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464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心受的喜、憂、捨 時間: Sun May 15 16:18:32 2016 「心受的喜、憂、捨」 「受」可區分為「樂受」、「苦受」、「捨受」(即「不苦不樂受」),也可區分為 「身受」與「心受」。其中身受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直接緣生的受, 心受則是意根所緣生的受。 有的經中則將遇舒適的境界時心的樂受特別稱為「喜受」,遇違逆的境界時心的苦受 特別稱為「憂受」。因此將受區分為五種:(身)樂受、(身)苦受、(心)喜受、 (心)憂受、捨受。 阿羅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身受,但不引生心受,因此能身苦但心不苦。凡夫的身受則 會引生心受,例如由喜受而生貪愛,由憂受而生瞋恚。 卷十三第336經講的「六喜行」即是心遇舒適的境界時的造作,第337經的「六憂行」 則是心遇違逆的境界時的造作,第338經的「六捨行」則是心遇不苦不樂的境界時的 造作。 這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在《中阿含經》卷四十二〈根本分別品2〉第162經分別 六界經中,總稱為「十八意行」。 第339至342經則將六根對六境時沒有貪、瞋、癡,而能恆常捨心(心平等、寧靜,而 能捨離)並且保持正念(清澈覺知)、正智(清晰理解),稱作「六常行」。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13221032_992749287475550_3141435436980302971_n.jpg?oh=3d8be4b0b8a9f616af4a39f48c6e6046&oe=5A765EA8 LinkDescription: 「心受的喜、憂、捨」 「受」可區分為「樂受」、「苦受」、「捨受」(即「不苦不樂受」),也可區分為「身受」與「心受」。其中身受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直接緣生的受,心受則是意根所緣生的受。 有的經中則將遇舒適的境界時心的樂受特別稱為「喜受」,遇違逆的境界時心的苦受特別稱為「憂受」。因此將受區分為五種:(身)樂受、(身)苦受、(心)喜受、(心)憂受、捨受。 阿羅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身受,但不引生心受,因此能身苦但心不苦。凡夫的身受則會引生心受,例如由喜受而生貪愛,由憂受而生瞋恚。 卷十三第336經講的「六喜行」即是心遇舒適的境界時的造作,第337經的「六憂行」則是心遇違逆的境界時的造作,第338經的「六捨行」則是心遇不苦不樂的境界時的造作。 這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在《中阿含經》卷四十二〈根本分別品2〉第162經分別六界經中,總稱為「十八意行」。 第339至342經則將六根對六境時沒有貪、瞋、癡,而能恆常捨心(心平等、寧靜,而能捨離)並且保持正念(清澈覺知)、正智(清晰理解),稱作「六常行」。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92749287475550&set=gm.609216459252194&type=3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May 15 16:19:11 2016 在其他經中通常區分受為樂、苦、捨(不苦不樂)三種,但在這幾經卻將心受特別區 分為喜、憂、捨,是否會矛盾? 其實不會,卷十七第485經中佛陀就說了:「我有時說一受,或時說二受,或說三、 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時說無量受。」其中的「三受」就是「 樂、苦、不苦不樂」受,「五受」就是「(身)樂、(心)喜、(身)苦、(心)憂 、捨」受,佛陀並表示不同的分類法只要能正確地理解,就不會矛盾。 > -------------------------------------------------------------------------- < From: 陳立得 Time: Sun May 15 20:32:31 2016 我想請教,如何能辨別是"身受而不生心受" 而非 "身受而壓抑心受,變成冷漠、麻 木"呢??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May 15 21:26:15 2016 「冷漠、麻木」是「捨受」。剛好第339經等經可顯示,六捨行時感到不苦不樂,縱 使心腸如石頭般無知無覺,仍有癡,還是會造業。解脫者則是捨心住正念、正智,沒 有貪、瞋、癡,而不造業。 白話來講:沒有止、觀修習的人,身受就會心受,縱然麻木也是一種心受 :p > -------------------------------------------------------------------------- < From: Chen Jian Time: Thu May 19 21:53:37 2016 我的想法是: 跟麻木對比的捨心住正念正智的不同點在於:正念是對所緣清清楚楚、正智則是心中 清清楚楚地知道無常等佛法,而麻木只是感情上無感,並沒有搭配正確的對所緣的專 注(正念)與心中同時存在對佛法的理解(正知)。 其實大剛已經講得很清楚了XD 我現在才回頭看到,另外觸發感想是:學佛不是心裡 什麼都沒有,而是更清楚、更看透,這點也有可能是初學的誤區,我也曾經踩過此誤 區orz 引玅境老法師的話: 這得了聖道的人,他自己知道自己得聖道的;就像人得了財富了,他自己知道他有多 少財富。我們常說:「不分別,不分別,你不要分別。」我們佛教徒常會用這句話。 這個不分別是說:你不要有染汙的分別。他的大智慧境界對於世界上一切事物,是非 常地分明的、更清楚,比我們肉眼凡夫看得更清楚,不是糊糊塗塗的。 > -------------------------------------------------------------------------- < From: 陳立得 Time: Sun May 15 21:36:32 2016 謝謝!! > -------------------------------------------------------------------------- < From: 董麗 Time: Mon May 16 09:30:01 2016 心解脫~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Wed May 18 10:42:34 2016 大哉善知識!最近正好思索於六捨行與六常住行的差異!一直反覆思惟六捨受與六常住 行間的差異!心中升起佛陀對外道修行的對話,眼不見,耳不聽不是修諸根者!從聖賢 法律修諸根,到弟子修諸根,到修諸根學跡見!因此,正知正念的正思惟所產生的空 行捨才是解脫之道!今日於此得見您的說明,於我心有戚戚焉!!感恩!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464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