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Chen:

雜阿含經卷三(75)開始,有一段比較如來與阿羅漢於五蘊上解脫的不同. 如來能:厭、離欲、滅和不起.阿羅漢只有:厭、離欲、滅,沒有不起.我的瞭解,不起意思為不執著, 所以如來與阿羅漢至少在這種程 次 (五蘊)的解脫是不一樣的?

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David Chiou:

《雜阿含經》卷三第75經的滅=不起=解脫,因此第二次提到時,就將重覆的不起、解脫省略了,而不是說阿羅漢沒有不起、沒有解脫。

不信的話,對比一下巴利對應經典就知道,兩段的用詞完全一樣。

此經前半表明了佛與阿羅漢的解脫沒有差別,與《中阿含經》卷三十六〈梵志品2〉第145經瞿默目揵連經呼應:「梵志瞿默目揵連即問曰:『阿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有何差別?有何勝如?』 尊者阿難答曰:『目揵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CBETA, T01, no. 26, p. 655, c27-p. 656, a3)

此經後半則表明了佛陀與阿羅漢的差別,在於佛陀是這個世界、這個時期,第一位無師自悟佛法並教導給眾生的覺者,而所有的聲聞眾乃至阿羅漢,則是聽聞佛陀講說佛法後,照著修行而得以解脫。在卷二十六第684經,則進一步闡述有「如來十力」,是佛陀超越聲聞眾的能力。


Peter Chen:

這段75經關於厭、離欲、滅、不起、解脫重覆兩次但又不完全相同,使我在想是否佛在指出另一個角度佛與阿羅漢的不同。


David Chiou:

關於「不起、解脫」,這不是佛陀和阿羅漢的不同,因為其他非常非常多經典都有寫阿羅漢「不起、解脫」,可以 CBETA 搜尋「不起」關鍵字,有 19995 筆,例如:

《雜阿含經》卷1:「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CBETA, T02, no. 99, p. 6, a6-8)

也就是依經、依律,自然能避免單一處文字上的解讀問題,而了解經典的原義 :-)

 
agama/研討_阿羅漢沒有不起_解脫嗎.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05280017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