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六======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1]- =====[導讀:四姓]===== 印度古代傳統婆羅門教,將人民分為四個階級: - 婆羅門:祭司。婆羅門教聲稱婆羅門種姓的人是梵天的後裔而行梵法,所以婆羅門也稱做梵志。職業即為祭司,要學習、教授吠陀經典,職司祈禱,是人神的媒介。 - 剎利:王族、武士,統治剎利、毘舍、首陀羅等三姓。 - 毘舍(居士):中產階級。 - 首陀羅:工人、農奴。 這四個階級是世襲的,階級的優劣是命定的,所作的職業也是世襲的,父親是什麼職業、兒子也必須作那個職業。 佛陀則表示四姓平等,主張打破種姓制度,在印度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 ======(五)第二分初小緣經-[2]-第一====== @[0036b29]@如是我聞: @[0036b29]@一時,佛在舍衛-[3]-國清信園林-[4]-[[鹿母講堂]]-[]--[5]-,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種姓制度的偏見}-** @[0036c02]@爾時,有二婆羅門以堅固信往詣佛所,出家為道,一名婆悉吒-[6]-,二名婆羅墮-[7]-。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在講堂上[[彷徉經行]]-[]-。時,婆悉吒見佛經行,即尋速疾詣婆羅墮,而語之言:「汝知不耶?如來今者出於靜室,堂上經行,我等可共詣世尊所,[[儻]]-[]-聞如來有所言說。」時,婆羅墮聞其語已,即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隨佛經行。 @[0036c09]@爾時,世尊告婆悉吒曰:「汝等二人出婆羅門種,以信堅固於我法中出家修道耶?」 @[0036c11]@答曰:「如是!」 @[0036c11]@佛言:「汝-[8]-今在我法中出家為道,諸婆羅門得無嫌責汝耶-[9]-?」 @[0036c13]@答曰:「唯然!蒙佛大恩,出家修道,實自為彼諸婆羅門所見嫌責。」 @[0036c14]@佛言:「彼以何事而嫌責汝?」 @[0036c15]@尋白佛言:「彼言:『我婆羅門種最為第一,餘者卑劣;我種清白,餘者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從梵口生,於現法中得清淨解,後亦清淨;汝等何故捨清淨種,入彼瞿曇異法中耶?』世尊!彼見我於佛法中出家修道,以如此言而[[呵責]]-[]-我。」 **-{種姓制度沒道理}-** @[0036c20]@-{佛法修證無關出身}-佛告婆悉吒:「汝觀諸人愚冥無識猶如禽獸,虛假自稱:『婆羅門種最為第一,餘者卑劣;我種清白,餘者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從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婆悉吒!今我[[無上正真道]]-[]-中不須[[種姓]]-[]-,不[[恃]]-[]-[[吾我]]-[]-[[憍慢]]-[]-之心,俗法須此,我法不爾。若有沙門、婆羅門,-<自恃種姓,懷憍慢心,於我法中終不得成無上證也。若能捨離種姓,除憍慢心,則於我法中得成道證,堪受正法。>-[[人惡下流,我法不爾]]-[]-。」 @[0037a01]@-{四姓都有行善行惡者}-佛告婆悉吒:「有四種姓-[10]-,善惡雜居-[11]-,智者所譽-[12]-,智者所責。何謂為四?一者[[剎利]]-[13]--[]-種,二者婆羅門-[14]-種,三者[[居士]]-[]--[15]-種,四者[[首陀羅]]-[]--[16]-種。婆悉吒!汝聽剎利種中有殺生者,有盜竊者,有婬亂者,有欺妄者,有[[兩舌]]-[]-者,有[[惡口]]-[]-者,有[[綺語]]-[]-者,有[[慳貪]]-[]-者,有嫉妬者,有[[邪見]]-[]-者;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亦皆如是,[[雜]]-[]-十惡行。婆悉吒!夫不善行有不善報,為黑冥行則有黑冥報,若使此報獨在剎利、居士、首陀羅種,不在婆羅門種者,則婆羅門種應得自言:『我婆羅門種最為第一,餘者卑劣;我種清白,餘者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從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若使行不善行有不善報,為黑冥行有黑冥報,此報-[17]-必在婆羅門種、剎利、居士、首陀羅種者,則婆羅門不得獨稱:『我種清淨,最為第一。』 @[0037a17]@「婆悉吒!若剎利種中有不殺者,有不盜、不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慳貪、不嫉妬、不邪見;婆羅門種、居士、首陀羅種亦皆如是,同修十善。夫行善法必有善報,行清白行必有白報,若使此報獨在婆羅門,不在剎利、居士、首陀羅者,則婆羅門種應得自言:『我種清淨,最為第一。』若使四姓同有此報者,則婆羅門不得獨稱:『我種清淨,最為第一。』」 @[0037a25]@-{婆羅門也是媽媽生的,而不是由梵天口中生}-佛告婆悉吒:「-<今者現見婆羅門種,嫁娶[[產生]]-[]-,與世無異,而自-[18]-詐稱:『我是梵種,從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婆悉吒!汝今當知,今我弟子,種姓不同,所出各異,於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問:『汝誰種姓?』當答彼言:-{四姓出家皆稱釋種}-『我是沙門[[釋種子]]-[]-也。』亦可自稱:『我是沙-[19]-門種,親從口生,從法化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所以者何?大梵名者即如來號,如來為世間眼,為-[20]-世間智,為世間法,為世間梵,為世間[[法輪]]-[]-,為世間[[甘露]]-[]-,為世間法主。 @[0037b06]@-{四姓都有信佛法僧戒者}-「婆悉吒!若剎利種中有篤信於佛、信-[21]-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篤信於法,信如來法,微妙清淨,現可修行,[[說無時節]]-[]-,示[[泥洹]]-[]-要,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教;篤信於僧,性善[[質直]]-[]-,道果成就,眷屬成就,佛真弟子法法成就;所謂眾者,戒眾成就,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成就。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為如來弟子眾也。可敬可尊,為世福田,應受人供養-[22]-;篤信於戒,聖戒具足,無有缺漏,無諸瑕隙-[23]-,亦無玷-[24]-污,智者所稱,具足善寂。婆悉吒!諸婆羅門種、居士、首陀羅種亦應如是篤信於佛、信法、信眾,成就聖戒。婆悉吒!剎利種中亦有供養[[羅漢]]-[]-,恭敬禮拜者;婆羅門、居士、首陀羅亦皆供養羅漢,恭敬禮拜。」 @[0037b21]@佛告婆悉吒:「今我親族[[釋種]]-[]-亦奉[[波斯匿]]-[]--[25]-王-[今我親族]-,宗事禮敬,波斯匿王復來供養禮敬於我,彼不念言:『沙門瞿曇-[26]-出於豪族,我姓-[27]-卑下;沙門瞿曇出大財富、大威德家,我生下窮鄙陋小家故,致供養禮敬如來也。』-{敬法因此敬佛}--<波斯匿王於法觀法,明識真偽,故生淨信,致敬如來耳。>- **-{種姓的起因}-** @[0037b27]@「婆悉吒!今當為汝說四姓[[本-[28]-緣]]-[]-。-{光音天人下生人間}-天地始終,劫盡壞時,眾生命終皆生[[光音天]]-[]--[29]-,自然[[化生]]-[]-,以念為食,光明自照,神足飛空,其後此地盡變為水,無不周遍。當於爾時,無復日月星辰,亦無晝夜年月歲數,唯有大冥。其後此水變成大-[30]-地,光音諸天福盡命終,來生此間。雖來生此,猶以念食,[[神足]]-[]-飛空,身光自照,於此久住-[31]-,各自稱言:『眾生!眾生!』其後此地甘泉涌出,狀如酥-[32]-蜜。彼初來天性[[輕躁]]-[]--[33]-者,見此泉已,默自念言:『此為何物?可試[[甞]]-[]-之。』即內指泉中,而試甞之,如是再三,轉覺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樂著]]-[]-,遂無[[厭足]]-[]-,其餘眾生復[[效]]-[]-食之,如是再三,復覺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轉麤,肌肉[[堅䩕]]-[]--[34]-,失天妙色,無復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轉滅,天地大冥。 @[0037c14]@「-{吃的多少影響美醜,美醜影響人心}-婆悉吒!當知天地常法,大冥之後,必有日月星象-[35]-現於虛空,然後方有晝夜[[晦]]-[]-明、日月歲數。爾時,眾生但食地味,久住世間,其食多者,[[顏色]]-[]-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好醜端正-[36]-,於是始有;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輕醜陋者;其醜陋者,生嫉惡心,[[憎]]-[]-端正[*]者。眾生於是各共[[忿諍]]-[]-,是時甘泉自然[[枯涸]]-[]-,其後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顏色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輕醜陋者;其醜陋者,生嫉惡心,憎端正[*]者,眾生於是各共[[諍訟]]-[]-,是時地肥遂不復生。 @[0037c26]@「其後此地復生麤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色轉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端正醜陋,[[迭相]]-[]-是非,遂生諍訟,地肥於是遂不復生;其後此地生[[自然粳米]]-[]-,無有[[糠糩]]-[]-,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於世,-{婚嫁的開始}-便有男女,互共相視,漸有情欲,轉相親近,其餘眾生見已,語言:『汝所為非!汝所為非!』即被-[37]-[[擯驅]]-[]-遣出於人外,過三月已,然後還歸。」 @[0038a06]@佛告婆悉吒:「-{房舍的開始}-昔所非者,今以為是。時,彼眾生習於非法,[[極情恣欲,無有時節]]-[]-,以[[慙]]-[]-愧故,遂造屋舍,世間於是始有房舍。-{胞胎的開始}-[[翫習]]-[]-非法,婬欲轉增,便有[[胞胎]]-[]-,因不淨生,世間胞胎始於是也。時,彼眾生食自然粳米,隨取隨生,無可窮盡。-{囤積糧食的開始}-時,彼眾生有懈惰者,默自念言:『朝食朝取,暮食暮取,於我勞勤,今欲併取,以終一日。』即尋併取;於後等侶喚共取米-[38]-,其人答曰:『我已併取,以供一日,汝欲取者,自可隨意。』彼人復自念言:『此人[[黠慧]]-[]-,能先儲積,我今亦欲積[[粮]]-[]-,以-[39]-供三日。』其人即儲三日餘粮。有餘眾生復來語言:『可共取米。』答言:『吾已-[40]-先積三日餘粮,汝欲取者可往自取。』彼人復念:『此人黠慧,先積餘粮,以供三日,吾當效彼,積粮以供五日。』即便往取。 @[0038a21]@-{濫採梗米}-「時,彼眾生競儲積已,粳米荒穢,轉生糠糩,[[刈]]-[]-已不生。時,彼眾生見此不悅,遂成憂迷,各自念言:『我本初生,以念為食,神足飛空,身光自照,於世久住-[41]-,其後此地甘泉涌出,狀如酥蜜,香美可食,我等時共食之;食之轉久,其食多者,顏色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由是食故,使我等顏色有異,眾生於是各懷是非,迭相憎嫉,是時甘泉自然枯竭,其後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美可食,時[[我曹]]-[]-等復取食之。其食多者,顏色麤醜,其食少者,顏色悅澤,眾生於是復懷是非,迭相憎嫉,是時地肥遂不復生。其後復生麤厚地肥,亦香美可食,時,我曹等復取食之;多食色麤,少食色悅,復生是非,共相憎嫉,是時地肥遂不復現。更生自然粳米,無有糠糩,時,我曹等復取食之,久住於世,其懈怠者,競共儲積,由是粳米荒穢,轉生糠糩,刈已不生,今當如何?』-{劃分土地的開始}-復-[42]-相謂言:『當共分地,別立[[幖幟]]-[]-。』即尋分地,別立幖幟-[43]-。 @[0038b10]@「婆悉吒!由-[44]-此因緣,始有田地名生。-{偷盜的開始}-彼時眾生別封田地,各立[[疆畔]]-[]-,漸生盜心,竊他[[禾稼]]-[]-,其餘眾生見已,語言:『汝所為非!汝所為非!自有田地,而取他物,自今已後,勿復爾也。』其彼眾生猶盜不已,其餘眾生復重呵責而猶不已,便以手加之,告諸人言:『此人自有田稼,而盜他物。』其人復告:『此人打我。』時,彼眾人見二人[[諍]]-[]-已,愁憂不悅,懊惱而言:『眾生轉惡,世間乃有此不善,生穢惡不淨,此是生、老、病、死之[[原]]-[]-,煩惱苦報墮三惡道,由有田地致此諍訟。-{剎帝利種(王)的開始}-今者寧可立一人為主以治理之,可護者護,可責者責,眾共減米,以供給之,使理諍訟。』 @[0038b23]@「時,彼眾中自選一人,形體長大,顏貌端正[*],有威德者,而語之言:『汝今為我等作平等主,應護者護,應責者責,應遣者遣,當共集米,以相供給。』時,彼一人聞眾人言,即與為主,斷理諍訟,眾人即共集米供給。時,彼一人復以善言慰勞眾人,眾人聞已,皆大歡喜,皆共稱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於是,世間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剎利,於是世間始有剎利名生。 @[0038c02]@-{婆羅門種(修道)的開始}-「時,彼眾中獨有一人作如是念:『家為大患,家為毒刺,我今寧可捨此居家,獨在山林,閑靜修道。』即捨居家,入於山林,寂默思惟,至時持器入村乞食,眾人見已,皆樂供養,歡喜稱讚:『善哉!此人能捨家居,獨處山林,靜默修道,捨離眾惡。』於是,世間始有婆羅門名生。彼婆羅門中有不樂閑靜坐禪思惟者,便入人間,[[誦習]]-[]-為業,又自稱言:『[[我是不禪人]]-[]-!』於是,世人稱不禪婆羅門。由入人間故,名為人間婆羅門,於是,世間有婆羅門種;-{居士種(中產階級)的開始}-彼眾生中有人好營居業,多積財寶,因是眾人名為居士;-{首陀羅種(工人)的開始}-彼眾生中有多機巧,多所造作,於是世間始有首陀羅工巧之名。 @[0038c15]@「-{各種姓都能出家}-婆悉吒!今此世間有四種名,第五有沙門眾名。所以然者?婆悉吒!剎利眾中,或時有人自厭己法,剃除鬚髮,法服修道-[45]-,於是始有沙門名生。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或時有人自厭己法,剃除鬚髮,法服修道,名為沙門。-{各種姓都是善有樂報惡有苦報}-婆悉吒!剎利種中,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壞命終,必受苦報。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壞命終,必受苦報。婆悉吒!剎利種中,有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壞命終,必受樂報。婆羅門、居士、首陀羅種中,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壞命終,必受樂報。婆悉吒!剎利種中-[46]-,身行二種,口、意行二種,身壞命終,受苦樂報。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身行二種,口、意行二種,身壞命終,受苦樂報。 @[0039a01]@-{各種姓出家證阿羅漢為第一}-「婆悉吒!剎利種中,有剃除鬚髮,法服修道,修[[七覺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無上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婆羅門、居士、首陀羅種中,有剃除鬚髮,法服修道,修七覺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無上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婆悉吒!此四種中皆出[[明行成就]]-[]-羅漢,於五種中為最第一。」 @[0039a11]@佛告婆悉吒:「梵天王頌曰: 「『生中剎利勝,  能捨種姓去;\\   明行成就者,  世間最-[47]-第一。』」\\ @[0039a14]@佛告婆悉吒:「此梵善說,非不善說;此梵[[善受]]-[]-,非不善受。我時即[[印可]]-[]-其言,所以者何?今我如來、至真亦說是義: 「『生中剎利勝,  能捨種姓去;\\   明行成就者,  世間最第一。』」\\ @[0039a19]@爾時,世尊說此法已,婆悉吒、婆羅墮[[無漏心解脫]]-[]-,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大正藏原為「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宋、元、明三本作「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聖本無「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十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2] 「第二分初小緣經」,元本作「第二分初四姓經」,明本作「第二分四姓經」。 [3] 「舍衛」,巴利本作 Sāvatthī。 [4] 「清信園林」,巴利本作 Pubbaârāma。 [5] 「鹿母講堂」,巴利本作 Migāramātupāsāda。 [6] 「婆悉吒」,巴利本作 Vāseṭṭha。 [7] 「婆羅墮」,巴利本作 Bhāradvāja。 [8] 「汝」,大正藏原為「婆羅門」,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汝」。 [9] 「耶」,宋、元、明三本作「也」。 [10] 「種姓」,大正藏原為「姓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種姓」。 [11] 「雜居」,大正藏原為「居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雜居」。 [12] 「譽」,大正藏原為「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譽」。 [13] 「剎利」,巴利本作 Khattiya。 [14] 「婆羅門」,巴利本作 Brāhmaṇa。 [15] 「居士」,巴利本作 Vessa。 [16] 「首陀羅」,巴利本作 Sudda。 [17] 大正藏無「此報」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8] 「自」,大正藏原為「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19] 「沙」,大正藏原為「婆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沙」。 [20] 大正藏在「為」字之前有一「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1] 大正藏無「信」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22] 大正藏無「養」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3] 「隙」,聖本作「郄」。 [24] 「玷」,大正藏原為「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玷」。 [25]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26] 「瞿曇」,巴利本作 Gotama。 [27] 「姓」,宋、元、明、聖四本作「性」。 [28] 宋、元、明三本無「本」字。 [29] 「光音天」,巴利本作 Ābhassara。 [30] 「大」,聖本作「天」。 [31] 「久住」,大正藏原為「住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久住」。 [32] 「酥」,宋本作「蘇」。 [33] 「躁」,大正藏原為「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躁」。 [34] 「䩕」,宋、元、明三本作「鞭」。 [35] 「象」,大正藏原為「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象」。 [36] 「正」,聖本作「政」。[*] [37] 「被」,大正藏原為「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被」。 [38] 「米」,聖本作「來」。 [39]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40]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41] 「久住」,宋、元、明三本作「住久」。 [42] 大正藏在「復」字之後有一「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43] 「幖幟」,宋本作「摽幟」,元本作「標幟」,聖本作「㯹識」。 [44] 「由」,大正藏原為「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由」。 [45] 「法服修道」,大正藏原為「而披法服」,宋、元、明三本作「法服修道」,聖本作「法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法服修道」。 [46] 「種中」,大正藏原為「眾中」,元本作「眾生」,明本作「種中」,今依據明本改作「種中」。 [47] 「最」,宋、元、明三本作「為」。 ====[註解]==== [] 鹿母講堂:佛陀的道場之一,是由鹿母出資設立的大講堂,在舍衛城。 [] 彷徉經行:來回緩步經行。「彷徉」讀音同「旁羊」。 [] 儻:如果、倘若。同「倘」。 [] 梵天:婆羅門教認為的造物主。佛教中則認為梵天為初禪天之一,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 [] 呵責:呵罵責難。 [] 無上正真道:佛陀的智慧,音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種姓:家世;血統;階級。 [] 恃:依賴;依仗。 [] 吾我:我見。 [] 憍慢:驕傲;傲慢。 [] 人惡下流,我法不爾:世俗的人厭惡低下的種姓,佛法則不如此。 [] 剎利: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階級,掌管政治及軍事。又譯為「剎帝利」。 [] 居士: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中產階級,從事農牧工商。又譯為「毘舍」、「鞞舍」。 [] 首陀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奴隸階級,為工人、農奴。又譯為「工師種」。 [] 兩舌:挑撥離間。 [] 惡口:罵人;口出惡言。 [] 綺語:花言巧語。 [] 慳貪:吝嗇與貪心。「慳」是吝嗇,不捨得給別人東西;「貪」是貪心,想要更多而不滿足。 [] 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 [] 雜:混合;摻入。 [] 產生:生育、生產。 [] 釋種子:傳統印度依血統、階級、職業、種族將人劃歸為各種姓,佛陀打破此區分,歸依佛陀出家修行者皆以佛法(釋)的種姓自居。 [] 法輪:指佛法。佛法能摧破眾生的煩惱,猶如巨輪能碾壓經過的地方,又不停滯於一地,輾轉傳人,有如車輪,所以比喻為「法輪」。 [] 甘露: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脫法門,因為解脫的聖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 [] 說無時節:說法即時、不須等待。?? [] 泥洹:即涅槃。 [] 質直:樸實正直。 [] 四雙八輩:四組共八種聖人,即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 羅漢:「阿羅漢」的簡稱,即斷盡煩惱、不再輪迴的四果聖人。 [] 釋種:姓釋迦的一族。 [] 波斯匿: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城主、拘薩羅國的國王,相傳與佛陀同年紀。年長後繼承王位,早年暴惡無信,後來因末利夫人的引導,篤信佛法,治理拘薩羅國及迦尸國,國威強盛。他將妹妹為韋提希夫人嫁給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女兒勝鬘夫人嫁給阿踰闍國友稱王。又譯為「勝軍」。 [今我親族] 今我親族釋種亦奉波斯匿王:我俗家的親屬釋迦族人,也尊波斯匿王為王。按:古印度的小國有如部落,會附庸於更大的國家,釋迦族即附庸於波斯匿王的憍薩羅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釋迦族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附庸」。 [] 本緣:本來的因緣;事物的由來。 [] 光音天:色界二禪天的最高天。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壞劫開始的時候,宇宙發生大火災,將光音天之下全部燒毀,但無法燒到光音天,此時光音天之下的各界眾生會輾轉生於光音天。 [] 化生:變化而生,如天人、地獄的眾生、劫初的人類都是化生的。 [] 神足:能依意念飛行、前往不論遠近的地方、或轉變物質的神通。又譯為「神足通」、「如意足」。 [] 輕躁:輕浮急躁。 [] 甞:「嘗」的異體字。 [] 自恣:自在;隨意。 [] 樂著:喜愛、執著。 [] 厭足:滿足。 [] 效:模仿。 [] 堅䩕:堅牢。「䩕」讀音同「硬」。 [] 晦:昏暗。 [] 顏色:容貌、氣色。 [] 悅澤:美好潤澤的樣子。 [] 憍慢:驕傲、傲慢。 [] 憎:厭惡。 [] 忿諍:瞋恨、衝突。 [] 枯涸:水乾竭。 [] 地肥:遠古時代像磨菇般自然出現的美味,顏色如酥酪,滋味如蜂蜜。相當的《長阿含經》經文作「地肥」或「地皮」,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地餅」。 [] 諍訟:爭執;爭辯是非。 [] 自然粳米:遠古時代自然生長的稻米,沒有糠、沒有殼、有香氣,採收後可直接食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被耕種的熟米」。 [] 糠糩:「糠」、「糩」都指穀物的外殼。 [] 擯驅:排斥、驅逐。 [] 極情恣欲,無有時節:沒有節制的放縱自己的欲望。 [] 慙:「慚」的異體字。 [] 翫習:反覆研習。「翫」讀音同「萬」,研習。 [] 胞胎:胞是包裹在胎兒外面的薄膜,又稱胞衣;胎是哺乳動物母體內的幼體。借指由母胎而受生。 [] 黠慧:聰明有智慧。「黠」讀音同「狹」,聰明的意思。 [] 粮:糧食。粮為「糧」的異體字。 [] 刈:割取。讀作「易」。 [] 我曹:我們。 [] 摽幟:用以識別的旗幟或記號。也作「標幟」。 [] 疆畔:土地的界限、邊界。 [] 禾稼:農作物。 [] 諍:競爭、爭執。 [] 原:根本。 [] 誦習:誦讀學習。相當的南傳經文字義為「學習、研究、指導」。 [] 我是不禪人:我不是離群索居坐禪的修行者,而是在人間誦讀學習的修行者。 [] 無上梵行:無上的清淨修行。 [] 明行成就: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行為(戒、定等)皆圓滿成就。 [] 善受:善能納受。 [] 印可:印證、認可。 [] 無漏心解脫:斷盡煩惱並解脫貪愛等束縛。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27.htm|長部27經/世界開端經(波梨品[第三])。]]\\ * {ref>Zho154} ====[讀經拾得]==== 婆羅門種姓為膚色較白的雅利安人後裔,認為自己從梵天口中出生,是最清淨、優等的種姓,因而兩位婆羅門青年跟隨佛陀出家修行備受訶責。佛陀因此為他們開示四姓平等,所有人依據自身行為善惡而得到苦樂,不因種姓有所差別。 接著說最早四姓的起源,以及在所有種姓中以明行成就的阿羅漢為第一。 另一方面,依本經的記載,人類自遠古以來就習慣於破壞大自然,由於人類的貪欲破壞大自然,導致自然資源的消失以及環境的惡化。 ***是否應儲蓄?** 有同學提問:「光音天人剛下來人間時,由於競相爭奪、囤積食物而造成環境的惡化。但是現在的人要好好過日子的話都會儲蓄,是否儲蓄是不健康的?」 人生於世「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人需要食物乃至物資以維生,這不見得就是貪欲;想要超過所需的食物或物資,想要愈來愈多,才是貪欲。 光音天人剛下來人間時,並不需要食物,卻因「想要的太多」而囤積食物,這是基於貪欲,最終耗盡資源而導致食物不再自然產生的惡果。 在環境日漸惡化之後,人類需要食物才能生存,沒有食物就會餓死,因此食物已逐漸變為「需要的」,不一定是「想要的太多」了。 儲蓄也是如此,人們需要儲蓄以保障生活,在當今的社會下,人們通常不是基於貪欲而儲蓄,若因吝嗇而過度儲蓄才是貪欲的表現。 《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3經說「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在家人合法地賺錢、合理地儲蓄,在佛法來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經、《長阿含經》卷十一第16經善生經、《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3經中都有記載佛陀為善生童子開示,可將個人所得大致分為四份:一份供應生活所需(飲食)、一份要儲蓄起來,二份作賺錢的資本(例如一份投入工作所需、一份則可投資或借給他人)。因此佛陀也教在家弟子適量地儲蓄。 然而過於吝嗇而過度儲蓄,如同無法節制自己而亂花錢,都不出貪及癡,《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即說:「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鉢華,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32經即記載一位長者多財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錢而生活得像個窮人,也不幫助他人、施與他人,這就是因為太貪而對自己及他人都吝嗇,受不到福報的利益,福報用完即墮三惡道。 了解財物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正確看待財富的因緣生滅,自然能妥善地運用及累積資財,而得到現世的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