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805經:「世尊!我於過去諸行不顧念,未來諸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於內外對礙想善正除滅。我已如是修世尊所說安那般那念。」

「內外對礙想」是什麼意思?


阿建:

莊居士的解釋是「對礙想(SA);有對想(MA/DA);瞋恚想(DA)」,南傳作「有對想」(paṭighasaññ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嫌惡的認知」(perceptions of aversion, SN.54.6),或「知覺器官衝擊的認知」(perceptions of sensory impingement, SN/AN)。按:「有對」(paṭigha),有兩個意思:i.「障礙;對礙」,指的是「五境」對「五根」的撞擊,ii.「嫌惡;厭惡;反感;排斥;怒」。


Wayne Tsai: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八 尊者大目乾連造

超諸色想者。云何諸色想。謂眼識相應想。等想現前等想。解了取像已想當想。總名色想有作是說與五識。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色想。今此義中。[6]唯眼識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色想。如是色想。爾時超越等超越。故名超諸色想滅。有對想者。云何有對想。謂耳等四識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有對想。有作是說。瞋恚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有對想。今此義中。耳等四識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有對想。如是有對想。爾時斷遍知。遠離極遠離。調伏極調伏。隱沒除滅。故名滅有對想。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四

復次若生第四靜慮。眼識引彼色貪現前故。離第四靜慮染時。亦說超諸色想。不復引起緣色貪故。滅有對想者。謂滅耳鼻舌身識相應想。問離欲界染時。已滅鼻舌識相應想。離初靜慮染時。已離耳身識相應想。何故今說滅有對想耶。答前諸答中隨其所應亦通此問。有餘師說瞋相應想名有對想。問離欲界染時。已滅一切瞋相應想。何故今說滅有對想耶。答過依處故。謂諸依處能起瞋想。今離第四靜慮染時。皆超過彼故名為滅。問何故不名滅諸色想超有對想。答亦應互說欲現異文令生愛樂。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 無著菩薩造

又如經說。一切色想出過故。有對想滅沒故。種種想不作意故。入無邊虛空虛空無邊處。具足住一切者。謂諸行相。色想者。謂顯色想。出過者。謂離彼欲故。如出過義。有對想滅沒種種想不作意。如是應知。有對想者。謂彼所依四大想。及餘所造色想。種種想者。謂即於四大及造色中長短?細方圓高下。正及不正光影明闇。如是等類假色所攝種種想。若正入無邊虛空處時。有對之想不現前故。滅及種種想不起作意。由如是故超彼能依一切色想。


David Chiou:

我個人若對初學者解釋的話,會說「內外對礙想」即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識法等內六根對外六境所引起的思念。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對於自身內、外諸法的有對想」。


Chakwos:

聖嚴法師:修行的方法達到內心的平靜

  修行的方法很多,例如誦經、持咒、禮拜、念佛號及念菩薩聖號,都是修行的方法。但從一般來說,以修行坐禪的方法,最容易達到內心平靜的效果。當然,打坐的時候,首先要有正確的坐姿及呼吸的方法,使得全身放鬆之後,再用調心的方法,把散亂心集中起來,再由集中了的心境,進而達到前念與後念的統一。

  因此,在達到內心統一的過程中,有三個層次:

  身與心的統一:在這個時候我們會忘記自己身體的存在,同時會感到非常輕鬆。

  內心與外境的統一:當你達到這個境界之時,你會覺得身外的環境與你自己的身心是一體的。所以最大者並不在外,至深者也不在內,此時內心與外境統一而成一體,體驗到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所以能有「仁民愛物」的心量。當你有了如此的經驗之時,對於世上的好壞美醜,不但沒有分別,而且都是無比的可愛。

  前後念的統一:當你到達這種境界時,時間的感覺和空間的概念已不存在,因為前與後對你來說並無差別,這就是所謂的入定。當在入定之時,身心、世界、時間、空間,都無差別,僅是現實的存在。對你而言,整個宇宙,都只有一個全體的存在。有了這種經驗的人,在出定後,仍然會有一段時期停留在內外統一的感受中。

其中「內心與外境的統一」或許可對應到本經所說「於內外對礙想善正除滅」,「前後念的統一」或許相關本經「於過去諸行不顧念,未來諸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

也就是說,阿梨瑟吒比丘可能已有不錯的定境,而佛陀進一步教他四念處以證得解脫智慧。


Chakwos:

或許也可參考第994經:

婆耆舍白佛:「我過去眼識於色,心不顧念,於未來色不欣想,於現在色不著。我過去、未來、現在眼識於色,貪欲愛樂念於彼得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心解脫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離諸顛倒,正受而住。如是耳、鼻、舌、身、意識,過去於法,心不顧念,未來不欣,現在不著。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念欲愛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心解脫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正受而住。唯願世尊今日最後饒益於我,聽我說偈。」


David Chiou:

謝謝大家的分享,在本經的「讀經拾得」增加一段:

阿梨瑟吒比丘以觀呼吸修定,已「於內外對礙想善正除滅」,或許已達成內心與外境的統一,有不錯的定力。佛陀則進一步教他「勝妙過汝所修安那般那念者」,即第803經所解說以觀呼吸修習四念處的次第,除了修止外也達成修觀的成就,進而由法念處覺悟解脫智慧。

 
agama/什麼是_內外對礙想.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49971485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