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168 個詞項 168 個註解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8日 20:45:04 )

1.七處善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一] 七處善:善是「善巧」,熟練的意思,即熟練於如其原貌地了知五陰及其集、滅、道、味、患、離等七處。
 
2.二陰相關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七] 二陰相關:二個陰是相關連的,例如前一生的五陰與後一生的五陰相關;某人對五陰有欲貪,而希望未來會有什麼樣的五陰,就會有相續的五陰。
 
3.人間遊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二] 人間遊行:遊歷各個地方,隨緣度化。也稱作「遊行人間」、「遊行」、「行腳」。
 
4.八聖道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八] 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聖者的道路。又譯為「八正道」。
 
5.三種觀義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二] 三種觀義:在「陰、界、入」三方面觀察法義。相當的南傳經文則為在「界、處、緣起」三方面觀察法義。
 
6.上煩惱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五) [七] 上煩惱:粗重的煩惱,例如貪欲、瞋恚、愚癡、我慢、疑惑等煩惱。
 
7.大姓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六] 大姓:世家大族。
 
8.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六) [三] 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以宿命智觀察過去世的種種)無論是已經知道的、未來將要知道的,以及現在正知道的一切,都離不開此五受陰的範圍。
 
9.不中風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九) [二] 不中風:不被風吹所傷害。
 
10.五比丘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四) [四] 五比丘:佛最早度化的五位比丘,分別是憍陳如(又譯作「拘隣」)、拔提(又譯作「跋提釋迦王」)、摩訶男(又譯作「摩訶男拘隷」)、婆破(又譯作「惒破」)、阿濕波誓(又譯作「馬勝」、「馬師」)。
 
11.六識身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一) [六] 六識身:六個識的種類: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邊的「身」是指種類,只是虛擬的比喻,而不是指身體。
 
12.六觸入處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五) [四] 六觸入處:由「六觸」進入身心的管道,常特指六觸使人心意動搖、產生貪愛的過程、時空、或情境。六觸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這裡的「觸」特指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是十二因緣之一。
 
13.天人師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二十一] 天人師:天與人的導師。
 
14.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六) [七] 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心中浮現一些相、心中浮現很多相、心中浮現廣大沒有邊際的相、什麼物質都沒有的地方心中仍浮現的相。又譯為「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想」。
 
15.心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五) [八] 心法:心理現象。「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事物或道理。
 
16.支提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一] 支提:支提山,位於王舍城北方。迦蘭陀竹園位於支提山側。
 
17.世尊為說五陰即受,善哉所說,今當更問。世尊,陰即受,為五陰異受耶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五] 世尊為說五陰即受,善哉所說,今當更問。世尊,陰即受,為五陰異受耶:佛陀說的(我理解為)五陰就是執著,說得真好。現在我還要再確認:請問佛,五陰就是執著嗎?還是五陰之外有執著?(這位比丘聽佛陀說五受陰是欲根、欲集、欲生、欲觸,因此以為五陰即受、五陰就是五受陰。但隨之又沒把握,所以才再問,真的是五陰即受?還是五陰異受?)
 
18.世尊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二十三] 世尊:世間所尊重的覺者。梵文原文音譯為「婆伽梵」、「婆伽婆」,是佛陀德性的總稱,一字多義,經中常單譯為「世尊」、舊譯「眾祐」。
 
19.世間解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十八] 世間解:瞭解世間一切的事理。
 
20.世間世間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七) [三] 世間世間法:描述世間的法中,最寫實地描述世間的法。
 
21.世間盲無目者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七) [五] 世間盲無目者:形容世間沒有智慧的人,有如失明的人(看不見東西)。
 
22.世間智者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七) [二] 世間智者:世間有智慧的人。
 
23.世間多事,今請辭還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三十] 世間多事,今請辭還:我在世俗中還有許多事要處理,現在便請辭先回去了。
 
24.仙人住處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四) [二] 仙人住處:傳說鹿野苑是遠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處鹿野苑」。
 
25.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三) [二] 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因為身體不是我,因此身體會生病、會苦,我也會想要讓身體變成這樣、不變成這樣。
 
26.四大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一) [一] 四大:古代印度人認為一切物質及物理現象,有四種組成:地大(堅固性)、水大(濕潤性)、火大(溫熱性)、風大(移動性)。
 
27.四大造色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一) [二] 四大造色:由「四大」所造成的各種物質及物理現象。
 
28.四識住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九) [四] 四識住:「色、受、想、行」等四個「識」在其中生長增廣的基地。
 
29.外道出家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〇) [一] 外道出家:泛稱佛弟子以外的出家人,另譯作「異學」。
 
30.正士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三] 正士:追尋正道的人。
 
31.正方便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十四] 正方便:正確的努力;已生的惡令斷,未生的惡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長。另譯為「正精進」、「正勤」。
 
32.正向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一) [九] 正向:正確的趣向。
 
33.正志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十] 正志:正確的意向;離於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又譯為「正治」、「正思」、「正思惟」。
 
34.正見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九] 正見:正確的見解;布施是善的、咒願(祝福)是善的、供養是善的、有善行惡行、有善惡業報、有輪迴、有父母(要孝順)、有眾生輪迴受生(非斷滅見)、有辦法證得涅槃,以及四聖諦等出世間的智慧。
 
35.正命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十三] 正命:正當的謀生;以不違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36.正定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十六] 正定:正確的禪定。
 
37.正念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十五] 正念: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
 
38.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十一] 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基於正信從家出離,出家修行。
 
39.正業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十二] 正業:正確的行為;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的事。
 
40.正語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十一] 正語:正確的言語;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綺語。
 
41.生滅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九) [二] 生滅法: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由因緣離散而消滅的事物;有生就有滅。
 
42.申恕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四] 申恕:印度黃檀,為豆科黃檀屬的落葉大喬木,原產於印度。又譯為「身恕」、「尸舍婆」、「尸攝惒」。
 
43.名色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一) [七] 名色:即色、受、想、行、識五陰。其中「名」是「受、想、行、識」四陰,即所有心理的運作,沒有形體而只能用名字來詮釋,因此稱作「名」;「色」即色陰,也就是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另外也有解釋「名色」為「分別色」,分別四大及其變化。
 
44.名色集,是名識集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一) [八] 名色集,是名識集:有「名色」的聚合,而會有「識」的聚合(識陰);因為有「名色」為因緣,而會有識陰。按:就六根來看,因為應對了六境(在名色的範疇內),六識才會產生。從人身來看,因為有身心(在名色的範疇內),六識才能增長。
 
45.因色、繫著色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六) [六] 因色、繫著色:依著色,執著色。
 
46.在無明㲉起惡邪見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十] 在無明㲉起惡邪見:由於無明而生出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㲉」是「卵」,譬喻無明如同卵一般,能生出邪見。
 
47.多將翼從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二十八] 多將翼從:帶許多隨從。「將」是「帶領」的意思。
 
48.如來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十三] 如來:依於真理而來成佛,即指佛陀。「如來」是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如來十號)之一,如來十號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古來對於如何斷句為如來十號,有不同的看法。一個合理的看法為,「世尊」是佛弟子對佛陀的尊稱、對佛德性的總稱,因此算十號之外的總稱。)
 
49.如法說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四) [四] 如法說:契合正法而說。
 
50.如增一阿含經四法中說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二) [三] 如增一阿含經四法中說:如同《增壹阿含經》講述「四法」的經中所說內容。依據現存的《增壹阿含經》,難以斷定是指哪一經,一個可能性是《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上品31〉第4經所說的「四法本」: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滅盡為涅槃。
 
51.安隱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六) [七] 安隱:安穩。
 
52.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二十九]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這兩句話有二種解法。第一種解法為「有因緣(條件)聚集而生起了世間,有因緣(條件)使得世間已聚集而生起」,第一個「集」作動詞,第二個「集」作形容詞。第二種解法為這兩句話是同義、換句話說,解為「有因緣(條件)聚集而生起了世間」,兩個「集」都是動詞。
 
53.有漏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五) [二] 有漏:有煩惱。其中「漏」是譬喻有所漏失。
 
54.有覺、無覺、有無覺、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五) [八] 有覺、無覺、有無覺、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我)存在、(我)不存在、(我)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我比對方殊勝、我與對方相等、我比對方卑劣、我知道我看見等念頭。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我是、我是這個、我將是、我將不是、我將是有色的、我將是無色的、我將是有想的、我將是無想的、我將是非有想非無想的(的念頭)」。
 
55.此心、此意、此識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七] 此心、此意、此識:在《阿含經》中通常心、意、識三者相通,三者並列是以同義字重複以使語意更加充實的用法。依作用可區分三者,心是精神作用的中心,有「集起」的意思,意指「思量」作用,識指「了別、認識」作用。
 
56.竹園精舍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二] 竹園精舍:位於王舍城旁,又名竹林精舍,即[[迦蘭陀竹園]]。
 
57.自知自覺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七) [四] 自知自覺:親自證知、親自覺悟。
 
58.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六) [四] 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安住在自己的洲渚、安住於依靠自己;安住在佛法的洲渚,安住於依靠佛法;不住在別的洲渚、不依靠別人。按:這是比喻要依靠觀察自己的身心而修證佛法,依靠正法的教導而修證佛法,不必外求。詳見卷二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三九|第639經]]:「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59.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二十二] 佛:覺者;自覺覺他的人。又譯為佛陀。
 
60.初、中、後善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二十四] 初、中、後善:開頭、中間、結尾都是善的。
 
61.別知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六) [九] 別知:辨別認知。
 
62.我在色、色在我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五) [一] 我在色、色在我:「我」處於色之中,或色處於「我」之中。這兩種狀況也稱為(我、色的)「相在」。
 
63.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十一] 沒:消失、終了。
 
64.沙門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七] 沙門:出家的修行人。古代印度原泛指傳統婆羅門教以外的出家修行者,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65.見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九) [九] 見法:見到真理。
 
66.其如之何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七) [七] 其如之何:表示對其(指對方)無可奈何。
 
67.具足住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九] 具足住:進入(達成)並保持著。又譯為「成就遊」。
 
68.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三) [四] 取:執取;執著。
 
69.取陰俱識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九) [三] 取陰俱識:執取(執著)諸陰(色、受、想、行)同在的識。
 
70.取陰識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〇) [一] 取陰識:執著(色、受、想、行)陰的識。
 
71.宜知是時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三十一] 宜知是時:現在是適當的時候(回去)了。
 
72.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九) [六] 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這只是空話,如果去問他,他就回答不出來了,只會愈來愈迷惑,因為他其實沒有相關經驗。其中「言數」又譯為「言說」。
 
73.拘薩羅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一] 拘薩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部,其首都為舍衛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國。另譯為「憍薩羅」。
 
74.於色喜愛,是名色集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一) [三] 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對色的喜愛造成色生起。其中「集」指因緣的聚合。第42經的相當經文作「愛喜是名色集」,相當的《七處三觀經》經文作「愛習為色習」,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由食物的生起而有色的生起」。
 
75.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五) [九] 明:智慧;徹底明白佛法。「無明」的對稱。
 
76.明行足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十六] 明行足: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行為(戒、定等)皆圓滿具足。
 
77.明觸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五) [十] 明觸:「明」狀況下的「觸」;在六根對六境的認識了別中,能夠有智慧。
 
78.東園鹿母講堂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一] 東園鹿母講堂:佛陀的道場之一,是由鹿母出資設立的大講堂,在舍衛城。
 
79.法根、法眼、法依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六) [五] 法根、法眼、法依:佛法的根源,佛法的導引,佛法的依歸。
 
80.波羅㮈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四) [一] 波羅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十公里處的恆河河畔,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迦尸國的首都。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迦尸國又稱為波羅㮈國。另譯為「波羅奈」。
 
81.知見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八) [三] 知見:知道、見到。
 
82.空閑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十七] 空閑: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為「空閑處、阿蘭若、阿練若」。
 
83.金毘羅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六] 金毘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獨處靜坐,專意念道」第一。
 
84.阿㝹律陀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四] 阿㝹律陀:比丘名,以「天眼第一」聞名。又譯為阿那律。
 
85.阿難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九) [一] 阿難:比丘名,以「多聞第一」聞名。「阿難」是「阿難陀」的簡稱。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擔任佛陀侍者達二十五年。
 
86.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六] 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五陰並不就是執著,也不是五陰之外有執著,而是哪裡有欲貪,哪裡就有五受陰(執著的五陰)。
 
87.信心善男子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七) [一] 信心善男子:對佛法有信心的善男子。
 
88.封滯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九) [七] 封滯:攀住占用,就是執取的意思。
 
89.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一) [五] 思:意志活動;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是最常見的一種行陰。
 
90.指所閡,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諸毒虫、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六) [五] 指所閡,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諸毒虫、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所謂可以阻礙是指:若用手、石頭、木杖、刀,或是冷、熱,或是口渴、饑餓,或是被蚊蠅、各種毒蟲、風雨等的觸擾,這就是觸礙,所以有觸礙的事物就是色受陰。
 
91.是比丘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七) [六] 是比丘:這裡可能有經文脫落,原文可能為「如是,比丘」。
 
92.是取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五) [三] 是取:是執取(執著)。
 
93.毘舍離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六) [八] 毘舍離: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東北部,在恆河北岸,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譯為「毘耶離」、「鞞舍離」、「廣嚴城」。
 
94.為作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六) [八] 為作:行為造作。
 
95.為現在色所食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六) [十] 為現在色所食:被現在色所支配。這裡「食」是「支配」的意思。
 
96.修多羅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二) [二] 修多羅:契經;佛經。「修多羅」是音譯,原義為「線」,比喻佛經能貫穿法義、使法義不散失。
 
97.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十二] 害:禍害。
 
98.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九) [一] 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不同的繁殖植物的方法,例如塊根繁殖(如蘿蔔)、插枝繁殖(如葡萄)、取一整節來繁殖(如甘蔗)、自行落下就會繁殖(如落地生根)、果實裡的種子繁殖。
 
99.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三) [六] 涅槃:滅除煩惱、生死。
 
100.疾得漏盡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八] 疾得漏盡:快速的滅盡煩惱,得到解脫。
 
101.純一滿淨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二十六] 純一滿淨:完全清淨。
 
102.般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十四] 般涅槃:完全滅除煩惱、生死。「般」為「完全」。
 
103.宿命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六) [二] 宿命:宿世的生命;過去世。
 
104.宿命智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六) [一] 宿命智:能知道宿世生命的智慧。
 
105.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十] 寂:寂靜。
 
106.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七] 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這些都是在描述證得阿羅漢。
 
107.從禪覺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三] 從禪覺:禪坐完畢。
 
108.族姓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四) [一] 族姓:大族、家族。
 
109.晡時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二] 晡時:黃昏時分,約下午三點至五點多。
 
110.欲令如是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三) [一] 欲令如是:想要使它成為什麼樣子。
 
111.清涼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九) [十] 清涼:沒有熱惱,在這裡形容「涅槃」。
 
112.現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六] 現法:這一生。「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事物或道理,所以「現法」即現在的事物,表示這一生。
 
113.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十一] 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如果沒有「我」,那麼造作都沒有我的業,如此一來,在未來世又是誰來承受業報呢?
 
114.苦樂覺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五) [五] 苦樂覺:苦受及樂受。這裡的「覺」是「受」的異譯。
 
115.苦邊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一) [十] 苦邊:苦的盡頭。
 
116.袈裟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十] 袈裟:出家人所穿的衣服,須經染色,以別於在家人所穿的白衣。又作「染色衣」。
 
117.貪欲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五) [四] 貪欲:貪求而不知足的欲念。簡稱「貪」。
 
118.貪喜四取攀緣識住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九) [五] 貪喜四取攀緣識住:貪著四識住。其中「四取攀緣識住」就是「四識住」。
 
119.陰、界、入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十九] 陰、界、入:五陰、十八界、六入處。其中「界」是「差別、分界、種類」的意思,「十八界」為: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有人將這裡的「界」解為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則此段經文指觀五陰、觀六界(界分別觀)、觀六入處的本質。
 
120.陰、根、陰即受,二陰共相關,名字、因、二味,我慢、疾漏盡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十二] 陰、根、陰即受,二陰共相關,名字、因、二味,我慢、疾漏盡:此攝頌即此經的十個問題:(1)陰(2)根(3)陰即受(4)陰陰相關(5)名字(6) 因(7)味患離(8)我慢(9)無我慢(10)疾漏盡。原經文的「二味,我慢」疑為「味,二我慢」的訛誤。攝頌一般為十經一頌,這裡為整理一經的十個問題,較少見,可稱為內攝頌。
 
121.鹿野苑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四) [三] 鹿野苑:中印度波羅㮈城的地名,當地林中有許多鹿,因此稱鹿野苑。佛陀成道後,在此地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證阿羅漢。
 
122.善逝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十七] 善逝:徹底地到達彼岸,不再退沒於生死之海。
 
123.善義、善味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二十五] 善義、善味:意義正確,文句正確。
 
124.揵茨、鉢、匕匕羅、遮留、毘悉多、婆闍那、薩牢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八) [二] 揵茨、鉢、匕匕羅、遮留、毘悉多、婆闍那、薩牢:這些是不同地方的人對於「鉢」所給予的不同名稱。
 
125.無上士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十九] 無上士:至高無上的人。
 
126.無明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五) [二] 無明:無智;不徹底明白佛法。也是「癡」的異名。
 
127.無明觸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五) [七] 無明觸:「無明」狀況下的「觸」;在六根對六境的認識了別中,沒有智慧。
 
128.無漏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四] 無漏:斷盡煩惱。
 
129.無種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四) [二] 無種:沒有最初的根源。
 
130.異生、異滅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四) [三] 異生、異滅:依一個生起,依另一個被滅。
 
131.等正覺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十五] 等正覺:完全契於真理、遍於一切的覺悟。另譯作「正遍知」。
 
132.跋提河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六) [二] 跋提河:印度五大河之一,全名阿夷羅跋提河,即當今印度的拉布提河。
 
133.鈍根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九] 鈍根:愚鈍的根器;悟性低。
 
134.意生縛斷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九) [八] 意生縛斷:意識所生的結縛已斷除。
 
135.意界、法界、無明界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五) [六] 意界、法界、無明界:六根的意根這一類(意界)、六境的法境這一類(法界)、無明這一類。(在卷八會解說,有意根、法界,就有意識,這三者和合生觸。這時如果是在無明的狀況下,就是無明觸。)
 
136.愚癡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五) [六] 愚癡:無智;無明。簡稱「癡」。
 
137.當思惟此,莫思惟此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八] 當思惟此,莫思惟此:應該思惟這些……,不要思惟這些……。這裡經文將該思惟哪些、不該思惟哪些的詳細內容省略了。
 
138.厭離住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七) [二] 厭離住:保持安住在厭離的狀態。
 
139.漏盡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三] 漏盡:斷盡煩惱。
 
140.聚落主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五] 聚落主:村長。
 
141.菴羅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六) [三] 菴羅:芒果。「菴」讀音同「安」。
 
142.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三) [五] 著:黏著;執著。
 
143.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六) [四] 閡:阻隔;妨礙。讀音同「合」。
 
144.慧解脫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五] 慧解脫:以智慧斷除煩惱而解脫。
 
145.摩偷羅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六) [一] 摩偷羅:中印度的古國,在當今印度德里東南約一百四十公里處,為古代通商要地。
 
146.敷座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四] 敷座:鋪設座位。
 
147.瞋恚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五) [五] 瞋恚:生氣;忿怒。簡稱「瞋」。
 
148.調御丈夫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二十] 調御丈夫:能調御一切可以度的人,讓他們修行。「丈夫」指勇健修行的人。
 
149.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七) [一] 諍:諍論;為了主張自己的看法而與人爭執。
 
150.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八) [一] 器:容器。
 
151.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十四] 應:應受人、天的供養。另譯作「應供」,音譯「阿羅漢」。
 
152.熾然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十三] 熾然:猛烈燃燒的樣子,這裡形容像火燒般逼迫身心的煩惱。
 
153.諸根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五) [三] 諸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154.隨轉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三) [一] 隨轉:被牽著走。
 
155.闇惠明燈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四) [五] 闇惠明燈:在黑暗中贈送明燈。
 
156.瞿曇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十二] 瞿曇: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後分族稱釋迦氏。又譯為「喬達摩」。佛弟子稱佛陀為「世尊」,而外道則以佛陀的俗家古姓「瞿曇」或「沙門瞿曇」來稱呼他。
 
157.難提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五) [五] 難提:比丘名,佛陀稱讚他「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
 
158.嚴駕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二十七] 嚴駕:整備車馬。
 
159.薩羅聚落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三] 薩羅聚落:名為薩羅的村落。「聚落」即村落、部落。
 
160.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六) [六] 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感覺苦、感覺樂、感覺不苦也不樂。
 
161.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一) [四] 觸: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是十二因緣之一。舉例而言,眼根、光線、眼識,三者接觸而生「眼觸」,依著眼觸而生起受、想、行等心理運作。
 
162.釋迦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九] 釋迦:釋迦牟尼佛的族姓,古印度剎帝利種的望族,義譯為「能仁」。
 
163.釋種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八] 釋種:姓釋迦的一族。
 
164.露地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十八] 露地:戶外沒有遮蔽物的地方。
 
165.攝受心住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三) [二] 攝受心住:持續地攝住心;心持續地被把持住。「住」是持續、穩固的意思。
 
166.變易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三三) [三] 變易法:具有會變化的性質,與「無常」意思類似。
 
167.鬱低迦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二) [一] 鬱低迦:比丘名,原為外道,曾向佛請益「世間有邊無邊」等問題(參見卷三十四第965經),後隨佛出家,證阿羅漢(參見卷二十四第624經)。這裡指以鬱低迦為主角的一經。
 
168.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五) [一] 麤:「粗」的異體字。
 

 
agama/全註解頁測試.txt · 上一次變更: 2008/12/27 15:4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4549951553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