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當今佛學辭典都將「尼拘律樹」註釋為「榕樹」或「形狀類似榕樹」,這不太精確:

[佛光大辭典]

尼拘律,梵語 nyagrodha,巴利語 nigrodha,意譯為無節、縱廣、多根。又稱尼拘陀樹、尼拘屢陀樹、尼拘尼陀樹、尼拘類樹、尼俱盧陀樹、諾瞿陀樹。學名 Ficus indica。屬桑科,形狀類似榕樹。產於印度、錫蘭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樹葉呈長橢圓形,葉端為尖狀。由枝生出下垂氣根,達地復生根;枝葉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種子甚小,故佛典常用來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報者;或為覆物之譬喻。慧琳音義卷十五解釋尼拘律樹為(大五四‧四○二上):「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三丈餘,方有枝葉,其子微細如柳花子。唐國無此樹,言是柳樹者,非也。」〔雜阿含經卷三十三、別譯雜阿含經卷八、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智度論卷八、俱舍論卷六〕 p1885

莊春江居士的雜阿含經南北傳對讀在第1175經註:「尼拘婁陀樹」,南傳作「榕樹」(nigrodhoti,另譯為「尼拘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榕樹」(a banyan tree)。

「尼拘律」精確的解釋應是「孟加拉榕」,各佛學辭典註解為「榕樹」甚至不存在的「Ficus indica」(沒有這種學名的樹)都不太正確,應該是錯誤的註釋一個抄一個。以下網頁的解釋才是正確的:

http://blog.xuite.net/y1420u/twblog/127798995-%E8%88%87%E6%A4%8D%E7%89%A9%E7%82%BA%E9%84%B0%E8%AC%9B%E7%BE%A9++%5B614-2%5D-+%E5%85%B6%E4%BB%96%E6%A4%8D%E7%89%A92

孟加拉榕 Ficus benghalensis L. var.bengalensis 070桑科

原產於印度。梵文稱Nyagrodtha, 尼拘陀,尼拘婁陀,諾瞿陀。常綠大喬木,株高可達18公尺以上。樹冠闊展,枝葉繁茂,由枝幹長出的氣根,層層纏縛主幹,深入地下,形成幹上有幹的景觀,顯現榕樹類植物特有的氣根纏功。嫩枝和葉有毛。葉互生,革質,卵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圓,全緣,葉背主側脈明顯凸起,葉柄長1-5公分。隱花果球形,無柄成對或單獨腋生,熟果為深紅色,具軟毛,果徑1.2-1.8公分。可供觀賞,或作為行道樹。深紅色隱花果,鳥類喜食。在原始森林,也是野生靈長類主食之一。是佛教五樹之一(“五樹”是菩提樹.孟加拉榕.貝葉棕.檳榔.糖棕)。在森林裡巨大的樹通常被原住民認為是屬於神的。孟加拉榕就是泰國金三角.西雙版納各原住民族共同崇拜的“神樹”之一。聖屋或祭壇就建在它們的下面。或許這種崇拜部份是源於佛教的菩提樹。

可參見《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第1175經,描述膠蟲樹和尼拘婁陀樹(尼拘律樹)的葉子一樣都是大葉的,榕樹的葉子小小的,不像孟加拉榕的葉子是大葉的。

榕樹的葉子小小的,孟加拉榕的葉子很大片,相差非常多,雖然都是桑科榕屬的植物。歐美沒有「孟加拉榕」,榕屬的植物一律稱為 banyan tree,因此菩提比丘英譯也難以作精確的翻譯。

中國古代也沒有孟加拉榕,《慧琳音義》說:「唐國無此樹」,因此絕不是古中國也很常見的榕樹。

膠蟲樹的葉子那麼大片,當然是比較像孟加拉榕,而不是我們所謂的榕樹了。

indiabiodiversity.org_biodiv_img_ficus_20benghalensis_f._benghalensis_1.jpg

因此註解為:

尼拘婁陀樹: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孟加拉榕,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枝葉繁茂,向四方蔓生,氣根常自側枝發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樹體,因此一樹可以成林,被稱為獨木林。又譯為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留他樹、尼拘律樹。


David Chiou:

註解中特別說明「一樹可以成林」是因為許多經中有提到此樹可成為超級大樹,遮蔽其他的樹。

《雜阿含經》第1175經中,描述緊獸這種樹因為片面的敘述,可能被誤認為其他各種樹,這經中提到的不同種類樹已夠複雜了,但提到尼拘婁陀樹時只是講其樹葉大片,跟「一樹成林」沒有關係,為了避免在此經中長篇註解使得讀者見樹不見林,因此縮減內容不提「一樹成林」。

 
agama/什麼是_尼拘律樹.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08/20 13:0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46459674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