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五====== 姚秦三藏法師-[1]-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導讀===== ======(二二)第三分種德經第三====== @[0094a19]@如是我聞: @[0094a19]@一時,佛在鴦伽-[2]-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間]],[[止宿]][[瞻婆]]-[]--[3]-城[[伽伽-[4]-池]]-[]-側。 @[0094a21]@時,有婆羅門,名曰種德-[5]-,住瞻婆城,其城人民眾多,[[熾盛]]豐樂,[[波斯匿]]王即封此城與種德婆羅門,以為[[梵分]]。此婆羅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占-[6]-候]]-[]-吉凶、祭祀儀禮,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 @[0094a28]@時,瞻婆城內諸婆羅門、長者、居士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從鴦伽國遊行人間,至-[7]-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此真人應往[[覲]]現,今我寧可往與相見。」作此言已,即共[[相率]]-[]-,出瞻婆城,隊隊-[8]-相隨,欲[[往詣]]佛。 @[0094b07]@時,種德婆羅門在高臺上,遙見眾人隊隊[*]相隨,故問侍者:「彼諸人等以何因緣隊隊[*]相隨?欲何所至?」 @[0094b09]@侍者白言:「我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鴦伽國遊行人間,至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人說,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此瞻婆城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眾聚相隨,欲往問訊瞿曇沙門耳-[9]-。」 @[0094b16]@時,種德婆羅門即[[勅]]-[]-侍者:「汝速持我聲,往語諸人:『卿等[[小住]]-[]-,須我往至,當共俱[[詣]]彼瞿曇所。』」 @[0094b18]@時,彼侍者即以種德聲,往語諸人言:「諸人且住,須我往到,當共俱詣彼瞿曇所。」 @[0094b20]@時,諸人報侍者言:「汝速還白婆羅門言:『[[今正是時]]-[]-,宜共行也。』」 @[0094b22]@侍者還白:「諸人已住,言:『今正是時,宜共行也。』」時,種德婆羅門即便下臺,至中門立。 @[0094b24]@時,有餘婆羅門五百人,[[以-[10]-少因緣]],先集門下,見種德婆羅門來,皆悉起迎問言:「大婆羅門!欲何所至?」 @[0094b26]@種德報言:「有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鴦伽國遊行人間,至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是-[11]-真人宜往覲現,我今欲往至彼相見。」 @[0094c03]@時,五百婆羅門即白種德言:「勿往相見,所以者何?彼應詣此,此不應往。今大婆羅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若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占-[12]-相]]吉凶、祭祀儀-[13]-禮;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顏貌端正,得[[梵色像]]-[]-;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0094c15]@「又大婆羅門所言柔和,[[辯才]]具足,[[義味]]-[]-清淨;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為大師,弟子眾多;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常教授五百婆羅門;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四方學者皆來請受,問諸技術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為波斯匿-[14]-王及[[瓶沙]]-[15]--[]-王恭敬供養;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富有財寶,庫藏盈溢;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智慧明達,所言通利,無有[[怯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0094c28]@爾時,種德告諸婆羅門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我具有此德,非不有也。汝當聽我說,沙門瞿曇所有[[功德]]-[]-,我等應往彼,彼不應來此-[16]-。沙門瞿曇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彼成就此法者,我等應往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顏貌端正,出剎利種;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生尊貴處,出家為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光色具足,[[種姓]]真正,出家修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生財富家,有大威力,出家為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0095a12]@「又沙門瞿曇具賢聖戒,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善於言語柔軟和雅;成就此法者,我應詣-[17]-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為眾導師,弟子眾多;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永滅[[欲愛]]-[]-,無有[[卒暴]]-[]-,憂畏已除,衣毛不竪,歡喜和悅,見人稱善,[[善說行報,不毀餘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18]-沙門瞿曇,恒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禮敬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為沸伽羅娑羅-[19]-婆羅門禮敬供養,亦為梵婆羅門、多利遮婆羅門、鋸齒婆羅門、首迦摩納都耶子所見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0095a26]@「又沙門瞿曇為諸[[聲聞]]-[]-弟子之所宗-[20]-奉,禮敬供養,亦為諸天、餘鬼神眾之所恭敬,釋種、俱利、[[冥寧]]-[]-、[[跋祇]]-[]-、末羅-[21]-、[[酥摩]]-[]-皆悉宗[*]奉;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授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歸五戒;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授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等三歸五戒;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弟子受三自歸五戒-[22]-,諸天、釋種、俱利等,皆受三歸五戒;成就此法者,我應詣-[23]-彼,彼不應來此。 @[0095b08]@「又沙門瞿曇遊行之時,為一切人恭敬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所至[[城郭]]-[]-聚落,為人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非人、鬼神不敢[[觸嬈]];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其處人民皆見光明,聞天樂音;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若欲去時,眾人戀慕,[[涕泣]]-[]-而送;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0095b18]@「又沙門瞿曇初出家時,父母涕泣,愛惜戀恨;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少壯出家,捨諸[[飾好]]、象馬、寶車、[[五欲]]-[]-、[[瓔珞]];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若其在家,當居-[24]-四天下,統領民物,我等皆屬;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0095b25]@「又沙門-[25]-瞿曇明解梵法,能為人說,亦與梵天往返言語;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三十二相皆悉具足;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智慧通達,無有怯弱;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彼瞿曇今來至此-[26]-瞻婆城伽伽池側,於我為尊,又是貴客,宜往親覲。」 @[0095c03]@時,五百婆羅門白種德言:「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能-[27]-如是耶?若彼於諸德中能成一者尚不應來,況今盡具!宜盡相率,共往問訊。」 @[0095c06]@種德答言:「汝欲行者,宜知是時。」 **-{婆羅門思考要怎麼問答才不會減損自己名聲}-** @[0095c07]@時,種德即[[嚴駕]]寶車,與五百婆羅門及瞻婆城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前後[[圍遶]],[[詣]]伽伽池。去池不遠,自思惟言:「我[[設]]問瞿曇,或不可彼意,彼沙門瞿曇當呵我言:『應如是問,不應如是問。』眾人聞者,謂我無智,損我名稱。設沙門瞿曇問我義者,我答或不稱彼意,彼沙門當呵我言:『應如是答,不應如是答。』眾人聞者,謂我無智,損我名稱。設我[[默然]]於此還者,眾人當言:『此無所知。』竟-[28]-不能至沙門瞿曇所,損我名稱。若沙門瞿曇問我婆羅門法者,我答瞿曇足合其意耳。」 @[0095c18]@時,種德於伽伽池側作是念已,即便前行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時,瞻婆城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或有禮佛而坐者,或有問訊而坐者,或有稱名而坐者,或有-[29]-[[叉手]]向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眾坐既定,佛知種德婆羅門心中所念,而告之曰:「汝所念者,當隨汝願!」佛問種德:「汝婆羅門成就幾法?所言誠實,能不虛妄。」 @[0095c26]@-{佛陀知道婆羅門心中所念}-爾時,種德默自念言:「甚奇!甚特!沙門瞿曇有大神力,乃見人心,如我所念而問我義。」 @[0095c28]@時,種德婆羅門端身正坐,四顧大眾,[[熙-[30]-怡]]-[]-而笑,方答佛言:「我婆羅門成就五法,所言至誠,無有虛妄。云何為五?一者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二者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明-[31]-察吉凶、祭祀儀[*]禮。三者顏貌端正-[32]-。四者持戒具足。五者智慧通達。是為五。瞿曇!婆羅門成就-[33]-此五法,所言誠實,無有虛妄。」 @[0096a08]@佛言:「善哉,種德!頗有婆羅門於五法中捨一成四,亦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得名婆羅門耶?」 @[0096a10]@種德白佛言:「有。所以者何?瞿曇![[何用生為]]-[]-?若婆羅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儀[*]禮,顏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達;有此四法,則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名婆羅門。」 @[0096a15]@佛告種德:「善哉,善哉,若於此四法中捨一成三者,亦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名婆羅門耶?」 @[0096a17]@種德報言:「有。所以者何?[[何-[34]-用生、誦為]]-[]-?若婆羅門顏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達;成此三者,所言真誠,無有虛妄,名婆羅門。」 @[0096a20]@佛言:「善哉,善哉,云何?種德-[35]-!若於三法中捨一成二,彼亦所言至誠,無有虛妄,名婆羅門耶?」 @[0096a22]@答曰:「有。所以者何?[[何用生、誦及端正為]]-[]-?」 @[0096a23]@爾時,五百婆羅門各各舉聲,語種德婆羅門言:「何故[[呵止]]-[]-生、誦及與端正,謂為無用?」 @[0096a25]@爾時,世尊告五百婆羅門曰:「若種德婆羅門容貌醜陋,無有種姓,諷誦不利,無有辯才、智慧、善答,不能與我言者,汝等可語;若種德顏貌端正,種姓具足,諷誦通利,智慧辯才,善於問答,足堪與我共論義者,汝等俱-[36]-默,聽此人語。」 @[0096b02]@爾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言:「唯願瞿曇且小停止!我自以法往訓此人。」 @[0096b03]@爾時,種德尋告五百婆羅門曰:「[[鴦伽摩納]]-[]-今在此眾中,是我外甥-[37]-,汝等見不?今-[38]-諸大眾普共集此,唯除瞿曇顏貌端正,其餘無及此摩納者;而此摩納殺生、偷盜、淫逸-[39]-、無禮、虛妄、[[欺誑]]-[]-,以火燒人,斷道為惡。諸婆羅門!此鴦伽摩納眾惡悉備,然則諷誦、端正,竟何用為?」 @[0096b09]@時,五百婆羅門默然不對。種德白佛言:「若持戒具足,智慧通達,則所言至誠,無有虛妄,得名婆羅門也。」 @[0096b12]@佛言:「善哉,善哉,云何?種德!若於二法中捨一成一,亦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名婆羅門耶-[40]-?」 @[0096b14]@答曰:「不得。所以者何?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後所言誠實,無有虛妄,我說名婆羅門。」 **-{戒與智慧互相依賴、增長,具備兩者才是修行者}-** @[0096b16]@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淨慧,慧能淨戒。種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須]]-[]-,左能淨右,右能淨左。此亦如是,有慧則有戒,有戒則有慧,戒能淨慧,慧能淨戒。婆羅門!戒、慧具者,我說名比丘。」 @[0096b21]@爾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言:「云何為戒?」 @[0096b22]@佛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一一[[分別]]。」 @[0096b23]@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0096b23]@爾時,世尊告婆羅門曰:「若如來出現於世,應供、正遍知、明行成、善逝、世間解、無上士-[41]-、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人說,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若長者、長者子聞此法者,信心清淨;信心清淨已,作如是觀:『在家為難,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今我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於[[異時]]捨家財業,[[棄捐]]-[42]--[]-親族,服三法衣,去諸飾好,諷誦毘尼-[43]-,具足戒律,捨殺不殺,——乃至心法四禪現得歡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婆羅門!是為具戒。」 @[0096c07]@又問:「云何為慧?」 @[0096c07]@佛言:「若比丘以[[三昧]]-[]-心清淨無穢,柔軟[[調伏]],住不動處,——乃至得[[三明]]-[]-,除去[[無明]],生於慧明,滅於[[闇]][[冥]],生大法光,出[[漏盡智]]-[]-。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婆羅門!是為智慧具足。」 @[0096c12]@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言:「今我歸依佛、法、聖眾,唯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0096c15]@時,種德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 「姚秦三藏法師」,大正藏原為「後秦弘始年」,今依據明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師」。 [2] 「鴦伽」,巴利本作 Aṅgā。 [3] 「瞻婆」,巴利本作 Campā。 [4] 「伽伽」,巴利本作 Gaggarā。 [5] 「種德」,巴利本作 Soṇadaṇḍa。 [6] 「占」,大正藏原為「瞻」,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占」。 [7] 「至」,大正藏原為「來」,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永樂北藏三本改作「至」。 [8] 「隊隊」,聖本作「隤隤」。[*] [9] 「耳」,明本作「爾」。[*] [10] 「以」,聖本作「已」。 [11] 「是」,聖本作「此」。 [12] 「占」,大正藏原為「瞻」,今依據明本改作「占」。 [13] 「儀」,聖本作「宜」。[*] [14]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15] 「瓶沙」,巴利本作 Bimbisāra。 [16] 宋、元、明、聖四本無「此」字。 [17] 「詣」,宋、元二本作「往」。 [18] 「又」,宋、元二本作「此」。 [19] 「沸伽羅娑羅」,巴利本作 Pokkharasāti。 [20] 「宗」,聖本作「崇」。[*] [21] 「羅」,大正藏原為「餘」,今依據宋、元、明、磧砂藏四本改作「羅」。 [22] 「五戒」,宋、元二本作「五戒不敬」,明本作「五戒不殺」,聖本作「不殺」。 [23] 「詣」,聖本作「就」。 [24] 「居」,聖本作「君」。 [25] 宋本無「門」字。 [26] 聖本無「此」字。 [27] 大正藏無「能」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8] 「竟」,聖本作「見」。 [29]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0] 「熙」,宋、元、明三本作「憘」,聖本作「嬉」。 [31] 「明」,聖本作「時」。 [32] 「正」,聖本作「政」。 [33] 「就」,宋、元、明三本作「此」。 [34] 宋、元、明三本無「何」字。 [35] 大正藏無「種德」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6] 「俱」,大正藏原為「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俱」。 [37] 「甥」,宋、聖二本作「生」。 [38] 「今」,宋、元二本作「令」。 [39] 「逸」,宋、元二本作「泆」。 [40] 「耶」,宋、元、明三本作「即」。 [41] 宋、元、明三本無「無上士」三字。 [42] 「捐」,聖本作「損」。 [43] 「毘尼」,大正藏原為「比丘」,今依據宋、元、明、磧砂藏四本改作「毘尼」。 ====[註解]==== [] 瞻婆: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鴦伽國的首都,位於恆河南岸。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鴦伽國又稱為瞻波國,為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摩竭陀國的東北邊,曾隸屬於摩竭陀國。又譯為「瞻波」、「占波」。 [] 伽伽池:名為伽伽羅的睡蓮池。 [] 異學:這裡指婆羅門的學問與經典。 [] 幽微:隱微。 [] 靡:無、不。 [] 占候:以天象變化來附會人事,推測吉凶禍福。 [] 如來、至真、等正覺: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是如來十號的前三個,這裡以這三個稱號來代表佛陀。「至真」是「應供」的另譯,指應該接受供養的完美的人,「等正覺」指完全契於真理、遍於一切的覺悟。 [] 作證:親身體證。 [] 相率:互相帶引,共同。 [] 勅:吩咐。 [] 小住:稍微停留一陣子。 [] 今正是時:現在正是適當的時候。 [] 梵色像:像梵天一樣的容貌色相。 [] 戒德:戒律之功德。 [] 義味:意義與文句。 [] 具答:完整地回答。 [] 瓶沙:優婆塞名,是摩竭提國的國王,阿闍世王的父親。悉達多太子出家後曾行經摩竭提國王舍城,瓶沙王見到他很歡喜,表示願意讓半個國家給悉達多太子,要他別出家了。悉達多太子沒有接受,瓶沙王就預約他成道後到王舍城接受供養。曾建立迦蘭陀竹園,供養三寶,後被太子阿闍世篡位而死在獄中。《長阿含經》卷五第4經闍尼沙經記載他命終後往生為毘沙門天王的太子。又譯為「頻婆娑羅」。 [] 怯弱:膽怯懦弱。 [] 功德:功用;善業的威德。 [] 欲愛:欲界眾生(感官之欲)的渴愛。 [] 卒暴:心念急遽起伏。 [] 善說行報,不毀餘道:善於講說業報,不毀謗其他的修行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是業論者、[有]作業論者、對無惡婆羅門身分之人的尊敬者」。 [] 聲聞:從佛聽法而修行的佛弟子。另譯為「弟子」。 [] 冥寧: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迦毘羅衛城的東邊,中印度北部。「冥寧」為音譯,義譯是「力士」,又譯為「末羅」、「摩羅」。本來是當地人的族名,後來也作國名,該族人發源自拘尸那竭城。 [] 跋祇: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摩竭提國的北方,當今印度東北部,是由八個種族組成的聯邦共和國,首都是毘舍離。也是中印度北部的種族名。又譯為跋耆、拔耆、跋闍。 [] 酥摩:族名。 [] 城郭:城邑、城市。 [] 涕泣:流淚哭泣。 [] 五欲: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 [] 熙怡:和悅的樣子。 [] 何用生為:何必需要身世呢? [] 何用生、誦為:何必需要身世、習誦吠陀呢? [] 何用生、誦及端正為:何必需要身世、習誦吠陀及相貌端正呢? [] 呵止:呵罵阻止。 [] 鴦伽摩納:名為鴦伽的少年;摩納指少年或少年學生,又譯為「摩那婆」、「摩納磨」。 [] 欺誑:詐欺、誑騙。 [] 相須:互相依靠、依賴。 [] 桎梏:腳鐐手銬。為古代拘繫犯人的刑具,桎用在腳,梏用在手。引申為束縛。讀音同「至固」。 [] 棄捐:捨棄、拋棄。 [] 三昧: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地」、「三摩提」,意譯為「等持」。 [] 三明: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盡明(漏盡神通)。 [] 漏盡智:斷盡煩惱、解脫生死的智慧。 ====[對應經典]====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04.htm|長部4經/犬杖經(戒蘊品[第一])]] ====[讀經拾得]==== 種德婆羅門身兼村長與導師,依然虛懷若谷、熱衷追求真理,聽到有覺悟者到附近,主動前往聽法。然而將與佛陀問答時還是考慮了自己的名聲地位,只打算討論最安全的主題。 佛陀得知他心中所念,從婆羅門應具備的功德,善巧地引導到戒與智慧,使種德信受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