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五十======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導讀:夜叉相應 (2/2)]===== 《雜阿含經》「夜叉相應」的內容為卷四十九第1319~1324經和本卷第1325~1330經,是和夜叉眾有關的經文。 =====(一三二五)@@[0364a08]@@===== @[0364a08]@如是我聞: @[0364a08]@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64a09]@時,有[[優婆夷]]-[1]--[]-子,受[[八支齋]]-[]-,尋即犯戒,即[[為鬼神所持]]-[]-。 ((kidnap)) @[0364a10]@爾時,優婆夷即說偈言: 「[[十四十五日, 及月分八日]]-[]-,\\  [[神通瑞應月]]-[]-,  八支善正受,\\  受持於齋戒,  不為鬼所持,\\  我昔數諮問,  世尊作是說。」\\ @[0364a15]@爾時,彼鬼即說偈言: 「十四十五日,  及月分八日,\\  神足瑞應月,  八支修正受。\\  齋肅清淨住,  戒得-[2]-善守護,\\  不為鬼戲弄,  善哉從佛聞。\\  汝當說言放,  我當放汝子,\\  諸有慢緩業,  [[染污]]-[]-行苦行。\\  梵行不清淨,  終不得大果,\\  譬如拔[[葌-[3]-草]]-[]-,  執緩則傷手。\\  沙門行惡觸,  當墮地獄中,\\  譬如拔葌[*]草,  急捉-[4]-不傷手。\\  沙門善攝持,  則到般涅槃。」\\ @[0364a27]@時,彼鬼神即放優婆夷子。爾時,優婆夷說偈告子言: 「子汝今聽我,  說彼鬼神說,\\  若有慢緩業,  穢污修苦行。\\  不清淨梵行,  彼不得大果,\\  譬如拔葌草,  執緩則傷手。\\  沙門起惡觸,  當墮地獄中,\\  如急執葌草,  則不傷其手。\\  沙門善執護,  逮得般涅槃。」\\ @[0364b07]@時,彼優婆夷子如是覺悟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心不得樂,還歸自家,母遙見子,而說偈言: 「邁世而出家,  何為還聚落,\\  [[燒舍急出財]]-[]-,  豈還投火中?」\\ @[0364b12]@其子比丘說偈答言: 「但念母命終,  存亡不相見,\\  故來還瞻視,  何見子不歡。」\\ @[0364b15]@時,母優婆夷復說偈-[5]-言: 「捨欲而出家,  還欲服食之,\\  是故我憂悲,  恐隨魔自在。」\\ @[0364b18]@是時,優婆夷如是、如是發悟其子;如是,其子還空閑處,精勤思惟,斷除一切煩惱結縛,得阿羅漢果證。 ====[校勘]==== [1]「優婆夷」,巴利本作 Upāsika。 [2]「得」,大正藏原為「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得」。 [3]「葌」,大正藏原為「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葌」。[*] [4]「捉」,明本作「提」。 [5]「復說偈」,大正藏原為「說偈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說偈」。 ====[註解]==== [] 優婆夷:在家的女性佛教徒。 [] 八支齋:效法阿羅漢無貪、瞋、癡,戒除「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塗香歌舞、坐臥高廣大床、非時食」。又譯為「八關齋」。 [] 為鬼神所持:被鬼神所控制,而身不由己、心不自在。例如被鬼神所干擾或附身。 [] 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佛陀時代,印度一般宗教都有於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舉行布薩集會的習慣。佛陀也因應此一宗教活動而成立布薩制。 [] 神通瑞應月:農曆一、五、九月三個長齋月,這三個月中四天王天以神足通視察人間善惡,所以稱神變月。又譯為「神足月」、「神變之月」、「神變月」。 [] 染污:煩惱之別稱。又作雜染、染。 {{ http://kplant.biodiv.tw/%E8%8A%92/%E8%8A%9213.jpg?320x240}} [] 葌草:「葌」,「菅」之異體字,音同「間」。芒草,葉片邊緣粗糙可割傷人。 [] 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基於正信從家出離,出家修行。 [] 燒舍急出財:如同火燒房屋而搶搬屋內的財物一樣急。 ====[對應經典]==== * {ref>BZa15.27} * {ref>S10.05} ====[讀經拾得]==== 本經中說齋日為「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為何其他經中說六齋日呢? 因為古印度曆法中一個月分白半(上半月)、黑半(下半月),白半黑半各自的第八、十四、十五日為齋日,因此一個月中總共有六齊日。 =====(一三二六)@@[0364b21]@@===== @[0364b21]@如是我聞: @[0364b21]@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阿臈鬼]]-[1]--[]-住處夜宿。 @[0364b22]@時,阿臈鬼集會諸鬼神。時,有竭曇鬼見世尊在阿臈鬼住處夜宿。見已,至阿臈鬼所,語阿臈鬼言:「聚落主!汝獲大利,如來宿汝住處。」 @[0364b25]@阿臈鬼言:「生人今日在我舍住耶?今當令知,為是如來?為非如來?」 @[0364b27]@時,阿臈鬼諸鬼神聚會畢,還歸自家,語世尊曰:「出去!沙門!」 @[0364b28]@爾時,世尊以他家故,即出其舍。 @[0364b29]@阿臈鬼復言:「沙門!來入!」佛即還入。以滅慢故,如是再三。 @[0364c01]@時,阿臈鬼第四復語世尊言:「沙門!出去!」 @[0364c02]@爾時,世尊語阿臈鬼言:「聚落主!已三見請,今不復出。」 @[0364c03]@阿臈鬼言:「今問沙門,沙門答我,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我當壞其心,裂其胸,亦令熱血從其面出,執持兩手擲著恒水彼岸!」 @[0364c07]@世尊告言:「聚落主!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壞我心,裂我胸,令我熱血從面而出,執持兩手擲著恒水彼岸者。然,聚落主!汝今但問,當為汝說。令汝心喜。」 @[0364c11]@時,阿臈鬼說偈問佛: 「說何等名為,  勝[[士夫]]-[]-事物?\\  行於何等法,  得安樂果報?\\  何等為美味?  云何壽中勝?」\\ @[0364c1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淨信]]-[]-為最勝,  士夫之事物,\\  行法得樂果,  解脫味中上,\\  智慧除老死,  是為壽中勝。」\\ @[0364c19]@時,阿臈鬼復說偈言: 「云何得[[名稱]]-[]-?」  [[如上所說偈]]-[]-。\\ @[0364c21]@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持戒名稱流。」  如上所說偈。\\ @[0364c23]@時,阿臈鬼復說偈言: 「幾法起世間?  幾法相順可?\\  世幾法取受?  世幾法損減?」\\ @[0364c26]@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世[[六法]]-[]-等起,  六法相順可,\\  世六法取受,  世六法損減。」\\ @[0364c29]@阿臈鬼復說偈問佛: 「誰能度諸流,  晝夜勤[[方便]]?\\  無攀無住處,  孰能不沈沒?」\\ @[0365a03]@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  智慧善[[正受]],\\  正念內思惟,  能度難度流。\\  不樂於五欲,  亦超度色愛,\\  無攀無住處,  是能不沒溺。」\\ @[0365a08]@時,阿臈鬼復說偈問佛: 「以何法度流?  以何度大海?\\  以何捨離苦?  以何得清淨?」\\ @[0365a11]@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以信度河流,  不放逸度海,>-\\  -<精進能斷-[2]-苦,  以慧得清淨。>-\\  -<汝當更問餘,  [[沙門梵志]]法,>-\\  -<其法無有過,  [[真諦]]-[]-施調伏。>-」\\ @[0365a16]@時,阿臈鬼復說偈問佛: 「何煩更問餘,  沙門梵志法,\\  即曰最勝士,  以顯大法炬。\\  於彼竭曇摩,  常當報其恩,\\  告我等正覺,  無上道-[3]-御師。\\  我即日當行,  從村而至村,\\  親侍等正覺,  聽受所說法。」\\ @[0365a23]@佛說此經已,阿臈鬼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1]「阿臈鬼」,巴利本作 Āḷavaka yakkha。 [2]「斷」,大正藏原為「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斷」。 [3]「道」,大正藏原為「導」,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道」。 ====[註解]==== [] 摩竭提: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陀」。 [] 阿臈鬼:夜叉名。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譯為「曠野夜叉」,相當的南傳經文譯為「阿羅婆迦夜叉」。 [] 士夫:人。音譯為「補特伽羅」。 [] 淨信:堅固的信心。 [] 名稱:名望與稱譽。 [] 如上所說偈:如前面的偈子所說。可參考卷四十八第1282經:「持戒得名稱,布施得大財,真實德流聞,恩惠得善友」(CBETA, T02, no. 99, p. 353, a14-15) [] 六法:六根(對六境)生起了(我們的)世間。 [] 真諦:真理;真實。 ====[對應經典]==== * {ref>BZa15.28} * {ref>S10.12} * 參考 {ref>Za22.28} ====[讀經拾得]==== 卷十三第304經「六六法」:六個項目為一組,共六組,即「六根」的每一根,依「根、境、識、​觸、受、愛」六事解說,又作「六分別六入處」。 「世六法等起」一偈,可參考 yifertw.blogspot.tw/2008/04/1326-3.html =====(一三二七)@@[0365a24]@@===== @[0365a24]@如是我聞: @[0365a24]@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65a25]@時,有叔迦羅-[1]-比丘尼住王園比丘尼眾中,為王舍城諸人恭敬供養,如阿羅漢。 @[0365a27]@又於一時,王舍城人於一[[吉星日]]-[]-歡集大會,即於是日闕不供養。有一鬼神,敬重彼比丘尼故,至王舍城里巷之中,家家說偈: 「王舍城人民,  醉酒眠-[2]-睡臥,\\  不勤供養彼,  叔迦比丘尼。\\  善修諸根故,  名曰叔迦羅,\\  善說離垢法,  涅槃[[清涼]]-[]-處。\\  隨順聽所說,  終日樂無厭,\\  乘聽法智慧,  得度生死流。\\  [[猶如海商人,  依附力馬王]]-[二]-。」\\ @[0365b08]@時,一優婆塞以衣布施叔迦羅比丘尼,復有優婆塞以食供養。 @[0365b09]@時,彼鬼神即說偈言: 「智慧優婆塞-[3]-,  獲福利豐多,\\  施叔迦羅衣,  離諸煩惱故。\\  智慧優婆塞,  獲福利豐多,\\  施叔迦羅食,  [[離諸積聚故]]-[三]-。」\\ @[0365b14]@時,彼鬼神說斯偈已,即沒不現。 ====[校勘]==== [1]「叔迦羅」,巴利本作 Sukkā。 [2]「眠」,明本作「惛」。 [3]「優婆塞」,巴利本作 Upāsaka。 ====[註解]==== [一] 吉星日:良辰吉日,通常是依星宿位置而選擇。 [] 清涼:無惱熱,即涅槃之意。 [二] 猶如海商人,依附力馬王:猶如迷航於海上,被羅剎女所迷惑而即將被吃掉的商人,依靠著馬王的乘載而得以出脫。參見《中阿含經》卷三十四〈大品1〉第136經商人求財經、《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一〈馬王品45〉第1經。 [三] 離諸積聚故:因為能夠離於五陰等積聚而解脫。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因為比丘尼)斷除於愛結」,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施主的果報為)脫離一切繫縛」。 ====[對應經典]==== * {ref>BZa15.30} * {ref>S10.09} * {ref>S10.10} ====[讀經拾得]==== =====(一三二八)@@[0365b15]@@===== @[0365b15]@如是我聞: @[0365b15]@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65b16]@時,毘羅比丘尼住王舍城王園比丘尼眾中,為王舍城諸人民,於吉星日集聚大會,當斯之日,毘羅比丘尼無人供養。 @[0365b18]@時,有鬼神敬重毘羅比丘尼,即入王舍城,處處里巷四[[衢]]-[]-道頭而說偈言: 「王舍城人民,  醉酒惛睡眠-[1]-,\\  毘羅比丘尼,  無人供養者。\\  毘羅比丘尼,  勇猛修諸根,\\  善說離垢塵-[2]-,  涅槃清涼法。\\  皆隨順所說,  終日愛-[3]-無厭,\\  乘聽法智慧,  得度生死流。」\\ @[0365b27]@時,有一優婆塞持衣布施毘羅比丘尼,復有一優婆塞以食供養。 @[0365b28]@時,彼鬼神而說偈言: 「智慧優婆塞,  今獲多福利,\\  以-[4]-衣施斷縛,  毘羅比丘尼。\\  智慧優婆塞,  今獲多福利,\\  食施毘羅尼,  [[離諸和合故]]-[]-。」\\ @[0365c05]@時,彼鬼神說偈已,即沒不現。 ====[校勘]==== [1]「眠」,大正藏原為「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眠」。 [2]「垢塵」,聖本作「塵垢」。 [3]「愛」,大正藏原為「樂」,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愛」。 [4]「以」,聖本作「已」。 ====[註解]==== [] 衢:四通八達的大路。 [] 離諸和合故:對照上一經(第一三二七經),應該是與「離諸積聚故」意思相同。 ====[對應經典]==== * {ref>BZa15.29} * {ref>S10.11} ====[讀經拾得]==== =====(一三二九)@@[0365c06]@@===== @[0365c06]@如是我聞: @[0365c06]@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65c07]@時,有娑多耆利-[1]-天神、醯魔波低-[2]-天神共作約誓:「若其宮中有寶物出者,必當相語;不相語者,得違約罪。」 @[0365c09]@時,醯魔波低天神宮中有未曾有寶,[[波曇摩]]-[]-華出,華有千葉,大如車輪,金色寶莖。 @[0365c11]@時,醯魔波低天神遣使告語娑多耆利:「聚落主!今我宮中忽生未曾有寶,波曇摩-[3]-花,華有千葉,大如車輪,金色寶莖,可來觀看!」 @[0365c14]@娑多耆利天神遣使詣醯魔波低舍,告言:「聚落主!用是波曇摩百千為?今我宮中有未曾有寶,大波曇摩出,所謂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來十號]-,汝便可來奉事供養!」 @[0365c19]@時,醯魔波低天神即與五百眷屬往詣娑多耆利天神所,說偈問言: 「[[十五日良時]]-[]-,  天夜遇歡會,\\  當說受何齋,  從何-[4]-羅漢受。」\\ @[0365c23]@時,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今日佛世尊,  在摩竭勝國,\\  住於王舍城,  迦蘭陀竹園,\\  演說微妙法,  滅除眾生苦,\\  苦苦及苦集,  苦滅盡作證,\\ [[八聖]]-[]-出苦道,  [[安隱]]-[]-趣涅槃,\\  當往設供養,  我羅漢世尊。」\\ @[0366a01]@醯魔波低說偈問言: 「彼妙-[5]-心願樂,  慈濟眾生不,\\  彼於受不受,  心想平等不?」\\ @[0366a04]@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彼妙願慈心,  度一切眾生,\\  於諸受不受,  心想常平等。」\\ @[0366a07]@時,醯魔波低說偈問言: 「為具足[[明達]]-[]-,  已行成就不,\\  諸漏永滅盡,  不受後有耶?」\\ @[0366a10]@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明達善具足,  正行已成就,\\  諸漏永已盡,  不復受後有。」\\ @[0366a13]@醯魔-[6]-波低說偈問言: 「牟尼意行滿,  及身口業耶?\\  明行悉具足,  以法讚歎耶?」\\ @[0366a16]@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具足牟尼心,  及業身口滿,\\  明行悉具足,  以法而讚歎。」\\ @[0366a19]@醯魔[*]波低說偈問言: 「遠離於害生,  不與不取不,\\  為遠於放蕩,  不離禪思不?」\\ @[0366a22]@娑多耆利復說偈言: 「常不害眾生,  不與不妄取,\\  遠離於放蕩,  日夜常思禪。」\\ @[0366a25]@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為不樂五欲,  心不濁亂不,\\  有清淨法眼,  滅盡愚癡不?」\\ @[0366a28]@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心常不樂欲,  亦無濁亂心,\\  佛法眼清淨,  愚癡盡無餘。」\\ @[0366b02]@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至誠不妄語,  麁澁-[7]-言無有,\\  得無別離說,  無不誠說不?」\\ @[0366b05]@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至誠不妄語,  亦無麁澁[*]言,\\  不離他親厚-[8]-,  常說如法言。」\\ @[0366b08]@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為持清淨戒,  正念寂滅不,\\  具足等解脫,  如來大智不?」\\ @[0366b11]@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淨戒悉具足,  正念常寂靜,\\  等解脫成就,  得如來大智。」\\ @[0366b14]@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明達悉具足,  正行已清淨,\\  所有諸漏盡,  不復受後有。」\\ @[0366b17]@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明達悉具足,  正行已清淨,\\  一切諸漏盡,  無復後生有。」\\ @[0366b20]@醯魔波低復說偈言: 「牟尼善心具,  及身口業跡,\\  明行悉成就,  故讚歎其法。」\\ @[0366b23]@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牟尼善心具,  及身口業跡,\\  明行悉成就,  讚歎於其法-[9]-。」\\ @[0366b26]@醯魔波低復說偈言: 「[[伊尼延鹿𨄔]]-[10]--[]-,  仙人之勝相,\\  少食捨身貪,  牟尼處林禪,\\  汝今當共行,  敬禮彼瞿曇。」\\ @[0366c01]@時,有百千鬼神眷屬圍繞,娑多耆利、醯魔波低速至佛所-[11]-禮拜供養,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敬禮,而說偈言: 「伊尼延鹿𨄔-[12]-,  仙人之勝相,\\  少食無貪嗜,  牟尼樂林禪。\\  我等今故來,  請問於瞿曇,\\  師子獨遊步,  大-[13]-龍無恐畏。\\  今故來請問,  牟尼願決疑,\\  -<云何得出苦?  云何苦解脫?>-\\  -<唯願說解脫,  苦於何所滅?>-」\\ @[0366c11]@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世[[五欲功德]],  及說第六意,>-\\  -<於彼欲無貪,  解脫一切苦。>-\\  -<如是從苦出,  如是解脫苦,>-\\  -<今答汝所問,  苦從此而滅。>-」\\ @[0366c16]@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泉從何轉還,  惡道何不轉,\\  世間諸苦樂,  於何而滅盡?」\\ @[0366c19]@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眼耳鼻舌身,  及以意入處,\\  於彼名及色,  永滅盡無餘。\\  於彼泉轉還,  於彼道不轉,\\  於後-[14]-苦及樂,  得無餘滅盡。」\\ @[0366c24]@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世間幾法起?  幾法世和合?\\  幾法取受世?  幾法令世滅?」\\ @[0366c27]@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六法起世間,  六法世和合,\\  六法取受世-[15]-,  六法世損減-[16]-。」\\ @[0367a01]@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17]-: 「云何度諸流,  日夜勤方便,\\  無攀無住處,  而不溺深淵?」\\ @[0367a04]@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  智慧善正受,\\  如思惟繫念,  是能度深淵。\\  不樂諸欲想,  亦超色諸結,\\  無攀無住處,  不溺於深淵。」\\ @[0367a09]@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何法度諸流?  以何度大海?\\  云何捨離苦?  云何得清淨?」\\ @[0367a12]@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正住-[18]-度河-[19]-流,  不放逸度海,\\  精進能斷苦,  智慧得清淨。」\\ @[0367a15]@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汝可更問餘,  沙門梵志法,\\  真實施調伏,  除此更無法。」\\ @[0367a18]@醯魔波低復說偈言: 「更餘何所問,  沙門梵志法,\\  大精進今日,  已具善開導。\\  我今當報彼,  娑多耆利恩,\\  能以導御師,  告語於我等。\\  我當詣村村,  家家而隨佛,\\  [[承事]]禮供養,  從佛聞正法。\\  此百千鬼神,  悉合掌恭敬,\\  一切歸依佛,  牟尼之大師。\\  得無上之名,  必見真實義,\\  成就大智慧,  於欲不染著。\\  慧者當觀察,  救護世間者,\\  得賢聖道跡,  是則大仙人。」\\ @[0367b02]@佛說是經已,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及諸眷屬-[20]-五百鬼神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校勘]==== [1]「娑多耆利」,巴利本作 Sātāgira。 [2]「醯魔波低」,巴利本作 Hemavata。 [3]「摩」,大正藏原為「魔」,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摩」。 [4]「何」,大正藏原為「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何」。 [5]「妙」,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妙」。 [6]「魔」,大正藏原為「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魔」。[*] [7]「澀」,聖本作「惚」。[*] [8]「厚」,聖本作「友」。 [9] 宋、元、明三本無「娑多耆利說偈答言:「牟尼善心具,及身口業跡,明行悉成就,讚歎於其法。」」二十八字。 [10]「𨄔」,大正藏原為「[跳-兆+尃]」,今依據經文改作「𨄔」。 [11]「所」,大正藏原為「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所」。 [12]「𨄔」,大正藏原為「[跳-兆+尃]」,今依據經文改作「𨄔」。 [13]「大」,宋、明二本作「天」。 [14]「後」,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後」。 [15]「受世」,宋本作「世後」。 [16]「減」,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減」。 [17] 大正藏無「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8]「住」,大正藏原為「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住」。 [19]「河」,聖本作「諸」。 [20]「屬」,大正藏原為「族」,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屬」。 ====[註解]==== [] 波曇摩:paduma的音譯,義譯為「蓮、蓮花、紅蓮花、赤蓮」。 [如來十號] 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些是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 簡稱「如來十號」,是對佛陀的尊稱。 [] 十五日良時:古印度宗教習俗,十五日為齋戒布薩日。 [] 八聖:即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聖者的道路。又譯為「八正道」。 [] 安隱:安穩。 [] 明達:三明及三達。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則叫做三達。明是明了的意思,達是通達的意思。 [] 伊尼延鹿𨄔:為佛三十二相之一。伊尼延,為鹿王之名,一般作,股肉之意,此作大腿解。此句喻佛陀大腿漸次纖圓,如彼鹿王之腿,纖好第一。 ====[對應經典]==== * {ref>BZa15.31} * {ref>Snp-J} ====[讀經拾得]==== =====(一三三〇)@@[0367b05]@@===== @[0367b05]@如是我聞: @[0367b05]@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67b06]@是-[1]-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住耆闍崛山中。 @[0367b07]@時,尊者舍利弗新剃鬚髮。時,有伽吒及優波伽吒鬼。優波伽吒鬼見尊者舍利弗新剃鬚髮,語伽吒鬼言:「我今當往打彼沙門頭。」 @[0367b10]@伽吒鬼言:「汝優波伽吒,莫作是語!此沙門大德大力,汝莫長夜得大不饒益苦!」如是再三說。 @[0367b12]@時,優波伽吒鬼再三不隨-[2]-伽吒鬼語,即以手打尊者舍利弗頭。打已,尋自喚言-[3]-:「燒我!伽吒!煮我!伽吒!」再三喚已,陷入地中,墮[[阿毘地獄]]-[]-。 @[0367b15]@-{尊者舍利弗心堅住不動、離染著心、不以瞋報,因此不苦痛}-尊者大目揵連聞尊者舍利弗為鬼所打聲已,即往詣尊者舍利弗所,問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苦痛可忍不?」 @[0367b18]@尊者舍利弗答言:「尊者大目揵連!雖復苦痛,意能堪忍,不至大苦。」 @[0367b19]@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舍利弗言:「奇哉!尊者舍利弗!真為大德大力,此鬼若以手打耆闍崛山者,能令碎如[[糠糩]]-[4]--[]-,況復打人而不苦痛?」 @[0367b23]@爾時,尊者舍利弗語尊者大目揵連:「我實不大苦痛。」 @[0367b24]@時,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共相慰勞。 @[0367b25]@時,世尊以天耳聞其語聲,聞已即說偈言: 「其心如剛石,  堅住不傾動-[5]-,\\  染著心已離,  瞋者不反報,\\  若如此修心,  何有苦痛處-[6]-?」\\ @[0367b2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是」,大正藏原為「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2]「隨」,大正藏原為「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隨」。 [3]「喚言」,聖本作「言喚」。 [4]「糩」,大正藏原為「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糩」。 [5]「動」,宋本作「轉」。 [6]「處」,大正藏原為「憂」,今依據聖本改作「處」。 ====[註解]==== [] 阿毘地獄:音譯「阿鼻地獄、阿鼻旨地獄、阿毗地獄、阿毘地獄」,即「無間地獄」,八熱地獄之第八,此地獄的眾生,受苦無間斷,直到業報盡而往生他處為止。 [] 糠糩:指粗糠般散掉。「糠」、「糩」都指穀物的外殼。 ====[對應經典]==== * {ref>BZa15.32} * {ref>Ze48.06} * [[http://tripitaka.cbeta.org/N26n0010_001#0101a13|南傳《小部.自說經》〈彌醯品4〉第4經 (Udāna IV.4)。]] ====[讀經拾得]==== 本經記載優波伽吒鬼沒事攻擊舍利弗,卷四十九第1324經也有記載針毛鬼試圖找佛陀的麻煩,但被佛陀所避開。有的鬼神遇人會不分青紅皂白而找麻煩,因此要敬鬼神而遠之。 =====[導讀:林相應]===== 《雜阿含經》「林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1331~1362經,記錄林中曾發生的一些事,例如林中的天神勉勵比丘精進修行的事件。 [[http://blog.xuite.net/melon2007/blog/47753812-%E3%80%8A%E9%98%BF%E5%90%AB%E7%B6%93%E3%80%8B%E4%B8%AD%EF%BC%8C%E5%A4%A9%E4%BA%BA%E5%B0%8D%E4%BD%9B%E5%BC%9F%E5%AD%90%E7%9A%84%E5%B9%AB%E5%BF%99|c.f. 天人對佛弟子的幫忙]] =====(一三三一)@@[0367c01]@@===== @[0367c01]@如是我聞: @[0367c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7c02]@時,有眾多比丘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一林中夏安居。彼林中有天神住,知十五日諸比丘[[受歲]]-[]-,極生憂慼。 @[0367c04]@有餘天神語彼天神言:「汝何卒生愁憂苦惱?汝當歡喜諸比丘持戒清淨,今日受歲。」 @[0367c06]@林中天神答言:「我知比丘今日受歲,不同無羞外道受歲,然精進比丘受歲,持衣鉢,明日至餘處去,此林當空。」 @[0367c09]@比丘去後,林中天神而說偈言: 「今我心不樂,  但見空林樹,\\  清淨心說法,  多聞諸比丘,\\  瞿曇之弟子,  今悉何處去?」\\ @[0367c13]@時,有異天子而說偈言: 「有至摩伽陀,  有至拘薩羅,\\  亦至[[金剛地]]-[1]--[]-,  處處修遠離,\\  猶如野禽獸,  隨所樂而遊。」\\ ====[校勘]==== [1]「金剛地」,巴利本作 Vajja-bhūmi。 ====[註解]==== [] 拘薩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部,其首都為舍衛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國。另譯為「憍薩羅」。 [] 受歲:僧團雨季安居的最後一天檢討會議(自恣)之後,比丘、比丘尼的僧臘(出家年資)即增加一歲,謂之「受歲」,或作「受新歲」。 [] 金剛地:跋耆族的金剛國有個城名「地」。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跋耆」。《中阿含經》卷九〈未曾有法品4〉第36經地動經:「一時,佛遊金剛國,城名曰地。」(CBETA, T01, no. 26, p. 477, b24) ====[對應經典]==== * {ref>BZa16.22} * {ref>S09.04} ====[讀經拾得]==== 增一阿含、第二十四卷第五經:   受歲三業淨   身口意所作   兩兩比丘對   自陳所作短   還自稱名字   今日眾受歲   我亦淨意受   唯願原其過  =====(一三三二)@@[0367c17]@@===== @[0367c17]@如是我聞: @[0367c1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7c18]@爾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止住一林中,入晝-[1]-正受,身體疲極,夜則睡眠。 @[0367c20]@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於空林中入晝[*][[正受]],夜著睡眠,我今當往覺悟之。」 @[0367c22]@爾時,天神往至比丘前,而說偈言: 「比丘汝起起,  何以著睡眠?\\  睡眠有何利?  病時何不眠?\\  利刺刺身時,  云何得睡眠?\\  汝本捨非家,  出家之所欲。\\  當如本所欲,  日夜求增進,\\  莫得墮-[2]-睡眠,  令心不自在。\\  無常不恒欲-[3]-,  迷醉於愚夫,\\  餘人悉被縛,  汝今已解脫。\\  正信而出家,  何以著睡眠?\\  已調伏貪欲,  其心得解脫。\\  具足勝妙智,  出家何故眠,\\  勤精進正受,  常修堅固力。\\  專求般涅槃,  云何而睡眠?\\  -[4]-起明斷無明,  滅盡諸有漏。\\  調彼[[後邊身]],  云何著睡眠?」\\ @[0368a10]@時,彼天神說是偈時,彼比丘聞其所說,專精思惟,得阿羅漢。 ====[校勘]==== [1]「晝」,聖本作「盡」。[*] [2]「墮」,聖本作「隨」。 [3]「無常,不恒,欲」巴利本作 Aniccā, addhuvā, kāmā。 [4] 大正藏在此處校勘作「聖本於『起明斷無明,滅盡諸有漏。調彼後邊身,云何著睡眠』作長行」。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6.23} * {ref>S09.02} ====[讀經拾得]==== =====(一三三三)@@[0368a12]@@===== @[0368a12]@如是我聞: @[0368a1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8a13]@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住林中,入晝[*]正受,心起[[不善覺]]-[]-,依於[[惡貪]]-[]-。 @[0368a14]@時,彼林中住止天神作是念-[1]-:「非比丘法,止住林中,入晝[*]正受,心生不善覺,依於惡貪,我今當往開悟之。」 @[0368a17]@時,彼天神即說偈言: 「其心欲遠離,  止-[2]-於空閑林,\\  放心隨外緣,  亂想而流馳。\\  調伏樂世心,  常樂心解脫,\\  當捨不樂心,  執受安樂住。\\  思非於正念,  莫著我我所,\\  如以塵頭染,  是著極難遣。\\  莫令染-[3]-樂著,  欲心所濁亂,\\  [[如釋君馳象]]-[4]--[]-,  奮迅去塵穢。\\  比丘於自身,  正念除塵垢,\\  塵者謂貪欲,  非世間塵土,\\  黠慧明智者,  當悟彼諸塵,\\  於如來法律,  持心莫放逸。\\  塵垢謂瞋恚,  非世間塵土,\\  黠慧明智者,  當悟彼諸塵,\\  於如來法律,  持心莫放逸。\\  塵垢謂愚癡,  非世間塵土,\\  明智黠慧者,  當捨彼諸塵,\\  於如來法律,  持心莫放逸。」\\ @[0368b07]@時,彼天神說是偈已,彼比丘聞其所說,專精思惟,斷諸煩惱-[5]-,得阿羅漢。 ====[校勘]==== [1]「念」,宋、元、明三本作「念此」。 [2]「止」,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止」。 [3]「染」,聖本作「深」。 [4]「象」,宋本作「馬」。 [5] 大正藏在「惱」字之下有一「心」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 [] 不善覺:不好的念頭。這裡「覺」是「尋」的舊譯,是投向的注意力。 [] 惡貪:嚴重的貪欲。 [] 如釋君馳象:解讀為「如一頭(為抖落身上塵土)被鬆綁而飛奔的象」,《別譯雜阿含經》與相當的南傳經文都作「振翅的鳥」。 ====[對應經典]==== * {ref>BZa16.24} * {ref>S09.01} ====[讀經拾得]==== 1087 經波旬也問過佛陀為什麼要睡眠,兩經對讀也很有意思 http://buddhaspace.org/agama/39.html#一〇八七 =====(一三三四)@@[0368b09]@@===== @[0368b09]@如是我聞: @[0368b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8b10]@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入[*]晝正受,起不正思惟。 @[0368b11]@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止住林中,入[*]晝正受,而起不正思惟,我今當往-[1]-方便善覺悟之。」 @[0368b14]@時,彼天神而說偈言: 「何不正思惟,  [[覺-[2]-觀所寢-[3]-食]]-[]-?\\  當捨不正念,  專修於正受。\\  尊-[4]-崇佛法僧,  及自持淨戒,\\  常生隨喜心,  喜樂轉[[勝進]]-[]-。\\  以心歡喜故,  速究竟苦邊。」\\ @[0368b20]@時,彼天神說偈勸發已,彼比丘專精思惟,盡諸煩惱,得阿羅漢。 ====[校勘]==== [1]「往」,宋、元二本作「生」。 [2]「覺」,聖本作「學」。 [3]「寢」,宋本作「使」。 [4]「尊」,大正藏原為「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尊」。 ====[註解]==== [] 覺觀所寢食: [] 勝進:向上進步、向其他殊勝之修行境地前進。 ====[對應經典]==== * {ref>BZa16.25} * {ref>S09.11} ====[讀經拾得]==== =====(一三三五)@@[0368b22]@@===== @[0368b22]@如是我聞: @[0368b2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8b23]@時,有異比丘於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入晝[*]正受。時,彼比丘日中時,不樂心生,而說偈言: 「於此日中時,  眾鳥悉靜默,\\  空野忽有聲,  令我心恐怖。」\\ @[0368b28]@時,彼林中住止天神而說偈言: 「於今日中時,  眾鳥悉寂靜,\\  空野忽有聲,  應汝不樂心,\\  汝當捨不樂,  專樂修正受。」\\ @[0368c03]@時,彼天子說偈覺悟彼比丘已,時,彼比丘專精思惟,捨除煩惱,得阿羅漢。 ====[校勘]====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6.26} * {ref>S01.02.05} * {ref>S09.12} ====[讀經拾得]==== =====(一三三六)@@[0368c05]@@===== @[0368c05]@如是我聞: @[0368c0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8c06]@爾時,尊者阿那律陀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 @[0368c07]@時,有天神名闍鄰尼-[1]-,[[是尊者阿那律陀本-[2]-善知識]]-[一]-,往詣尊者阿那律陀所。到阿那律所,而-[3]-說偈言: 「汝今可發願,  願還生本處,\\  三十三天上,  五欲樂悉備。\\  百種諸音樂,  常以自歡嬉-[4]-,\\  每至睡眠時,  音樂以覺悟。\\  諸天玉女眾,  晝夜侍左右。」\\ @[0368c15]@尊者阿那律陀-[5]-說偈答言: 「諸天玉女眾,  此皆大苦聚,\\  以彼顛倒想,  繫著[[有身]]見。\\  諸求生彼者,  斯亦是大苦,\\  闍鄰尼當知,  我不願生彼。\\  生死已永盡,  不受後有故。」\\ @[0368c21]@尊者阿那律說是語時,闍鄰尼天子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校勘]==== [1]「闍鄰尼」,巴利本作 Jālinī。 [2]「陀本」,聖本作「宿命」。 [3]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嬉」,大正藏原為「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嬉」。 [5] 宋、元、明、聖四本無「陀」字。 ====[註解]==== [一] 是尊者阿那律陀本善知識:是阿那律陀尊者過去的好朋友。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及南傳經文則都記載此位天神是阿那律陀尊者投生人間前在天界的妻子。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6.27} * {ref>S09.06} ====[讀經拾得]==== =====(一三三七)@@[0368c23]@@===== @[0368c23]@如是我聞: @[0368c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8c24]@時,有比丘在拘薩羅人間,林中止住,勤誦經、勤講說,精勤-[1]-思惟,得阿羅漢果,證已,不復精勤誦說。 @[0368c26]@時,有天神,止彼林中者,而說偈言: 「比丘汝先時,  晝夜勤誦習,\\  常為諸比丘,  共論決定義。\\  汝今於[[法句]]-[2]--[]-,  寂然無所說,\\  不與諸比丘,  共論決定義。」\\ @[0369a03]@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本未應離欲,  心常樂法句,\\  既-[3]-離欲相應,  誦說事已畢。\\  [[先知道已備,  用聞見道為-[4]-,\\  世間諸聞見,  無如-[5]-悉放捨]]-[]-。」\\ @[0369a08]@時,彼天神聞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校勘]==== [1]「勤」,聖本作「進」。 [2]「法句」,巴利本作 Dhammapāda。 [3]「既」,宋本作「即」。 [4]「用聞見道為」,巴利本作 Yaṃ kiñci diṭṭhaṃ va sutaṃ va mutaṃ。 [5]「如」,大正藏原為「知」,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如」。 ====[註解]==== [] 法句:佛法的偈句。 [] 先知道已備,用聞見道為,世間諸聞見,無如悉放捨:需要知曉的道都已經具備,還需要見道、聞道做甚麼?世間的各種聞見,不如全部把它放掉。???? ====[對應經典]==== * {ref>BZa16.28} * {ref>S09.10} ====[讀經拾得]==== =====(一三三八)@@[0369a09]@@===== @[0369a09]@如是我聞: @[0369a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9a10]@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止一林中。時,彼比丘有眼患,受師教,應嗅鉢曇摩-[1]-花。時,彼比丘受師教已,往至鉢曇摩池側,於池岸邊,迎-[2]-風而坐,隨風嗅香。 @[0369a13]@時,有天神,主此池者,語比丘言:「何以盜華?汝今便是盜香賊也!」 @[0369a15]@爾時,比丘說偈答言: 「不壞亦不奪,  遠住隨嗅香,\\  汝今何故言,  我是盜香賊?」\\ @[0369a18]@爾時,天神復說偈言: 「[[不求而不-[3]-捨]]-[]-,  世間名為賊,\\  汝今人不與,  而自一向取,\\  是則名世間,  真實盜香賊。」\\ @[0369a22]@時,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負而去。 @[0369a22]@爾時,比丘為彼天神而說偈言: 「如今彼士夫,  斷截[[分陀利]]-[]-,\\  拔根重負去,  便是姦狡人,\\  汝何故不遮,  而言我盜香。」\\ @[0369a27]@時,彼天神說偈答言: 「狂亂姦狡人,  猶如[[乳母衣]]-[]-,\\  何足加其言,  且-[4]-堪與汝語。\\  袈裟污不現,  黑衣墨不污,\\  姦狡兇惡人,  世間不與語。\\  蠅脚污素帛,  明者小過現,\\  如墨點珂貝,  雖小悉皆現。\\  常從彼求淨,  無結離煩惱,\\  如毛髮之惡,  人見如泰山。」\\ @[0369b07]@時,彼比丘復說偈言: 「善哉善哉說,  以義安慰我,\\  -[5]-汝可常為我,  數數說斯偈。」\\ @[0369b10]@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我非汝買奴,  亦非人與汝,\\  何為常隨汝,  數數相告語,\\  汝今自當-[6]-知,  彼彼饒益事。」\\ @[0369b14]@時,彼天子說是偈已,彼比丘聞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校勘]==== [1]「鉢曇摩」,巴利本作 Paduma。 [2]「迎」,聖本作「逆」。 [3]「不」,宋本作「自」。 [4]「且」,大正藏原為「宜」,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且」。 [5] 大正藏在此處校勘作「聖本在『汝可常為我,數數說斯偈』作長行」。 [6]「自當」,聖本作「當自」。 ====[註解]==== [] 不求而不捨:未向主人求取、主人也未施捨予你。 [] 分陀利:白蓮花。 [] 乳母衣:奶媽餵奶時穿的衣服;深色耐髒。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6.29} * {ref>S09.14} ====[讀經拾得]==== 天神對比丘的標準較高,見到比丘嗅花香,或許是覺得比丘於根觸境染著,而斥之為盜香賊。至於拔走整株蓮藕的凡夫,天神反而不理他。 後來比丘虛心受教,要天神時時提醒他,天神則嗆說:「我又不是你的奴隸,幹嘛要時時提醒你!你自己應該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益的事吧!」許多世人祈求神佛保祐,不應驗時又抱怨為什麼神佛不保祐我?其實如同本經中天神所說,天神不欠人們什麼,人們也不應有不合理的期待。 =====(一三三九)@@[0369b17]@@===== @[0369b17]@如是我聞: @[0369b17]@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69b18]@爾時,尊者[[十力迦葉]]-[一]-住王舍城仙人窟中。時,有獵師名曰尺只,去十力迦葉不遠,張網捕鹿。爾時,十力迦葉為彼獵師[[哀愍]]-[]-說法。時,彼獵師不解所說。時,十力迦葉即以神力,指端火然,彼猶不悟。 @[0369b22]@爾時,仙人窟中住止天神而說偈言: 「深山中獵師,  少智盲無目,\\  何為[[非時說]]-[]-,  薄德無辯慧,\\  所聞亦不解,  明中亦無見,\\  於諸善勝法,  愚癡莫能了,\\  正使燒十指,  彼終不見諦。」\\ @[0369b29]@時,彼天神說是偈已,尊者十力迦葉即默然住。 ====[校勘]==== ====[註解]==== [一] 十力迦葉:比丘名,可能為五比丘之一的「婆破」尊者的另譯。 [二] 哀愍:悲憫。 [三] 非時說:時機不適當的說法。 ====[對應經典]==== * {ref>BZa16.30} * {ref>S09.03} ====[讀經拾得]==== ***世尊不與世間諍** 世尊是應機說法而因材施教的,所以並沒有和誰諍論的必要,也不會強拉著人來聽法。《雜阿含經》卷2第37經提到,佛陀隨緣應和世間智者合乎佛法的部分,而不應和其不合乎佛法的部分。然而若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就沒辦法了。 ***為人說法,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如《長阿含經》卷八第9經眾集經提到的「五喜解脫」的第(3)。這五者,每一種都能讓人得禪定,進而解脫。 (1) 聞法歡喜。\\ (2) 受持諷誦,亦復歡喜。\\ (3) 為他人說,亦復歡喜。\\ (4) 思惟分別,亦復歡喜。\\ (5) 於法得定,亦復歡喜。\\ 《雜阿含經》卷8第200經也提到,世尊見羅睺羅還沒有心解脫、慧解脫,就叫尊者先去為別人解說「五陰」;解說過後,還沒解脫,就再為人解說「六入」;再沒解脫,就再為人說「緣起」。而後尊者繼續獨一靜處,專精思惟,終於圓滿證得阿羅漢。 \\ ***為人說法的原則,可依照菩薩四攝法 & 四法句 & 示教照喜** 本經中,十力迦葉尊者對那位正在造惡業,後必受惡報的獵人生起同情心,想為他說法,可惜當時獵人完全聽不進去,顯然並不是說法的最佳時機。 **菩薩四攝法**:《雜阿含經》卷26第668經提到,最好的菩薩四攝法包括了:(1)法施,(2)愛語,(3)行利,(4)同利。其中的(2)愛語就是當「善男子樂聞」時,能「應時說法」,而不是不觀察時機,硬要對牛彈琴。 \\ **四法句**:另外,《雜阿含經》卷45第1218經也提到,為人說法的原則,應該依照「四法句」:(1)善說,(2)愛說,(3)諦說,(4)法說。 對照到同經中婆耆舍尊者的偈,「四法句」的涵義可能接近於:\\ (1)善說:所說的法,不會令自己惱迫,也不會讓對方不安。\\ (2)愛說:所說的法,能勸使對方歡喜而離惡。\\ (3)諦說:所說的法,是實實在在,自己知道才說的。(??)\\ (4)法說:所說的法,是依照正法律,而能順趣於涅槃的。 \\ **[[示、教、照、喜]]**:示、教、照、喜,是佛陀教化眾生的四種方式,又稱為「示、教、利、喜」:開示(示)、教導(教)、鼓勵(利)、使歡喜(喜)。 =====(一三四〇)@@[0369c02]@@===== @[0369c02]@如是我聞: @[0369c02]@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69c03]@時,有尊者金剛子-[1]-,住[[巴連弗邑]]-[]-一處林中。時,巴連弗邑人民夏四月過,作[[憍牟尼]]-[]-大會。 @[0369c05]@時,尊者金剛子聞世間大會,生不樂心,而說偈言: 「獨一處空林,  猶如棄枯木,\\  夏時四月滿,  世間樂莊嚴,\\  普觀諸世間,  甚-[2]-苦無過我。」\\ @[0369c10]@爾時,林中住止天神即說偈言: 「獨一處空林,  猶如棄枯木,\\  為[[三十三天]]-[]-,  心常所願樂,\\  猶如地獄中,  仰思生人道。」\\ @[0369c14]@時,金剛子為彼天神所勸發已,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校勘]==== [1] 「金剛子」,巴利本作 Vajjiputta。 [2]「甚」,大正藏原為「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甚」。 ====[註解]==== [] 憍牟尼:為音譯,義譯為「月光」,古印度的節慶日,在一年中月亮最圓的那一夜(印度曆八月三十日,相當於農曆九月十五日),人們會徹夜慶祝,類似中秋節。另譯為「滿迦低月」。 [] 巴連弗邑:古代印度都市名,佛滅後的阿育王將摩竭提國的首都從王舍城遷都至此,位於恆河左岸,即當今印度的巴特那巿所在。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摩竭提國又稱為巴連弗國。另譯為「波吒利弗多羅」、「波羅利弗妬路」、「華氏城」。 []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三天。又稱為「忉利天」。 ====[對應經典]==== * {ref>BZa16.31} * {ref>S09.09} ====[讀經拾得]==== ***金剛子尊者** 四部阿含中,「金剛子尊者」似乎只有一位,所以這位有可能就是《中阿含經》卷八〈未曾有法品4〉第33經侍者經當中那位金剛子尊者。 金剛子尊者在佛涅槃後,入和阿難尊者類似的定而觀察其心,知道阿難尊者還未解脫,就勸勉阿難尊者:「山林靜思惟,涅槃令入心,瞿曇禪無亂,不久息跡證。」阿難尊者依此修行,果然不久就證得阿羅漢。 =====(一三四一)@@[0369c16]@@===== @[0369c16]@如是我聞: @[0369c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9c17]@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唯好樂持戒,不能增長上進功德。 @[0369c18]@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於林中,唯樂持戒,不能增修上進功德,今我當作方便而發悟之。」即說偈言: 「非一向持戒,  及修習多聞,\\  獨靜[[禪三昧]]-[]-,  閑居修遠離。\\  比丘偏[[猗-[1]-息]]-[]-,  終不得漏盡,\\  平等正覺樂,  遠非凡夫輩。」\\ @[0369c26]@時,彼比丘為-[2]-天神勸進已,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校勘]==== [1]「猗」,大正藏原為「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猗」。 [2]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 禪三昧:即禪那與三昧之並稱。禪那,思惟修習;三昧,定。 [] 猗息:輕鬆安穩,又譯為「輕安」。「猗」是輕鬆美好的意思,讀音同「依」;「息」是休息、停止的意思。 ====[對應經典]==== * {ref>BZa16.32} * {ref>S09.05} ====[讀經拾得]==== =====(一三四二)@@[0369c28]@@===== @[0369c28]@如是我聞: @[0369c2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9c29]@有尊者那迦達多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有在家、出家常相親近。 @[0370a01]@時,彼林中住止-[1]-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於林中,與諸在家-[2]-、出家周旋[[親數]]-[一]-,我今當往方便發悟。」而說偈言-[3]-: 「比丘旦早出,  迫暮而還林,\\  道俗相習近,  苦樂必同安。\\  [[恐起家放逸]]-[]-,  而隨魔自在。」\\ @[0370a08]@時,那迦達多比丘為彼天神如是、如是開覺已。如是、如是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校勘]==== [1]「住止」,大正藏原為「止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住止」。 [2]「家」,明本作「人」。 [3] 明本無「偈言」二字。 ====[註解]==== [一] 親數:親近。 [二] 恐起家放逸:恐生起世俗居家放逸的念頭。 ====[對應經典]==== * {ref>BZa16.33} * {ref>S09.07} ====[讀經拾得]==== ***僧、俗常常親近交遊,世尊並不讚嘆** 僧、俗之間常常親近交遊,對照到《雜阿含經》卷43第1174經,這就是「人取」,也是《雜阿含經》卷20第551經的「習近相讚嘆」。這是阻礙涅槃的因素之一,所以世尊並不贊成,而要比丘們小心遠離,而「獨一靜處,專精思惟」。 ====[進階辨正]==== [[什麼是「親數」]] =====(一三四三)@@[0370a11]@@===== @[0370a11]@如是我聞: @[0370a1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0a12]@時,有眾多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言語嬉戲,終日散亂,心不得定,縱諸根門,馳騁六境。 @[0370a14]@時,彼林中止住天神見是比丘身-[1]-不攝[[威儀]],心不欣悅,而說偈言: 「此先有瞿曇,  正命弟子眾,\\  無常心乞食,  無常受床臥,\\  觀世無常故,  得究竟苦邊,\\  今有[[難養眾]]-[]-,  沙門所居止,\\  處處求飲食,  遍遊於他家,\\  望-[2]-財而出家,  無真沙門欲,\\  垂著[[僧伽梨]]-[]-,  如老牛曳尾。」\\ @[0370a23]@爾時,比丘語天神言:「汝欲厭我耶?」 @[0370a23]@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不指其名姓,  不非稱其人,\\  而總向彼眾,  說其不善者,\\  疏漏相現者,  方便說其過,\\  勤修精進者,  歸依恭敬禮。」\\ @[0370a29]@彼諸比丘為天神勸發已,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校勘]==== [1] 大正藏無「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望」,宋、聖二本作「亡」。 ====[註解]==== [] 難養眾: []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正式的。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必須穿著。 ====[對應經典]==== * {ref>BZa16.34} * {ref>S02.03.05} * {ref>S09.13} * {ref>Pgp-A} ====[讀經拾得]==== * **什麼是沙門的欲望呢?** 沙門的欲望就是「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 《雜阿含經》卷18第497經 沙門利.沙門欲。欲斷不善法。欲修善法。於此不善法當斷。善法當修。精勤方便。 善自防護。繫念思惟。不放逸行。應當學。 =====(一三四四)@@[0370b02]@@===== @[0370b02]@如是我聞: @[0370b02]@一時,佛住-[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0b03]@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彼比丘與長者婦女嬉戲,起惡名聲。 @[0370b05]@時,彼比丘作是念:「我今[[不類]],共他婦女起惡名聲,我今欲於此林中自殺。」 @[0370b06]@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思念:「不善不類,此比丘不壞、無過,而於林中欲自殺身,我今當往-[2]-方便開悟。」 @[0370b09]@-{異比丘懺悔,天神說偈勸勉}-時,彼天神化作長者女身,語比丘言:「於諸巷路四衢道中,世間諸人為我及汝起惡名聲,言我與汝共相[[習近]]-[]-,作不正事。已有惡名,今可還俗,共相娛樂。」 @[0370b12]@比丘答言:「以彼里巷四衢道中,為我與汝起惡名聲,共相習近,為不正事。我今且自殺身!」 @[0370b15]@時,彼天神還復天身,而說偈言: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不應苦自害-[3]-,  亦不應起惱。>-\\  -<聞聲恐怖者,  是則林中獸,>-\\  -<是輕躁眾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當堪耐,  不中住惡聲,>-\\  -<執心堅住者,  是則出家法。>-\\  -<不由他人語,  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語,  令汝得羅漢。>-\\  -<如汝自知已,  諸天亦復知。>-」\\ @[0370b25]@爾時,比丘為彼天神所開悟已,專精思惟,斷除煩惱,得阿羅漢。 ====[校勘]==== [1]「住」,大正藏原為「在」,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住」。 [2]「往」,大正藏原為「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往」。 [3]「害」,大正藏原為「苦」,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害」。 ====[註解]==== [] 習近:親近。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6.35} * {ref>S09.08}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招致不好的名聲時,不要隨之起煩惱。 我們並不會因為其他人講的話,就成為惡人。 也不會因為其他人講的話,就成為善人。 要有自知之明,專心一志,朝目標邁進。 =====(一三四五)@@[0370b27]@@===== @[0370b27]@如是我聞: @[0370b2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0b28]@時,有尊者見多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著[[糞掃衣]]。時,[[梵天王]]與七百梵天乘其宮殿,來詣尊者見多比丘所,恭敬禮事。 @[0370c02]@時,有天神,住彼林中者,而說偈言: 「觀彼寂諸根,  能感善供養,\\  具足[[三明達]]-[一]-,  得不傾動法,\\  度一切方便,  少事糞掃衣,\\  七百梵天子,  乘宮來奉詣-[1]-,\\  見[[生死有邊]]-[]-,  今禮度有岸。」\\ @[0370c08]@時,彼天神說偈讚歎見多比丘已,即沒不現。 ====[校勘]==== [1]「詣」,聖本作「諸」。 ====[註解]==== [一] 三明達:具足指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而達於無學位,除盡愚闇。 [] 生死有邊:指最後生之阿羅漢。 [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乘其宮殿 《雜阿含經》卷48第1284經中的六位廣大天宮宮女,來地球時也是「乘其宮殿」,若被人類看見的話,應該會說是那是飛碟吧。 =====(一三四六)@@[0370c09]@@===== @[0370c09]@如是我聞: @[0370c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0c10]@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彼比丘身體疲極,夜著睡眠。 @[0370c11]@時,有天神,住-[1]-彼林中者,而覺悟之,即說偈言: 「可起起比丘,  何故著睡眠?\\  睡眠有何義?  修禪莫睡眠。」\\ @[0370c15]@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不肯當云何?  懈怠少方便,\\  緣盡四體羸,  夜則著睡眠]]-[一]-。」\\ @[0370c18]@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且汝當執守,  [[勿-[2]-聲而大呼]]-[二]-,\\  汝已得修閑,  莫令其退沒。」\\ @[0370c21]@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我當用汝語,  精勤修方便,\\  不為彼睡眠,  數數覆其心。」\\ @[0370c24]@時,彼天神如是、如是覺悟彼比丘。時,彼比丘專精方便,斷諸煩惱,得阿羅漢。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汝豈能自起,  專精勤方便,\\  不為眾魔軍,  厭汝令睡眠。」\\ @[0370c29]@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從今當七夜,  當-[3]-坐正思惟,\\  其身生喜樂,  無一處不滿,\\  [[初夜]]-[]-觀宿命,  [[中夜]][[天眼]]-[]-淨,\\  [[後夜]]除無明,  見眾生苦樂,\\  上中下形類,  善色及惡色,\\  知何業因緣,  而受斯果報,\\  若[[士夫]]所作,  所作還自見,\\  善者見其善,  惡者自見惡。」\\ @[0371a09]@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我知先一切,  比丘十四人,\\  皆是[[須陀洹]]-[]-,  悉得禪正受,\\  來到此林中,  當得阿羅漢,\\  見汝一懈怠,  仰臥著睡眠,\\  莫令住凡夫,  故方便覺悟。」\\ @[0371a15]@爾時,比丘復說偈言: 「善哉汝天神,  以義安慰我,\\  至誠見開覺,  令我盡諸漏。」\\ @[0371a18]@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比丘應如是,  信非家出家,\\  [[抱愚而出家]]-[]-,  逮得見清淨。\\  [[我今攝受汝-[4]-,  常-[5]-盡壽命思,\\  若汝疾病時,  我當與良藥]]-[]-。」\\ @[0371a23]@時,彼天神-[6]-說是偈已,即沒不現。 ====[校勘]==== [1]「住」,聖本作「依」。 [2]「勿」,宋、元、明、聖四本作「物」。 [3]「當」,元、明二本作「常」。 [4]「汝」,大正藏原為「法」,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汝」。 [5]「常」,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常」。 [6]「神」,聖本作「子」。 ====[註解]==== [一] 不肯當云何?懈怠少方便,緣盡四體羸,夜則著睡眠:縱使我想要不睡覺,又能怎樣才能不懶惰、不精進?我沒有好的身體條件,四肢都衰弱,晚上則容易執著在睡眠上。 [二] 勿聲而大呼:不要(貪著睡眠而)大聲打呼。 [] 須陀洹:見到真理,而斷身見(執著於有「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初果,又稱為預流果。 [] 初夜:夜晚的前四分之一,約晚間六點至九點。古印度將一天分為八時,即晝四時、夜四時。夜四時為初夜、中夜、中夜後、後夜。(案:古印度有兩種計時系統,一種是一天八時,一種是一天六時,在此採用一天八時的系統。) [] 天眼:能見到不論遠近的事物的神通。又譯為「天眼通」、「天眼智通」、「天眼智」。 [] 抱愚而出家:(未出家時)還沒有解脫智慧,因此而出家。 [] 我今攝受汝,常盡壽命思,若汝疾病時,我當與良藥:我除了今日引導你,在我此生也會常想到:如果你生病時,我會供養良藥。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這位比丘身體不是很好,然而在天神的督促下精進修行,證得阿羅漢,天神也發願盡形壽的護持這位比丘的身體健康。 ====[進階辨正]==== [[研討:《雜阿含經》第1346經「我今攝受汝」該句的意義]] =====(一三四七)@@[0371a24]@@===== @[0371a24]@如是我聞: @[0371a2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1a25]@時,尊者舍利弗在拘薩羅人間,依一聚落,止住田側。時,尊者舍利弗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 @[0371a27]@時,有一[[尼揵子]]-[]-飲酒狂醉,持一瓶酒從聚落出,見尊者舍利弗,而說偈言: 「[[米膏]]-[]-熏我身,  持米膏一瓶,\\  山地草樹木,  視之一金色。」\\ @[0371b03]@爾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作此-[1]-惡聲,是惡邪物,而說是偈,我豈不能以偈答之?」時,尊者舍利弗即說偈言: 「無想味所熏,  持空三昧瓶,\\  山地草樹木,  視之如涕唾。」\\ ====[校勘]==== [1]「此」,聖本作「是」。 ====[註解]==== [一] 尼揵子:「尼揵」外道的門徒。「尼揵」特點為修裸形塗灰等苦行,教主是本卷先前提到的「尼揵陀若提子」。「揵」也作「犍」。 [二] 米膏:濃稠的米酒。 [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一三四八)@@[0371b08]@@===== @[0371b08]@如是我聞: @[0371b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1b09]@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 [[得他心智,煩惱有餘]]-[]- >-。去林下-[1]-不遠有井,[[有飲野干,罐-[2]-鉤-[3]-鉤頸]]-[]-。 @[0371b11]@時,彼野干作諸方便求脫,而自念言:「天遂欲明,田夫或出,當恐怖我。汝汲水罐[*],怖我已久,可令我-[4]-脫?」 @[0371b14]@時,彼比丘知彼野干心之所念,而說偈言: 「如來慧日出,  離林說空法,\\  -<心>-久恐怖我,  今可放令去。」\\ @[0371b17]@時,彼比丘自教授已,一切結盡,得阿羅漢。 ====[校勘]==== [1] 大正藏無「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罐」,聖本作「灌」。[*] [3]「鉤」,大正藏原為「拘」,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鉤」。 [4]「令我」,聖本作「放我令」。 ====[註解]==== [一] 得他心智,煩惱有餘:指這位異比丘修得了他心通,但尚未斷盡煩惱成為阿羅漢。 [二] 有飲野干,罐鉤鉤頸:有一隻飲水的胡狼,頸子被水罐卡住了。野干即胡狼,又名豺狼、狐狼,是犬科動物,生物分類上與狼較近而有狐的外表。 [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一隻野干因為想要喝水,結果把自己的頸子困在水桶中,此時附近剛好有一位修得他心通的比丘,藉著自己的神通,觀察著野干心中的恐懼與哀求:「天就要亮了,到時巡田的農夫就會發現我。你這個水罐已經恐怖我這麼了,可不可以放我走?」 我們也像野干一樣,因為貪著執取,結果被這顆心所困住,心中生起的妄想、情緒總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恆轉如瀑流,好心情就算想留也留不住,當壞心情上來時,卻怎麼趕也趕不走,只能日日夜夜隨著這個心起舞、不得安寧。 卷二第33經中,佛陀曾與弟子分析過五陰的本質:以色陰為例,如果這個色身是我的話,那麼我該有完全的自主能力,想要色身怎樣、色身就應該按照我的控制而成為那樣。正因為色身之中沒有我,所以身體才會成為我們不想要的樣子,比如說不夠高、太胖、常生病、有老死。色身如此,這顆心也一樣,都只是因緣生滅的變異法,是無常的、是苦的、既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自然也沒有受到這顆心擺佈的道理。 或許正是如此的思維著空性,比丘以旭日般的智慧照見了心的真實面目,不再受其指使與恐嚇,一直以來由這顆心所帶來的憂惱也從此斷滅,斷滅已,無所著,無所著已,住於安樂,終而斷盡所有煩惱,成了一位阿羅漢。 =====(一三四九)@@[0371b18]@@===== @[0371b18]@如是我聞: @[0371b18]@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一林中。 @[0371b19]@時,有天神,依彼林者,-<見佛行跡,低頭諦觀,修於佛念>-。時,有[[優樓鳥]]-[]-住於道中,行欲蹈佛足跡。 @[0371b21]@爾時,天神即說偈言: 「汝今優樓鳥,  [[團目]]-[]-[[栖]]-[]-樹間,\\  莫亂如來跡,  壞我念佛境。」\\ @[0371b25]@時,彼天神說此偈已,默然念佛。 ====[校勘]==== ====[註解]==== [] 優樓鳥: [] 團目: [] 栖:停留、休息。通「棲」。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的天神以佛的足跡為所緣境修念佛,佛世時幾乎沒有佛像,當時的習俗是以佛的足跡、菩提樹等代表佛陀,因此天神不希望鳥來亂佛足跡,就像後世的人不喜歡佛像被亂動。 =====(一三五〇)@@[0371b26]@@===== @[0371b26]@如是我聞: @[0371b26]@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依波-[1]-吒利樹下住止。 @[0371b27]@時,有天神依彼林中住,即說偈言: 「今日風卒起,  吹[[波[*]吒利樹]]-[]-,\\  -<落波吒利花,  供養於如來>-。」\\ @[0371c02]@時,彼天神說此-[2]-偈已,默然而住。 ====[校勘]==== [1]「波」,宋、元、明三本作「彼」。[*] [2]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 波吒利樹:羽葉楸,為紫薇科羽葉楸屬落葉喬木,是毗婆尸佛的成道樹。又譯為波波羅樹、波羅利華樹。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處林中,而風吹花落,恰似天女散花。本經中的天神可說是「落花水面皆文章」。 =====(一三五一)@@[0371c03]@@===== @[0371c03]@如是我聞: @[0371c03]@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71c04]@時,有眾多比丘住[[支提山]]-[]-側,皆是[[阿練若比丘]]-[]-,著[[糞掃衣]]-[]-,常行乞食。 @[0371c05]@時,山神,依彼山住者,而說偈言: 「[[孔雀文繡身]]-[]-,  處鞞提醯山,\\  隨時出妙聲,  覺乞食比丘。\\  孔雀文繡身,  處鞞提醯山,\\  隨時出妙聲,  覺糞掃衣者。\\  孔雀文繡身,  處鞞提醯山,\\  隨時出妙聲,  覺依樹坐者。」\\ @[0371c13]@時,彼天神說此偈已,即默然住。 ====[校勘]==== ====[註解]==== [] 支提山:王舍城北方的山名,迦蘭陀竹園即位於支提山側。 [] 阿練若比丘:離開聚落,寂靜而修行的出家人。其中「阿練若」指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 [] 糞掃衣:撿拾被丟棄的衣物,清洗後縫製成的衣服。又譯作「納衣」。穿糞掃衣而不穿施主布施的衣服是十二頭陀行(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之一。 [] 孔雀文繡身:孔雀身上(的羽毛)有著錦繡的花紋。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孔雀的鳴叫很洪亮,有的人聽了甚至會覺得太大聲而起瞋心。然而對修行人來說,洪亮的聲音一方面有警醒的效果,一方面也是修觀的對象,而不會瞋心以對。 ====[進階辨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qYFQi3H9U|孔雀叫聲]] *[[研討:支提竹園精舍]] =====(一三五二)@@[0371c14]@@===== @[0371c14]@如是我聞: @[0371c14]@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71c15]@時,有眾多比丘住支提山,一切皆修[[阿蘭-[1]-若行]]-[]-,著糞掃衣,常行乞食。爾時,-<那娑佉多河岸崩,殺三[[營事比丘]]-[]- >-。 @[0371c17]@時,支提山住天神而說偈言: 「乞食阿蘭若,  -<[[慎莫營造立]]-[]- >-,\\  不見佉多河,  傍岸卒崩倒。\\  壓殺彼造立,  營事三比丘,\\  糞掃衣比丘,  慎莫營造立。\\  不見佉多河,  傍岸卒崩倒,\\  壓殺彼造立,  營事三比丘。\\  依樹下比丘,  慎莫營造立,\\  不見佉多河,  傍岸卒崩倒。\\  壓殺彼造立,  營事三比丘。」\\ @[0371c28]@時,彼天神說此-[2]-偈已,即默然住。 ====[校勘]==== [1]「蘭」,大正藏原為「練」,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蘭」。 [2] 宋、元、明三本無「此」字。 ====[註解]==== [] 阿蘭若行: [] 營事比丘:主事的出家人。 [] 慎莫營造立:切勿為大興土木而損傷生命。佛制比丘不應在山野砍伐大樹以建築僧舍,以避免打擾樹上居住的生靈。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進階辨正]==== *[[研討:為什麼慎莫營造立]] =====[導讀:處處見佛法]===== 以下各經記錄了俗人說偈以抒發自身的煩惱,內容依所處的情境而不同;比丘說偈則化煩惱為菩提,反映了修行佛法的體悟。兩相對照,頗富趣味。 面對各種世間情境及煩惱,修行人都能如理思惟,不但不被外境所轉,還能反思而精進修行。 =====(一三五三)@@[0371c29]@@===== @[0371c29]@如是我聞: @[0371c29]@一時,佛住迦蘭陀竹園。 @[0371c29]@時,有異比丘住頻陀山。 @[0372a01]@爾時,山林大火卒起,[[舉山洞然]]-[]-。時,有俗人而說偈言: 「今此頻陀山,  大火洞熾然,\\  焚燒彼竹林,  亦燒竹花-[1]-實。」\\ @[0372a05]@時,有-[2]-比丘作是念:「今彼俗人能說此偈,我今何不說偈答之?」即說偈言: 「[[一切有熾然,  無慧能救滅,\\  焚燒諸受欲,  亦燒不作苦]]-[]-。」\\ @[0372a09]@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校勘]==== [1]「花」,大正藏原為「苑」,宋、聖二本作「怨」,元本作「花」,明本作「華」,今依據元本改作「花」。 [2]「有」,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註解]==== [] 舉山洞然:整座山上都是熊熊燃燒的火光。 [] 一切有熾然,無慧能救滅,焚燒諸受欲,亦燒不作苦:一切的存在如同火燒般逼迫身心。要靠空的智慧才能救度滅火。智慧能夠焚燒對各種感受而起的欲望,也能夠燒除無明的苦。按:這裡的「無慧」不是專有名詞,只是為了和前句的「有」字對應,而以「無」表達「空」的意思。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一三五四)@@[0372a10]@@===== @[0372a10]@如是我聞: @[0372a10]@一時,佛住迦蘭陀竹園。 @[0372a10]@時,有異比丘在恒河側,住一林中。 @[0372a11]@時,有一[[族姓女]]-[]-,常為舅姑所責,至恒水岸邊,而說偈言: 「[[恒水我今欲,  隨流徐入海]]-[]-,\\  不復令[[舅姑]]-[]-,  數數見嫌責。」\\ @[0372a16]@時,彼比丘見族姓女,聞其說偈,作是念:「彼族姓女尚能說偈,我今何為不說偈答耶?」即說偈言: 「[[淨信]]我今欲,  隨彼八聖水,\\  徐流入涅槃,  [[不見魔自在]]-[]-。」\\ @[0372a21]@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校勘]==== ====[註解]==== [] 族姓女:良家婦人。 [] 恆水我今欲,隨流徐入海:我現在想要順著恆河的流水慢慢漂到大海。 [] 舅姑:舅是指公公,姑是指婆婆,唐時的用法。 [] 不見魔自在:不隨順於魔的控制、不來到魔的控制下。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一三五五)@@[0372a22]@@===== @[0372a22]@如是我聞: @[0372a2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2a23]@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去-[1]-林-[2]-不遠,有種瓜-[3]-田。 @[0372a24]@時,有盜者夜偷其瓜,見月欲出,而說偈言: 「明月汝莫出,  待我斷其瓜[*],\\  我持瓜[*]去已,  任汝現不現。」\\ @[0372a28]@時,彼比丘作是念:「彼盜瓜[*]者尚能說偈,我豈不能說偈答耶?」即說偈言: 「惡魔汝莫出,  待我斷煩惱,\\  斷彼煩惱已,  任汝出不出。」\\ @[0372b03]@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校勘]==== [1]「去」,元本作「云」。 [2]「林」,聖本作「井」。[*] [3]「瓜」,聖本作「𦬔」。[*]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一三五六)@@[0372b04]@@===== @[0372b04]@如是我聞: @[0372b04]@一時,佛住-[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2b05]@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 @[0372b06]@時,有沙彌而說偈言-[2]--[3]-: 「云何名為常?  乞食則為常。\\  云何為無常?  僧食為無常。\\  云何名為直?  唯[[因陀羅幢]]-[一]-。\\  云何名為曲?  曲者唯見鉤。」\\ @[0372b11]@時,彼比丘作是-[4]-念:「此沙彌能說斯偈,我今何不說偈而答?」即說偈言: 「云何名為常?  -<常者唯涅槃>-。\\  云何為無常?  謂諸[[有為法]]-[]-。\\  云何名為直?  謂聖八正道。\\  云何名為曲?  曲者唯惡徑。」\\ @[0372b17]@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校勘]==== [1]「住」,明本作「在」。 [2]「言」,聖本作「中」。 [3] 明本無「偈言」二字。 [4]「是」,聖本作「此」。 {{ :agama:decoration:阿育王石柱.jpg?240|}} ====[註解]==== [一] 因陀羅幢:即「[[因陀羅柱]]」,城門前的柱狀紀念碑,例如阿育王石柱一類。「因陀羅」即帝釋天的音譯,意譯作天主、帝。 [二] 有為法:因緣所生法,亦即變動而不常住的世界現象。 [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一三五七)@@[0372b18]@@===== @[0372b18]@如是我聞: @[0372b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2b19]@時,有舍利弗弟子,服藥已,[[尋即]]-[]-食粥。 @[0372b20]@時,尊者舍利弗到瓦師舍,從乞[[瓦甌]]-[1]--[]-。時,彼瓦師即說偈言: 「云何得[[名勝]]-[]-?  而不施一錢。\\  云何勝實德?  於財無所減。」\\ @[0372b24]@爾時,舍利弗說偈答言: 「若不食肉者,  而施彼以肉,\\  諸修梵行者,  施之以女色,\\  不坐高床者,  施以高廣床,\\  於彼臨行者,  施以息止處,\\  如是等施與,  於財不損減,\\  是則名有-[2]-譽,  而不捨一錢,\\  實德名稱流,  於財無所減。」\\ @[0372c03]@時,彼瓦師復說偈言: 「汝今舍利弗,  所說實為善,\\  今施汝百甌[*],  [[非餘亦不得]]-[]-。」\\ @[0372c06]@尊者舍利弗說偈答言: 「彼三十三天,  炎摩-[3]-兜率陀,\\  化樂諸天人,  及他化自在,\\  [[瓦鉢信以得]]-[]-,  而汝不生信。」\\ @[0372c10]@尊者舍利弗說此偈已,於瓦師-[4]-舍默然出去。 ====[校勘]==== [1]「甌」,聖本作「塸」。 [2]「名有」,大正藏原為「有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名有」。 [3]「摩」,大正藏原為「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摩」。 [4]「師」,宋、元、明、聖四本作「鉢」。 ====[註解]==== [] 尋即:接著立刻。比丘有三瓦器:應器用來吃飯、藥器用來吃藥、澡器用來洗身。此經中舍利弗的弟子只有一瓦器,因此吃飯吃藥用同一個,而須要再一個瓦器。 [] 甌:開口寬敞的碗,例如:盆、盂、鉢(缽)。 [] 名勝:名望。 [] 非餘亦不得:你不這樣(一次取一百個瓦器)的話,就一個也拿不到。 [] 瓦鉢信以得:如果是以信心布施瓦鉢即能得到(前述各種升天的福報)。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布施重發心** 為了讓生病的弟子有瓦缽(甌)可以使用,舍利弗來到了製作瓦器的瓦師門前乞缽。這位瓦師心理雖然吝於布施、卻又覬覦著布施的好處,所以問舍利弗說:有沒有什麼情況,可以得到布施的名聲功德、卻又不因布施而減損財物? 舍利弗知道的確有這樣的情況存在,於是如實客觀的陳述給瓦師聽:如果布施的資具,因為種種緣故,對方不能接受,同樣可以獲得功德與好名聲,而且從結果來看,一毛錢也沒有花費。舍利弗未說出口的前提,乃是布施者必須出於淨信的動機而布施,而非故意為難。舉例而言,就好像有些人不知道龜苓膏是以金錢龜的龜板為原料,基於一番好意,拿來給吃素的人補身體,吃素的人只能心領而不會接受。像這樣的情況下,雖然布施者因為拿回了龜苓膏而沒有減損一毛錢,但是因為他的心意,確實能夠得到好名聲與布施的功德。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雖然舍利弗只是客觀的陳述事實,但瓦師貪吝薰心,耳朵卻聽到了免錢的方法,於是跟舍利弗說,「今施汝百甌,非餘亦不得」意思是說,我現在布施你一百個瓦器,但你必須一次拿整整一百個,不然不要拿。瓦師算計舍利弗不會拿所需之外的瓦缽,因此不會接受,這麼一來,就能不花費一毛錢而得到名聲與功德了。聽到瓦師這麼說,舍利弗也只好默然的離開瓦師的屋舍。 舍利弗尊者有一個習慣,在托缽時,會先在居士門外入滅盡定,出定後才向居士乞食,為的是讓布施者得到更廣大的利益。如果經中的瓦師能以淨信心布施瓦缽,那麼布施舍利弗瓦缽的功德,便得以讓他得生於三十三天、炎魔、兜率,乃至他化自在天,很可惜瓦師不信因果,不明白布施的發心才是重點,而以算計之心來布施,結果錯過了真正的大利益。 《雜阿含經》卷三十六第999經:「淨信心惠施,此世及後世,隨其所至處,福報常影隨。」而在此經中,可見到舍利弗尊者如何點出布施發心的重要性,以及瓦師如何錯過天大的福報。 (From Russ Sep.19,21\\ 有關於舍利弗托缽前入滅盡定一事的出處,詢問過開印阿闍梨,是出自於南傳的長老偈(註:長老偈可能還沒有漢本。),另外在注釋書中也有。\\ 除了舍利弗尊者,也記載其他大弟子在托缽前也會入各種定,目的都是為了讓布施者得到更大的福報。開仁長老提供了《成實論》中的資料說明這麼做的原因: 《成實論》卷1〈福田品 11〉:「又經中說:「誰施主家有持戒比丘,受供養已,入無量定,是施主家得無量福。」眾中有入無量三昧、無相三昧、無動三昧,能令施主得無量報,故名福田。」(CBETA, T32, no. 1646, p. 247, a5-9) 《成實論》卷8〈三障品 106〉:「問曰:經中亦言:若比丘食檀越食,著檀越衣,入無量定,以是因緣故此檀越得無量福。若以是因緣而得福者,云何不得罪耶?答曰:若是比丘食檀越食,著檀越衣,入無量定,檀越施福自得增長,不得定福。如田良故所收必多,薄則收少。如是福田良故,施報則大,薄則福少。不以受者為福、為罪,而施者得分。是故不以罪福因緣而得罪福。彼雖為因緣,而罪福要由自起三業。」(CBETA, T32, no. 1646, p. 299, b1-10) 《成實論》卷13〈道諦聚〉:「又經中說:若人受檀越供已,入無量定。是檀越以此因緣得無量福。起滅定者,緣泥洹心是名無量。此滅亦是無量,得無量福,故能得現報。」(CBETA, T32, no. 1646, p. 346, a6-10) \\ ***正面的行為** 舍利弗偈子中提到的是正面的行為,而該偈也提到「不食肉」,可見不食肉是正面的。另一方面,律制比丘乞食時不能挑食物,因此不食肉在佛教中一般不是硬性規定,只是千百種正面的行為之一,不應為此與人衝突而造業。 =====(一三五八)@@[0372c12]@@===== @[0372c12]@如是我聞: @[0372c1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2c13]@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 @[0372c14]@時,有貧士夫在於林[*]側,作如是悕望思惟,而說偈言: 「若得豬一頭,  美酒滿一瓶,\\  盛-[1]-持甌[*]一枚,  人數數持與,\\  若得如是者,  當復何所憂。」\\ @[0372c19]@時,彼比丘作是念:「此貧士夫尚能說偈,我今何以不說?」即說偈言: 「若得佛法僧,  比丘善說法,\\  [[我不病常聞,  不畏眾魔怨]]-[一]-。」\\ @[0372c23]@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去-[2]-。 ====[校勘]==== [1]「盛」,聖本作「成」。 [2]「去」,大正藏原為「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去」。 ====[註解]==== [一] 我不病常聞,不畏眾魔怨:我不會厭倦常常聽聞佛法,這樣的話就算面對各種魔與怨敵來煩擾,也不會害怕。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一三五九)@@[0372c24]@@===== @[0372c24]@如是我聞: @[0372c2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2c25]@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 @[0372c26]@時,彼比丘作如是思惟:「若得好[[劫貝]]-[一]-,長七[[肘]]-[二]-,廣二肘,作衣已,樂修善法。」 @[0372c27]@時,有天神,依彼林者,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於林中,作是思惟,希-[1]-望好衣。」 @[0372c29]@時,天神化作全身[[骨鏁]]-[]-,於彼比丘前舞,而說偈言: 「比丘思劫貝,  七肘廣六尺,\\  晝則如是想,  知夜何所思?」\\ @[0373a04]@時,彼比丘即生恐怖,其身戰悚,而說偈言: 「止止不須[[㲲]][*],  今著糞掃衣,\\  晝見骨鏁舞,  知夜復何見?」\\ @[0373a07]@時,彼比丘心驚怖已,即正思惟,專精修習,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校勘]==== [1] 「希」,大正藏原為「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希」。 ====[註解]==== [一] 劫貝:棉花的音譯,在這裡指棉花所織的布。 [二] 肘:長度單位,由手肘到中指頂端的距離,約四十多公分。 [] 骨鏁:相連的枯骨、骷髏。「鏁」是「鎖」的古字。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一三六〇)@@[0373a09]@@===== @[0373a09]@如是我聞: @[0373a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3a10]@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已捨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0373a12]@時,有一女人於夜闇中,天時微雨,電光睒照,於林中過,欲詣他男子,倒深泥中,[[珂-[1]-釧]]-[]-斷壞,華瓔-[2]--[]-散落。時,彼女人而說偈言: 「頭髮悉散解,  花瓔[*]落深泥,\\  鐶-[3]-釧-[]-悉破壞,  [[丈夫何所著]]-[]-。」\\ @[0373a18]@時,彼比丘作是念:「女-[4]-人尚能說偈,我豈不能說偈答之? 「煩惱悉斷壞,  度生死淤泥,\\  著纏悉散壞-[5]-,  [[十方尊]]-[]-見我。」\\ @[0373a22]@時,彼比丘說偈已,即默然而-[6]-住。 ====[校勘]==== [1] 「珂」,大正藏原為「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珂」。 [2] 「瓔」,聖本作「纓」。[*] [3] 「鐶」,聖本作「環」。 [4] 「女」,聖本作「是女」。 [5] 「壞」,大正藏原為「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壞」。 [6] 宋、元、明、聖四本無「而」字。[*] ====[註解]==== [] 珂釧:「珂」讀音同「科」,為一種次於玉的美石。「釧」讀音同「串」 ,指佩帶在手腕上之環形飾物,俗稱為「手鐲」。珂釧就是指戴在手腕上的玉鐲子。 [] 華瓔:「華」通「花」,「瓔」讀音同「嬰」,華瓔指的是頸部配戴的花飾。 [] 環釧:「環」是指玉石雕琢成中央有孔的圓形玉器或泛稱圓圈形的東西。「環釧」或「珂釧」所指的都是可以配戴在手腕的飾物,只有材質上的差異。 [] 丈夫何所著:「著」,這裡讀ㄓㄠˊ, 「丈夫何所著」是說男子或自己的先生就不會想接觸、碰觸她了。 [] 十方尊:為十方所尊崇,指世尊而言。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一三六一)@@[0373a23]@@===== @[0373a23]@如是我聞: @[0373a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3a24]@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於河側一林樹間。 @[0373a25]@時,有丈夫與婦相隨,度河住於岸邊,彈琴嬉戲,而說偈言: 「愛念而放逸,  逍遙青樹間,\\  流水流且清,  琴聲極和美,\\  春氣調適遊,  [[快樂何過是]]-[1]--[]-。」\\ @[0373b01]@時,彼比丘作是念:「彼士夫尚能說偈,我豈不能說偈答之? 「受持清淨戒,  愛念等正覺,\\  沐浴[[三解脫]]-[一]-,  善以極清涼,\\  入-[2]-道具莊嚴,  快樂豈過是。」\\ @[0373b06]@時,彼比丘說此偈已,即默然而[*]住。 ====[校勘]==== [1] 「過是」,大正藏原為「是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過是」。 [2] 「入」,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入」。 ====[註解]==== [] 快樂何過是:有什麼比這更快樂? [一] 三解脫:又稱三空、三三昧,即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三種之禪定。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一三六二)@@[0373b07]@@===== @[0373b07]@如是我聞: @[0373b0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73b08]@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 @[0373b09]@時,有天神見諸鴿鳥而說偈言: 「鴿鳥當積聚,  胡麻米粟-[1]-等,\\  於山頂樹上,  高顯作巢-[2]-窟,\\  當若-[3]-天雨時,  安極飲食宿-[4]-。」\\ @[0373b13]@時,彼比丘作是念:「彼亦覺悟我。」即說偈言: 「凡夫積善法,  恭敬於三寶,\\  身壞命終時,  [[資神心安樂]]-[]-。」\\ @[0373b16]@時,彼比丘說此偈已,以即覺悟,專精思惟,除諸煩惱,得阿羅漢-[5]-。 ====[校勘]==== [1] 「粟」,聖本作「穀」。 [2] 「巢」,聖本作「樔」。 [3] 「當若」,大正藏原為「若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當若」。 [4] 「宿」,聖本作「息」。 [5] 聖本在「漢」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一] 資神心安樂:「資」指蓄積。 [二] [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