬眾、車兵等眾,七寶 之聚種種倉庫。若有眾生愚癡無智,不能思惟,不知幻本,若見若聞,作是思惟:『 我所見聞象、馬等眾,此是實有,餘皆虛妄。』於後更不審察思惟。有智之人則不如 是,了於幻本」(CBETA, T16, no. 665, p. 425, c24-p. 426, a2) 《瑜伽師地論》卷84:「雲何識如幻事。言幻士者。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衢道者 。住四識住。造作四種幻化事者。謂象馬等。如象身等雖現可見。而無真實象身等事 。如是應知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識住。雖有作者及受者等我相可見。然無真實我 性可得。又識於內隱其實性。外現異相猶如幻像。」(CBETA, T30, no. 1579, p. 769, a1-8) 《瑜伽師地論》解釋「四衢」可對應到「四識住」,是蠻合理的解法。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466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