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雜阿含經》卷二十一:「有覺、有觀名為口行」。為什麼「有覺、有觀名為口行」?

覺、觀是心中的運作,不是屬於「意行」?


David Chiou:

有投向的注意力、持續的注意力,因此而能說話。

這裡指出,只要「有覺(尋)有觀(伺)」,例如打字、打筆戰,雖然嘴巴沒有說一句話,也是口行,也會造口業。

不過若從論的角度來看,尋伺通常歸類於「意行」沒錯,還請大家多多貢獻看法。


Heaven Chow:

我也不確定, 這裡的經文我也覺得怪怪的.

後來想想, 也許他們在談的是身語意行的原因.

例如身行那麼多種,為什麼要談出入息? 後來才想到,白話的意思大概是你要先活著, 有呼吸, 才可能有其他的一切身行.

所以口行也是如此, 只有呼吸不一定會說話, 因此說話的前提要有覺有觀, 才能說話. 因此經文才說 “有覺、有觀故則口語”

所以有覺有觀, 才有口語. 但可能不適合反過來說有覺有觀都是口行.

因為在論典中, 一般的行為幾乎都是有覺有觀, 只有二禪才會止息覺觀二種心所有法.

所以打字雖然有覺有觀(雖然不是初禪的覺禪支與觀禪支的強度, 但依然是有的), 但可能不適合說是口行.

整理一下, 我覺得口行就是說話,經中討論的可能是口行的起因是覺觀. 但不能反過來說有覺有觀就是口行. 這是我的看法啦.


David Chiou:

Heaven 說得有道理。只是這邊南傳經文也一樣,沒有指明是「原因」。

我個人的解讀是這邊是以打坐來舉例身行、口行、意行,所以後來接著滅盡定。不過這樣也無法解釋為何「有覺有觀是口行」……


sunyata:

以前在研究所探討心智意識時,哲學家 fodor 就提出 language of thought的hypothesis;有意識的心智運作若是以思想語言在運作的話,那 “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的意識覺察,就會在心裡發出內在語言,來警醒自己將注意力拉回當下的所緣境。

 
agama/研討_有覺_有觀名為口行.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630702018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