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ALL:

以SA.785/MN.117為主軸之比對。

1.出世間八正道:

1.1 經要:

關於此句翻成「道的一支」,參考其它的英譯版本則是:

翻譯者:Upalavanna
that is noble,without desires, transcends this world and is a feature of the path.

翻譯者:Thanissaro Bhikkhu
there is noble right view, without fermentations, transcendent, a factor of the path.

1.2 比對:

2. 出世間正見:

2.1 經要:

2.2 比對:

南傳所提的聖道為八正道,以深義而言,或以MN.141所言,是視同北傳所提的四聖諦。在南傳中,正見與擇法覺支息息相關,而在北傳經文中,則是用「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這也是可等同南傳所提的「擇法覺支」,如此,這裡可以明晰「擇法覺支」的要旨。

北傳MA.189與南傳MN.117皆提到「於邪見的捨斷,具足了正見,是為正精進。專注地捨斷邪見,專注地進入並保持著正念,是為正念」。這便是南北傳一致以正見為中心的三法來回,此外,也皆提及正見為前導,那是由於正見可內正思維而知邪見、邪思惟、邪語、邪行、邪命、邪精進、邪念了知是邪見、邪思惟、邪語、邪行、邪命、邪精進、邪念,是故,正見為首,會正理故。

3.出世間正志:

3.1 經要:

3.2 比對:

北→南

分別→尋〈思擇〉
自決→意向〈思惟,對思擇後的方向來思惟〉
意解→專注〈思惟後的理解,專注的用語沒有北傳來的清晰〉
計數→細專注
立意→心的導向、口行〈心之專精、語行,皆有指出行動的重要〉

北傳MA.189與南傳MN.117皆提到「精進於邪志的捨斷,具足了正志,是為正精進。專注地捨斷邪志,專注地進入並保持著正志,是為正念」。這便是南北傳一致以正志為中心的三法來回。

4.出世間正語:

4.1 經要:

4.2 比對:

北→南

無漏遠離不著口四惡行→遠離四語惡行
固守→
攝持→
不犯口四惡行→戒絕四語惡行
不度時節→迴避四語惡行
不越限防→戒離四語惡行

句中的「固守、攝持、不犯」之處,應當是「固守攝持不犯」為一整句話,而依據DA.9,口四惡行指的是妄語、兩舌、惡口及綺語,依據D.33.則是虛誑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

「固守」、「攝持」、「不犯」,或許北傳根據的原本就有不同。雖然此三個詞彙本身是略有不同,但是,整句原文讀起來會造成把「固守、攝持」對等於「於彼無漏」及「遠離不著」,而會誤解成口四惡行除去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要「固守」及「攝持」呢?。換言之,本句應是「固守攝持不犯」而與前句作一個段落分別。這段原文的標示錯誤,在印導的彙編版本中已經發現,並作了修正。

北傳MA.189與南傳MN.117皆提到「精進於邪語的捨斷,具足了正語,是為正精進。專注地捨斷邪語,專注地進入並保持著正語,是為正念」。這便是南北傳一致以正語為中心的三法來回。

5.出世間正業:

5.1 經要:

5.2 比對:

北→南

無漏遠離不著口四惡行→遠離四語惡行
固守執持不犯→戒絕四語惡行
不度時節→迴避四語惡行
不越限防→戒離四語惡行

此處「固守執持不犯」為正確,而依據SA.613/DA.9 及D.33,三惡行是指身惡行、口〈D.33:諸〉惡行及意惡行,在DA.6中,三惡行指的是非法婬、非法貪及邪見,但在D.265 中,這是指三〈惡〉法。此外,依北傳此處而言,邪命將導致邪語及邪業。

北傳MA.189與南傳MN.117皆提到「精進於邪業的捨斷,具足了正業,是為正精進。專注地捨斷邪業,專注地進入並保持著正業,是為正念」。這便是南北傳一致以正業為中心的三法來回。

6.出世間正命:

6.1 經要:

6.2 比對:「固守、攝持、不犯」同4.2項有文辭表達上的問題。MA.189 中,邪命是:「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干種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以非法也」而南傳MN.117中則是:「欺騙〈Kuhana〉、饒說〈lapana〉、占相〈nemittikata〉、騙詐〈nippesikata〉、利養」

而其它談到的,尚有 MA.31:「不以多欲無厭足。不為種種伎術呪說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與此經相當的南傳M.141.Saccavibhaṅgasutta則並未如此細分言明伎術呪說等邪命活。

另,北傳DA.20則列的更細:

1)「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凶好醜。及相畜生。以求利養。」

2)「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喚鬼神。或復驅遣。或能令住。種種[袖-由+厭]禱。無數方道。恐嚇於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又能為人安胎出衣。亦能呪人使作驢馬。亦能使人盲聾瘖瘂。現諸技術。叉手向日月。作諸苦行以求利養。」

3)「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為人呪病。或誦惡術。或為善呪。或為醫方.鍼灸.藥石。療治眾病。」

4)「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呪水火。或為鬼呪。或誦剎利呪。或誦鳥呪。或支節呪。或是安宅符呪。或火燒.鼠嚙能為解呪。或誦別死生書。或讀夢書。或相手面。或誦天文書。或誦一切音書 。」

5)「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時。言雨不雨。糓貴糓賤。多病少病。恐怖安隱。或說地動.彗星.日月薄蝕。或言星蝕。或言不蝕。如是善瑞。如是惡徵。」

6)「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國勝彼。彼國不如。或言彼國勝此。此國不如。瞻相吉凶。說其盛衰。」

與北傳DA.20相當的DN.3 Ambattha-sutta則並未如此細分言明。然北傳DA.21所說則類同DA.20,而與DA.20相當的D.I. Brahmajala-sutta則也類同此說。而觀其經文之重點則是:

1)「食他信施。行遮道法」及

2)「應遠離如是等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參閱 D.I.〉

北傳MA.189與南傳MN.117皆提到「精進於邪業的捨斷,具足了正業,是為正精進。專注地捨斷邪業,專注地進入並保持著正業,是為正念」。這便是南北傳一致以正業為中心的三法來回。

7.出世間正方便〈正精進〉:

7.1 經要:

7.2 比對:

北→南

精進方便→精進
勤踊超出→活力
建立堅固→不忘失、增強、擴大
堪能造作→激勵、奮力
精進心法攝受→盡心
常不休息→持續

上述前五支皆與本支三法來回,故經略說。

8.出世間正念:

8.1 經要:

8.2 比對:南傳的正念嚴守在四念處,北傳的正念則含攝或注重六念法門。

由於SA.785與MN.141此處不太相應,可再參照其它經文,比對隨念、重念及憶念的相對所指,在SA.931之中:

「比丘住在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修六隨念。乃至疾得安隱涅槃。」

此經相當於南傳AN6.19 Mahanamasuttam:

「摩訶那摩〈mahanama〉!世有聖弟子〈ariyasavako〉,隨念〈an-ussarati〉如來……隨念法……隨念僧…………聖弟子修天隨念…… 」

依巴利文anussarati是「為了記得、有記憶或回憶」之意,它的陰性是anussati,為「記憶、回憶或深切注意」,一般翻譯照其傳統皆使用「隨念」,而此字於經中,皆是針對佛〈Buddha˚〉、法〈 Dhamma˚〉、僧〈Sangha˚〉、戒〈sila˚〉、捨〈caga˚〉及天狀態者〈devata˚〉等來說的,故,這AN6.19的隨念的統稱,即指六隨念,而這「隨念」〈anussarati〉應是為了記得的「隨時憶念」,而含有漢譯中的重念及憶念。

9.出世間正定:

9.1 經要:

9.2 比對:

北→南

不亂不散→有尋、有伺
攝受寂止→尋與伺寂止⇒喜與樂
三昧→平靜、專注⇒樂
一心→樂與苦的捨斷⇒不苦不樂、由於平靜而有遍淨專注

此處北傳的「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之語,應是「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而南北對照,則更顯出法義的清晰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