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見「初期漢譯佛典疑難詞釋義」,蘇錦坤作:

19.《雜阿含•977經》:洛漠說、等分起

《雜阿含•977經》:「彼沙門婆羅門實爾洛漠說耳,不審不數,愚癡不善不辯。」[141]

「洛漠」或作「落漠」。《宋書•五行志》記載,有人自稱是「聖人所使」,下獄審問之後,「是東海縣呂暢,辭語落漠,髠,鞭三百,遣。」[142]

「落」字有一字義為「草木凋零」,《一切經音義》:「凋落(……下即各反,《說文》云:『草木凋襄也。』……)」[143]

《一切經音義》「漠」字的相關詮釋為:「《說文》……『漠』謂『北方幽冥沙漠也』,從水莫聲也。」[144]《說文》作「北方流沙也。」[145]

上引之《一切經音義》「草木凋襄」可能是「草木凋零」的訛寫。周一良引《宋書》「且持盈畏滿,自是家門舊風,何為一旦落寞至此?」及「力作此答,無復條貫,貴布所懷,落漠不舉。」認為「落漠」是「疏略紕漏之意」。[146]

筆者認為,如果合併此條引文與《宋書》〈五行志〉「辭語落漠」看來,《雜阿含•977經》「落漠說」似乎是「言談誇大疏漏、沒有條理」的意思。

此一用語,到唐朝時仍然使用,例如義淨法師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譯文的小註「其放生器者,但為西國久行人皆共解,東夏先來落漠,故亦須委其儀。」[147]文意為「『放生器』這種濾出小蟲的器具,在印度施行已久,人盡皆知,來自東夏的唐人,剛到時較生疏易出紕漏,必須詳細了解此一器物與用法」。

又如《南海寄歸內法傳》:「向使早有人教行,法亦不殊王舍,斯乃先賢之落漠,豈是後進之蒙籠者哉?」[148]此處「蒙籠」意思與「朦朧」相當,應是「含糊」之意,而「落漠」則相當於「疏漏」。

《雜阿含•977經》後面經文有「等分起」的詞彙:「或從風起苦,眾生覺知,或從痰起,或從唌唾起,或等分起。」[149]

漢譯佛典「等分」有「平均分配」、「分成數量相同、大小均等的若干份數」的意思,例如:

《長阿含•2經》:「時諸國王即命香姓:『汝為我等分佛舍利,均作八分。』」[150]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爾時諸比丘與沙彌等分安居施物。」[151]

但是,《雜阿含•977經》此處經文顯然不是「平均分配」的意思。

《四諦論》:

復次病有二種:一身、二心。身病復有二種:一因界相違名緣內起,二因他逼觸名緣外起。是身病者。由名因處有差別故,品類多種。名差別者,謂漏、癩、癰、疽、氣、嗽、腫、癖、瘧、風狂等。因差別者,謂痰、風、膽及等分病。[152]

《佛本行集經》:

若體舊有諸餘雜病,或痿黃病,或風癲病,或痰癊病,或等分病,或餘諸病。[153]

《四諦論》列舉四種病因:「痰、風、膽及等分病」與《雜阿含•977經》相同,《佛本行集經》提到的病「或痿黃病,或風癲病,或痰癊病,或等分病」,如果「痿黃病」當作與「膽」相關的話,也是與《雜阿含•977經》相同。前者為南朝真諦所譯,後者為隋朝闍那崛多所譯,三人雖然年代不同,所譯的經論不同,但是面對相同的(或者至少是「類似的」)文句,都翻譯作「等分」。

從巴利對應經文《相應部•36.21經》來看,此處的對應用字為「visama」,「vi-離」「sama相等的」,意為「不平均的、不調和的」,如果依字面直翻的話,應該是「非等分的」、「不均等的」,似乎和譯詞「等分」正好相反。所以「等分」也許不是直接從「visama」翻譯得來的。

《大智度論》:「如意珠能除四百四病,根本四病:風、熱、冷、雜;般若波羅蜜亦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四病:貪、瞋、癡、等分。婬欲病分二萬一千,瞋恚病分二萬一千,愚癡病分二萬一千,等分病分二萬一千。以不淨觀除貪欲,以慈悲心除瞋恚,以觀因緣除愚癡,總上三藥或不淨、或慈悲、或觀因緣除等分病。」[154]

《大智度論》此處敘述,身體的根本四病「風、熱、冷、雜」與心志的根本四病「貪、瞋、癡、等分」對應,原先其他引文出現的「風、膽、痰、等分」相對於「風、熱、冷、雜」,可以理解《大智度論》的「雜」是前三者的混合、綜合而成的病,「等分」應該也可以如此解釋:「綜合各項的結果」。此處顯然不能以「visama不調和」來解釋「等分」,而是應如淨影《大智度論疏》的詮釋:「四病根本者,即風、熱、冷、雜,(雜)亦名等分。三病據偏發為言,等分據三種等起。」[155]也就是說,單獨一項病因(偏發)所造成的病,就稱此一病為「風」、「熱」或「冷」,如果有三種原因並起所造成的病,就稱為「等分」。例如《坐禪三昧經》:「若多婬欲人不淨法門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門治。若多愚癡人思惟觀因緣法門治。若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諸如是等種種病,種種法門治。」[156]

筆者建議,不把「等分」當作「visama」的對譯,而認為「等分」在某些文脈之下,是指「各有前面數項的成分」或「前面數項的混合、綜合現象」。


Pariyesana Ariya 提到...

蘇老師

您好!

有關本文於〈雜阿含977經〉所論及的「等分」,您認為與其相對應的巴利文是“visama” ; 本人認為與「等分」對應的似乎是“sannipātikāni”,其字義為“ come together” (混合),而文義為“mixed syndrome” (合併症) –正如您文中所述是指前面數項(膽、痰、風)的混合、綜合現象。

至於“visama”,出自完整的巴利語詞“visamaparihārajāni”,我認為與其相對應的漢文是「自害」。於此,“visama”其字義為“ incorrect” (錯誤的),而完整的文義則為「被(自己的)錯誤(行為)所傷害而生起」。

Your comment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

With best regards,

Pariyesana Ariya

 
agama/什麼是_等分起.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32760047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