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 =====(一七六)心品行禪經第五(第四分別誦)-[1]-===== @[0713c22]@我聞如是: @[0713c22]@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713c2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真實有四種行禪者。云何為四?或有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或有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或有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或有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進步以為是退步}-** @[0713c27]@「云何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初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0714a06]@「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靜-[2]-、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二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3]-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0714a14]@「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4]-,得第三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三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0714a22]@「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四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0714b01]@「復次,行禪者度一切色想,滅有對-[5]-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空處,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0714b09]@「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6]-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識處,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0714b17]@「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所有處,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退步以為是進步}-** @[0714b25]@「云何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第二禪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7]--[]-入初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二禪]]-[]-。>-』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0714c04]@「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第三禪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第二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三禪。』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0714c12]@「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8]-,得第三禪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第四禪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9]-第四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第三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四禪。』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0714c20]@「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無量空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第四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無量空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0714c28]@「復次,行禪者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無量識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無量空處,不應思餘小想入無量識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0715a07]@「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無所有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至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無量識處,不應思餘小想入無所有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0715a15]@「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非有想非無想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無所有處,不應思餘小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10]-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退步知道是退步}-** @[0715a23]@「云何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彼行禪者[[所行、所相-[11]-、所標]]-[]-,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所有處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非有想非無想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0715b02]@「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本退具-[12]-。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所有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0715b08]@「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空處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識-[13]-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0715b14]@「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色樂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空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0715b21]@「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14]-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三禪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四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0715b28]@「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禪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三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0715c06]@「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初禪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二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0715c12]@「復次-[15]-,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16]-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欲樂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初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進步知道是進步}-** @[0715c19]@「云何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17]-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0715c26]@「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0716a04]@「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0716a11]@「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0716a17]@「復次,行禪者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0716a24]@「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0716b02]@「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18]-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世間真-[19]-實有是四種行禪者,因此故說。」 @[0716b10]@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16b12]@行禪經第五竟-[20]-(二千五百七十七字)-[21]- ====[校勘]==== [1] 元、明二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2]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靜」。[*] [3] 「行」,宋本作「彼」。 [4] 「室」,宋、元、明三本作「定」。 [5] 「對」,聖本作「礙」。[*] [6] 「從」,宋、元二本作「彼」。 [7] 「想」,聖本作「相」。[*] [8] 「室」,宋、元、明三本作「空」。[*] [9] 「趣」,聖本作「起」。 [10] 「不覺」,聖本作「覺不」。 [11] 「相」,元、明二本作「想」。[*] [12] 「退具」,大正藏原為「所行」,今依據明本改作「退具」。 [13] 「識」,大正藏原為「空」,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識」。 [14] 「苦」,明本作「喜」。 [15] 「次」,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次」。 [16] 宋、元、明三本無「離」字。 [17] 「如」,宋、元二本作「知」。 [18] 「彼」,聖本作「從」。 [19] 大正藏無「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0] 明本無「行禪經第五竟」六字。 [21]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千五百七十七字」八字。 ====[註解]==== [] 衰退:遠離了正法,成為衰退。 [] 勝息寂:殊勝之安息、寂止。 [] 心離本相:心念離開了原來禪修的境界。這裡的「相」可能指「禪相」(nimitta)。 [] 厭相應想:介於「清醒不迷戀」與「厭惡排斥」間的心境,是向解脫修學的第一步。 [] 寧可思厭相應想入初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二禪:寧可修習相應於厭離的想而入初禪,也不修習其它較次等的想而求入第二禪。按:修習厭離的想,可以放下各層次的執著而獲得定境,如果放下欲界的執著、欲界的五蓋等煩惱,即可證得初禪,甚至可以基於初禪而證初果乃至四果。但如果因此證了初禪後,為了證得二禪而改用其它方法,不再修習厭離的想,則從智慧的層面來看反而是退步的,因為無法證得初果乃至四果。 [] 所行、所相、所標:禪定的修習、境界、目標。《雜阿含經》[[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八六四|第864經]]作「若行、若形、若相」,《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引述經文作「如是諸行相狀」,《顯揚聖教論》作「如是行如是狀如是相」。 [] 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不執取入定本身,不惦記入定的境界或目標。《雜阿含經》第864經作「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意指行禪者住於初禪欲入二禪時,因不知入二禪的正確方法與過程,所以離開熟悉的初禪境界接觸到二禪境界時,反而不知所措而失去定境。 另外,本經中所說「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可能為修定的方法中,南傳的「禪相」(nimitta) 以及北傳的「觀想」在《阿含經》中的出處,這些是「想陰」的作用。「禪相」也和[[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4%B8%AD%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8%83|《中阿含經》卷十七第72經]]中阿那律在修定中見到的「光明」有關。 ====[進階辨正]==== *[[agama:什麼是:若行、若形、若相|什麼是:若行、若形、若相]] =====(一七七)中阿含[*]-[1]-心品說經第六(第四分別誦)-[2]-===== @[0716b15]@我聞如是: @[0716b15]@一時,佛遊[[拘樓瘦]][[劍摩-[3]-瑟曇拘樓都邑]]。 @[0716b1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名四種說經。如四種說經分別其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當說。」 @[0716b20]@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0716b20]@佛言:「云何四種說經分別其義?若有比丘所行、所相-[4]-、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欲樂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6b27]@「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5]-,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6c03]@「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禪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二禪。』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6c09]@「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6]-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6c15]@「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靜-[7]-、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初禪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6c21]@「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8]-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6c26]@「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三禪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三禪。』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a03]@「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a09]@「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9]--[]-,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禪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a16]@「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a22]@「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四禪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四禪。』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a28]@「復次,比丘所行、所相-[10]-,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11]-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12]-、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b06]@「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三禪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b12]@「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b18]@「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空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無量空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b24]@「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c01]@「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色樂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c07]@「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c12]@「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無量識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c19]@「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7c25]@「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13]-、標,唯行無量空處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14]-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8a01]@「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8a07]@「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15]-、標,唯行無所有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無所有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8a12]@「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8a18]@「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16]-,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8a24]@「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8a29]@「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非有想非無想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非有想非無想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8b06]@「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厭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0718b12]@「有想有知,齊-[17]-是得知,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行餘第一有,行禪比丘者,從是起當為彼說。」 @[0718b14]@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18b16]@說經第六竟-[18]-(二千八百二十字)-[19]-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六千三百九十七字)-[20]-(第四分別誦)-[21]--[22]- ====[校勘]====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 「第四分別誦」,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聖本作「第五分別誦」。 [3] 「劍摩」,聖本作「釰磨」。 [4] 「相」,元、明二本作「想」。[*] [5] 「住」,元、明二本作「作」。 [6] 「禪」,大正藏原為「離」,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禪」。[*] [7]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8] 「令」,聖本作「念」。 [9] 「室」,宋、元、明三本作「空」。[*] [10] 「所相」,明本作「所想」,元本作「所退」。 [11] 「求」,聖本作「取」。 [12] 「相」,元、明二本作「想」。[*] [13] 「相」,大正藏原為「想」,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相」。 [14] 「然」,聖本作「樂」。 [15] 「相」,聖本作「想」。[*] [16] 「進」,宋、元、明三本作「退」。 [17] 「齊」,聖本作「齋」。 [18] 明本無「說經第六竟」五字。 [19]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千八百二十字」七字。 [20] 「六千三百九十七字」,宋、元、聖三本作「第四分別誦」,明本無「六千三百九十七字」八字。 [21] 「第四分別誦」,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今依據宋、元、聖三本補上。 [22] 聖本在「誦」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 立念如法,令住一意: [] 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 [] 漏盡:斷盡煩惱。 [] 室:樂住;住於快樂。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表示禪定的進程有四種:退步、停留、進步(至更高的定境)、觀禪定的生滅而厭離(證得更高的智慧)。後來的論中稱這四者為:退分、住分、順進分、順抉擇分。 根據本經所說,也可推導初、二、三、四禪等,如果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都有可能直趣漏盡。 一般認為非想非非想定中黏著太深而難以厭離,本經則沒有分析非想非非想定的四種進程,最後一個明確提到進入觀察禪定生滅得解脫的禪定階段是無所有處。另一方面,本經有提到「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行餘第一有」,或許是在出非想非非想定出定時而可觀厭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