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

前幾天討論《雜阿含》1179 經時,恰巧瞄到一個問題。

底下《雜阿含》1179 經第二行的「彼」字要怎麼解?

T02n0099_p0318b22║「若失若復得,  於我心不亂。
T02n0099_p0318b23║ 婆羅門當知,  莫謂彼如我,
T02n0099_p0318b24║ 心計於得失,  其心不自在。」

對應的《別譯雜阿含》93 經作:

T02n0100_p0406b08║「我於諸得失,  都無有愁憂,
T02n0100_p0406b09║ 汝莫謂於我,  與汝等無異。」

按文意,這是世尊以偈答覆婆羅門,《別譯雜阿含》的文字意思很合理(汝=你=婆羅門),而《雜阿含》的「彼」字我就不解了。

目前線上版好讀雜阿含沒特別對這個「彼」字作註解,不知大家在之前是否討論過?


Heaven Chou:

彼, 我會想成是指 “那個情況” .

若失若復得,  於我心不亂。
婆羅門當知,  莫謂彼如我,

婆羅門你要知道, 千萬別說在那個 (若失若復得) 的情況下你可以和我一樣, 我可以心不亂, 你肯定差遠了.

不負責翻譯法~~


Kevin Hsu:

這「彼」應是指下句「心計於得失,其心不自在。」所以不像我的「若失若復得,於我心不亂。」


maha:

妙解,是指事情,不是指人。受教了。


maha:

假如這「彼」字改作「汝」字,像這樣:

 「若失若復得,  於我心不亂。
  婆羅門當知,  莫謂汝如我,
  心計於得失,  其心不自在。」

在義理的解釋上就更直接明白,也跟《別譯雜阿含》93 經更為吻合:

 「我於諸得失,  都無有愁憂,
  汝莫謂於我,  與汝等無異。」

對查高麗藏及磧砂藏都是作「彼」,目前沒有修訂作「汝」的依據,只能暫依「妙解」來領會了。


Ming-Hong Bai:

這邊我感覺「彼」是指第三者。

因為,豆婆遮婆羅門一來就說了一偈:
「云何無所求,  空寂在於此,
 獨一處空閑,  而得心所樂?」

這一偈的「得心所樂」只是一般人因為沒有閒事掛心(得到或失去),所以快樂。可能是指當時有一些不從事世間作務的人。

所以佛陀說:
「若失若復得, 於我心不亂。
 羅門當知,  莫謂彼如我,
 心計於得失, 其心不自在。」

佛陀意指,我不是因為沒有閒事掛心才快樂,我和你偈所說的那些人不一樣。那些人心中還是有得失的,只是因為不從事世間作務,所以煩惱暫時不起而已,他們的心仍是不自在的。

所以接下來的偈才會有:
「不捨念不念,  眾生安樂住,
 斷欲離恩愛,  而得安樂住。」

上一句的「不捨念不念,眾生安樂住,」呼應的就是「彼」,
「斷欲離恩愛,而得安樂住。」呼應的就是「我」。


Ming-Hong Bai:

南傳有這麼一經( https://goo.gl/gpyXfb ),不過南傳的經文中,佛陀對於婆羅門的偈是完全認可的。

沒有「婆羅門當知,莫謂彼如我」或「汝莫謂於我,與汝等無異。」的情節。


maha:

南傳(就莊春江中譯)少了:

「云何無所求,  空寂在於此,
 獨一處空閑,  而得心所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若失若復得,  於我心不亂。
 婆羅門當知,  莫謂彼如我,
 心計於得失,  其心不自在。」

……

 不捨念不念,  眾生安樂住,
 斷欲離恩愛,  而得安樂住。」

少了這些辯證,讓這經完全失去教說(令人反思)的意趣了。

 
agama/研討_莫謂彼如我_的_彼_字.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501693725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