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七======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 =====(一四九)梵志品何欲經第八(第三念誦)-[1]-===== @[0660c02]@我聞如是: @[0660c02]@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60c03]@爾時,[[生聞]][[梵志]][[中後]]-[]-[[彷徉]]-[]-,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欲有所問,聽乃敢陳。」 @[0660c05]@世尊告曰:「恣汝所問。」 @[0660c05]@梵志即便問曰:「瞿曇![[剎利]]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訖耶?」 @[0660c06]@世尊答曰:「剎利者,欲得財物,行於智慧,所立以刀,依於人民,以[[自在]]為訖。」 @[0660c08]@生聞梵志問曰:「瞿曇!居士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訖耶?」 @[0660c09]@世尊答曰:「居士者,欲得財物,行於智慧,立以技術,依於作業,以作業竟為訖。」 @[0660c11]@生聞梵志問曰:「瞿曇!婦人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訖耶?」 @[0660c12]@世尊答曰:「婦人者,欲得男子,行於[[嚴飾]],立以兒子,依於[[無對]]-[]-,以自在為訖。」 @[0660c14]@生聞梵志問曰:「瞿曇!偷劫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訖耶?」 @[0660c15]@世尊答曰:「偷劫者,欲不與取,行隱藏處,所立以刀,依於闇冥,[[以不見為訖]]-[]-。」 @[0660c17]@生聞梵志問曰:「瞿曇!梵志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訖耶?」 @[0660c18]@世尊答曰:「梵志者,欲得財物,行於智慧,立以經書,依於齋戒,以梵天為訖。」 @[0660c20]@生聞梵志問曰:「瞿曇![[沙門]]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訖耶?」 @[0660c21]@世尊答曰:「沙門者,欲得真諦,行於智慧,所立以戒,[[依於無處]]-[]-,以涅槃為訖。」 @[0660c23]@生聞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0660c26]@佛說如是。生聞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60c28]@何欲經第八竟-[2]-(四百二十二字)-[3]- ====[校勘]==== [1]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2] 明本無「何欲經第八竟」六字。 [3] 宋、元、明三本無「四百二十二字」六字。 ====[註解]==== [] 中後:中午過後。 [] 彷徉:來來回回地漫步。 [] 無對:沒有對手,這裡指伴侶沒有其他情人。「對」是障礙的意思。 [] 以不見為訖:以不被人發現為目標。 [] 依於無處:依止於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無處」在這裡為「無事處」的縮寫,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作「閑靜之處」。 ====[對應經典]==== 增壹阿含經 卷第二十九 《六重品》第(八)經。 ====[讀經拾得]==== c.f.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61/614081.html =====[導讀:四姓]===== 印度古代傳統婆羅門教,將人民分為四個階級: - 婆羅門:祭司。婆羅門教聲稱婆羅門種姓的人是梵天的後裔而行梵法,所以婆羅門也稱做梵志。職業即為祭司,要學習、教授吠陀經典,職司祈禱,是人神的媒介。 - 剎帝利:王族、武士,統治剎帝利、毘舍、首陀羅等三姓。 - 毘舍:中產階級。 - 首陀羅:工人、農奴。 這四個階級是世襲的,階級的優劣是命定的,所作的職業也是世襲的,父親是什麼職業、兒子也必須作那個職業。 佛陀則表示四姓平等,主張打破種姓制度,在印度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五〇)中阿含-[1]--[2]-梵志品鬱瘦歌羅-[3]-經第九(第三念誦)-[4]-===== @[0661a02]@我聞如是: @[0661a02]@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加蘭哆園。 @[0661a03]@爾時,鬱瘦歌羅[*]梵志中後彷徉,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欲有所問,聽乃敢陳。」 @[0661a05]@世尊告曰:「恣汝所問。」 @[0661a05]@鬱瘦歌羅[*]梵志即便問曰:「瞿曇!梵志為四種姓施設四種[[奉事]]-[一]-,為梵志施設奉事,為剎利、居士、工師施設奉事。瞿曇!梵志為梵志施設奉事,梵志應奉事梵志,剎利、居士、工師亦應奉事梵志。瞿曇!此四種姓應奉事梵志。瞿曇!梵志為剎利施設奉事,剎利應奉事剎利,居士、工師亦應奉事剎利。瞿曇!此三種姓應奉事剎利。瞿曇!梵志為居士施設奉事,居士應奉事居士,工師亦應奉事居士。瞿曇!此二種姓應奉事居士。瞿曇!梵志為工師施設奉事,工師應奉事工師,誰復下賤,應施設奉事工師,唯工師奉事工師。」 @[0661a18]@世尊問曰:「梵志!諸梵志頗自知為四種姓施設四種奉事,為梵志施設奉事,為剎利、居士、工師施設奉事耶?」 @[0661a20]@鬱瘦歌羅[*]志答曰:「不知也。瞿曇!但諸梵志自作是說,我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梵志不自知為四種姓施設四種奉事,為梵志施設奉事,為剎利、居士、工師施設奉事。」 @[0661a24]@世尊告曰:「梵志!猶如有人,強與他肉,而作是說:『士夫可食,[[當與我直]]-[二]-。』梵志!汝為諸梵志說亦復如是。所以者何?梵志不自知為四種姓施設四種奉事,為梵志施設奉事,為剎利、居士、工師施設奉事。」 @[0661a29]@世尊問曰:「梵志!云何奉事?若有奉事,因奉事故,[[有如無勝]]-[三]-者,為是奉事耶?若有奉事,因奉事故,[[有勝無如]]-[四]-者,為是奉事耶?梵志!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有如無勝者,為是奉事耶?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有如無勝者,為是奉事耶?梵志!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有勝無如者,為是奉事耶?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有勝無如者,為是奉事耶?」 @[0661b09]@鬱瘦歌羅-[5]-梵志答曰:「瞿曇!若我奉事,因奉事故,有如無勝者,我不應奉事彼。若我奉事,因奉事故,有勝無如者,我應奉事彼。瞿曇!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有如無勝者,我不應奉事彼。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有如無勝者,我不應奉事彼。瞿曇!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有-[6]-勝無如者,我應奉事彼。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有勝無如者,我應奉事彼。」 @[0661b17]@世尊告曰:「梵志!若更有梵志來,非愚非癡,亦非顛倒,心無顛倒,自由自在,我問彼梵志:『於意云何?若有奉事,因奉事故,有如無勝者,為是奉事耶?若有奉事,因-[7]-奉事故-[8]-,有勝無如-[9]-者,為是奉事耶?梵志!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有如無勝者,為是奉事耶?奉事剎利、居士、工-[10]-師,因奉事故,有如無勝者,為是奉事耶?梵志!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有勝無如者,為是奉事耶?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有勝無如者,為是奉事耶?』 @[0661b28]@「梵志!彼梵志非愚非癡,亦非顛倒,心無顛倒,自由自在,答我曰:『瞿曇!若我奉事,因奉事故,有如無勝者,我不應奉事彼。若我奉事,因奉事故,有勝無如者,我應奉事彼。瞿曇!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有如無勝者,我不應奉事彼。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有如無勝者,我不應奉事彼。瞿曇!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有勝無如者,我-[11]-應奉事彼。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有勝無如者,我應奉事彼。』」 @[0661c08]@世尊問曰:「梵志!於意云何?若有奉事,因奉事故,失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為是奉事耶?若有奉事,因奉事故,增益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為是奉事耶?梵志!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失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為是奉事耶?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失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為是奉事耶?梵志!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增益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為是奉事耶?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增益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為是奉事耶-[12]-?」 @[0661c19]@鬱瘦歌羅[*]梵志答曰:「瞿曇!若我奉事,因奉事故,失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我不應奉事彼。若我奉事,因奉事故,增益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我應奉事彼。瞿曇!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失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我不應奉事彼。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失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我不應奉事彼。瞿曇!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增益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我應奉事彼。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增益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我應奉事彼。」 @[0661c29]@世尊告曰:「梵志!若更有梵志來,非愚非癡,亦非顛倒,心不-[13]-顛倒,自由自在,我問彼梵志:『於意云何?若有奉事,因奉事故,失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為是奉事耶?若有奉事,因奉事故,增益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為是奉事耶?梵志!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失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為是奉事耶?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14]-奉事故,失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為是奉事耶?梵志!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增益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為是奉事耶?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增益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為是奉事耶?』 @[0662a13]@「梵志!彼梵志非愚非癡,亦非顛倒,心無顛倒,自由自在,亦如是答我曰:『瞿曇!若我奉事,因奉事故,失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我不應奉事彼。若我奉事,因奉事故,增益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我應奉事彼。瞿曇!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失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我不應奉事彼。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失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我不應奉事彼。瞿曇!若奉事梵志,因奉事故,增益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我應奉事彼。奉事剎利、居士、工師,因奉事故,增益信、戒、博聞、庶幾、智慧者,我應奉事彼。』」 @[0662a25]@鬱瘦歌羅[*]梵志白曰:「瞿曇!梵志為四種姓施設四種自有財物,為梵志施設自有財物,為剎利、居士、工師施設自有財物。瞿曇!梵志為梵志施設自有財物者,瞿曇!梵志為梵志施設乞求自有財物,若梵志輕慢乞求者,則便輕慢自有財物,輕慢自有財物已,則便失利。猶如放牛人不能看牛者,則便失利。如是,瞿曇!梵志為梵志施設乞求自有財物,若梵志輕慢乞求者,則便輕慢自有財物,輕慢自有財物已,則便失利。 @[0662b05]@「瞿曇!梵志為剎利施設自有財物者,瞿曇!梵志為剎利施設弓箭自有財物,若剎利輕慢弓箭者,則便輕慢自有財物,輕慢自有財物已,則便失利。猶如放牛人不能看牛者,則便失利。如是,瞿曇!梵志為剎利施設弓箭自有財物,若剎利輕慢弓箭者,則便輕慢自有財物,輕慢自有財物已,則便失利。 @[0662b12]@「瞿曇!梵志為居士施設自有財物者,瞿曇!梵志為居士施設田作自有財物,若居士輕慢田作者,則便輕慢自有財物,輕慢自有財物已-[15]-,則便失利。猶如放牛人不能看牛者,則便失利。如是,瞿曇!梵志為居士施設田作自有財物,若居士輕慢田作者,則便輕慢自有財物,輕慢自有財物已,則便失利。 @[0662b19]@「瞿曇!梵志為工師施設自有財物者,瞿曇![[梵志為工師施設麻自有財物]]-[五]-,若工師輕慢麻者,則便輕慢自有財物,輕慢自有財物已,則便失利。猶如放牛人不能看牛者,則便失利。如是,瞿曇!梵志為工師施設麻自有財物,若工師輕慢麻者,則便輕慢自有財物,輕慢自有財物已,則便失利。」 @[0662b26]@世尊問曰:「梵志!諸梵志頗自知為四種姓施設四種自有財物,為梵志施設自有財物,為剎利、居士、工師施設自有財物耶?」 @[0662b29]@鬱瘦歌羅[*]梵志答曰:「不知也。瞿曇!但諸梵志自說,我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不自知為四種姓施設四種自有財物,為梵志施設自有財物,為剎利、居士、工師施設自有財物。」 @[0662c04]@世尊告曰:「梵志!猶如有人,強與他肉,而作是說:『士夫可食,當與我直。』梵志!汝為諸梵志說亦復如是。所以者何?梵志不自知為四種姓施設四種自有財物,為梵志施設自有財物,為剎利、居士、工師施設自有財物。如是,梵志!我自善解、善知諸法,為人施設息止法、滅訖法、覺道法、善趣法,施設自有財物。」 @[0662c12]@世尊問曰:「梵志!於意云何?頗有梵志於此虛空不著、不縛、不觸、不礙,剎利、居士、工師不然耶?」 @[0662c14]@鬱瘦歌羅[*]梵志答曰:「瞿曇!梵志於此虛空不著、不縛、不觸、不礙,剎利、居士、工師亦然如是。」 @[0662c16]@「梵志!我自善解、善知諸法,為人施設息止法、滅訖法、覺道法、善趣法,施設自有財物。」 @[0662c18]@世尊問曰:「梵志!於意云何?頗有梵志能行慈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剎利、居士、工師不然耶?」 @[0662c20]@鬱瘦歌羅[*]梵志答曰:「瞿曇!梵志能行慈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剎利、居士、工師亦然如是。」 @[0662c22]@「梵志!我自善解、善知諸法,為人施設息止法、滅訖法、覺道法、善趣法,施設自有財物。」 @[0662c24]@世尊問曰:「梵志!於意云何?若百種人來,或有一人而語彼曰:『汝等共來!若有生剎利族、梵志族者,唯彼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梵志!於意云何?為剎利族、梵志族者,彼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耶?為居士族、工師族者,彼不能持澡豆至水-[16]-洗浴,去垢極淨耶?為一切百種人皆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耶?」 @[0663a02]@鬱瘦歌羅[*]梵志答曰:「瞿曇!彼一切百種人皆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 @[0663a04]@「如是。梵志!我自善解、善知諸法,為人施設息止法、滅訖法、覺道法、善趣法,施設自有財物。」 @[0663a06]@世尊問曰:「梵志!於意云何?若百種人來,或有一人而語彼曰:『汝等共來!若生剎利族、梵志族者,唯彼能以極燥[[娑羅]]-[六]-及栴-[17]-檀木用作火母,以鑽-[18]-鑽[*]之,生火長養。』梵志!於意云何?為剎利族、梵志族者,彼能以極燥娑羅及栴[*]檀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耶?為居士族、工師族者,彼當以燥豬狗槽、伊蘭檀木及餘弊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耶?為一切百種人皆能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耶?」 @[0663a16]@鬱瘦歌羅[*]梵志答曰:「瞿曇!彼一切百種人皆能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 @[0663a18]@「如是。梵志!我自善解、善知諸法,為人施設息止法、滅訖法、覺道法、善趣法,施設自有財物。」 @[0663a20]@世尊問曰:「梵志!於意云何?若彼百種人皆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彼一切火皆有㷿、有色、有熱、有光,皆能作火事,為彼火獨有㷿、有色、有熱、有光,能作火事耶?為彼火獨無㷿、無色、無熱、無光,不能作火事耶?為彼一切火皆有㷿、有色、有熱、有光,皆能作火事耶?」 @[0663a27]@鬱瘦歌羅[*]梵志答曰:「瞿曇!若百種人皆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者,彼一切火皆有㷿、有色、有熱、有光,皆能作火事。若彼火獨有㷿、有色、有熱、有光,能為火事者,終無是處。若彼火獨無㷿、無色、無熱、無光,不能為火事者,亦無是處。但,瞿曇!彼一切火皆有㷿、有色、有熱、有光,皆能作火事。」 @[0663b05]@「如是。梵志!我自善解、善知諸法,為人施設息止法、滅訖法、覺道法、善趣法,施設自有財物。」 @[0663b07]@世尊問曰:「梵志!於意云何?若彼百種人皆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彼或有人以燥草木著其火中,生㷿、生色、生熱、生煙,頗有㷿、色、熱、煙,㷿、色、熱煙-[19]-而差別耶?」 @[0663b12]@鬱瘦歌羅[*]梵志答曰:「瞿曇!若彼百種人皆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彼若有人以燥草木著其火中,生㷿、生色、生熱、生煙,我於彼火㷿、色、熱、煙,㷿、色、熱、煙[*],不能施設有差別也。」 @[0663b16]@世尊告曰:「梵志!如是我所得火,所得不放逸,能滅放逸及貢-[20]-高慢,我於此火,火亦不能施設有差別也。」 @[0663b19]@鬱瘦歌羅[*]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0663b22]@佛說如是。鬱瘦歌羅[*]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63b24]@鬱瘦歌羅[*]經第九竟-[21]-(三千五百八十五字)-[22]- ====[校勘]====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 「含」,聖本作「鋡」。[*] [3] 「羅」,大正藏原為「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羅」。[*] [4]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5] 「羅」,大正藏原為「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羅」。[*] [6] 明本無「有」字。 [7] 「因」,聖本作「故」。 [8] 聖本無「故」字。 [9] 「勝無如」,聖本作「如無勝」。 [10] 「工」,元本作「二」。 [11] 「者我」,聖本作「我者」。 [12] 「耶」,聖本作「耶梵志」。 [13] 「不」,大正藏原為「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不」。 [14] 聖本無「因」字。 [15] 「已」,聖本作「已慢」。 [16]「至水」,大正藏原無此二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17] 「栴」,聖本作「旃」。[*] [18] 「鑽」,聖本作「攢」。[*] [19] 「㷿、色、熱、烟,㷿、色、熱烟」,聖本作「㷿㷿色色熱熱烟烟」。[*] [20] 「貢」,聖本作「功」。 [21] 明本無「欝瘦歌羅經第九竟」八字。 [22]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千五百八十五字」八字。 ====[註解]==== [一] 奉事:服侍。 [二] 當與我直:應當給與我等值的代價。 [三] 有如無勝:有壞處、沒有好處。按:「勝如」指優劣,在這裡引申指好壞。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較惡的而非較善的」。 [四] 有勝無如:有好處、沒有壞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較善的而非較惡的」。 [五] 梵志為工師施設麻自有財物:婆羅門規定麻(紡織原料)是工人的自有財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婆羅門規定鐮刀與扁擔是工人的自有財產」。 [六] 娑羅:南亞常見的龍腦香科娑羅屬高大喬木。 ====[對應經典]==== 《南傳:中部96經》 ====[讀經拾得]==== {{ :agama2:decoration:racism-5273779_1920.jpg?320|}} 古印度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主張種姓有尊卑,較低階層種姓的人,應該服侍較高或一樣階層種姓的人。 佛陀則表示種姓制度根本是強迫推銷,猶如硬塞肉給不想吃的人然後要對方付錢。是否要服侍一個人,不應該依據他的種姓,而應該依據服侍他有好處還是壞處。什麼好處或壞處?例如服侍他、以他為師長後,增加了自己的信、戒、施、聞、慧,這就有好處;如果服侍他而破壞了自己的信、戒、施、聞、慧,則有壞處,不應該服侍他。 種姓制度下的職業是世襲的,父親的職業也就是兒子的職業,每個種姓要作什麼職業都是命定的,賺錢的傢伙也都是固定的。 佛陀則反對種姓職業世襲,並不是某個種姓的人才能揮手在空間中不受妨礙,才能起慈心,洗澡就洗得比較乾淨,生出來的火會和其他種姓的人生的火不同。相對地,佛陀主張人真正的差別在於是否止息煩惱、獲得清涼、覺悟正道、向於善趣。 婆羅門種姓為膚色較白的雅利安人後裔,這類對種族乃至膚色的歧視,自古至今造成許多惡業,不管是希特勒主張雅利安人才是純淨的種族並進而屠殺猶太人,乃至現代許多人仍歧視不同膚色的人種,甚至最先進、自由平等的美國今日仍有對黑人及亞裔的種種歧視乃至社會案件,都是基於類似的偏見。 而早在兩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獨排眾議,主張這些歧視根本是無理的,佛陀的主張實在是遠遠地超越時代。 =====(一五一)中阿含[*]-[1]-梵志品-[2]-阿攝和-[3]-經第十(第三念誦)-[4]-===== @[0663b27]@我聞如是: @[0663b27]@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63b28]@爾時,眾多梵志於拘薩羅,集在學堂,共論此事:「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而沙門瞿曇說四種姓皆悉清淨,施設顯示。」彼作是念:「諸賢!為誰有力能至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彼復作是念:「阿攝和[*]羅-[5]-延多那[[摩納]]-[]--[6]-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7]-。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有力能至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諸賢!可共詣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所,向說此事,隨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所說,我等當受。」 @[0663c12]@於是,拘薩羅眾多梵志即詣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語曰:「摩納!我等眾多梵志於拘薩羅,集在學堂,共論此事:『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8]-天子,從彼-[9]-口生,梵梵所化,而沙門瞿曇說四種姓皆悉清淨,施設顯示。』我等作是念:『諸賢!為誰有力能至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我等復作是念:『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有力能至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願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往詣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 @[0663c27]@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語諸梵志曰:「諸賢!沙門瞿曇如法說法,若如法-[10]-說法者,不可難詰也。」 @[0663c29]@拘薩羅眾多梵志語曰:「摩納!汝-[11]-未有屈事,未可豫自伏。所以者何?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有力能至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願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往詣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為拘薩羅眾多梵志默然而受。 @[0664a09]@於是,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與彼拘薩羅眾多梵志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0664a12]@世尊告曰:「摩納!恣汝所問。」 @[0664a13]@阿攝和[*]羅[*]延多那便問曰:「瞿曇!諸梵志等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未知沙門瞿曇當云何說?」 @[0664a17]@世尊告曰:「我今問汝,隨所解答。摩納!頗聞餘尼-[12]-及劍浮-[13]-國有二種姓,[[大家及奴,大家作奴,奴作大家]]-[一]-耶?」 @[0664a20]@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我聞餘尼及劍浮國有二種姓,大家及奴,大家作奴,奴作大家也。」 @[0664a22]@「如是。摩納!梵志若正趣者,彼得善解,自知如法;剎利、居士、工師若正趣者,亦得善解,自知如法。」 @[0664a24]@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甚奇!甚特!快說此喻。但諸梵志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 @[0664a29]@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頗獨有梵志於此虛空不著不縛,不觸不礙;剎利、居士、工師為不然耶?」 @[0664b02]@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梵志於此虛空不著不縛,不觸不礙;剎利、居士、工師亦然。」 @[0664b04]@「如是,摩納!梵志若正趣者,彼得善解,自知如法;剎利、居士、工師若正趣者,亦得善解,自知如法。」 @[0664b06]@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甚奇!甚特!快說此喻。但諸梵志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 @[0664b11]@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頗獨有梵志能行慈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剎利、居士、工師不然耶?」 @[0664b13]@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梵志能行慈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剎利、居士、工師亦然。」 @[0664b15]@「如是。摩納!梵志若正趣者,彼得善解,自知如法;剎利、居士、工師若正趣者,亦得善解,自知如法。」 @[0664b17]@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甚奇!甚特!快說此喻。但諸梵志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 @[0664b22]@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若百種人來,或有一人而語彼曰:『汝等共來!若生剎利族梵志族者,唯彼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摩納!於意云何?為剎利族、梵志族者,彼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耶?為居士族、工師族者,彼不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耶?為一切百種人皆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耶?」 @[0664b29]@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彼一切百種人皆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 @[0664c02]@「如是。摩納!梵志若正趣者,彼得善解,自知如法;剎利、居士、工師若正趣者,亦得善解,自知如法。」 @[0664c04]@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甚奇!甚特!快說此喻。但諸梵志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 @[0664c09]@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若百種人來,或有一人而語彼曰:『汝等共來!若生剎利族、梵志族者,唯彼能以極燥娑羅及栴[*]檀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摩納!於意云何?為剎利族、梵志族者,彼能以極燥-[14]-娑羅及栴[*]檀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耶?為居士族、工師族者,彼當以燥豬狗槽-[15]-伊蘭檀-[16]-木及餘弊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耶?為一切百種人皆能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耶?」 @[0664c19]@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彼一切百種人皆能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 @[0664c21]@「如是。摩納!梵志若正趣者,彼得善解,自知如法;剎利、居士、工師若正趣者,亦得善解,自知如法。」 @[0664c24]@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甚奇!甚特!快說此喻。但諸梵志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 @[0664c28]@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若彼百種人皆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彼一切火皆有㷿、有色、有熱、有光,皆能作火事。為彼火獨有㷿、有色、有熱、有光,能作火事耶?為彼火獨無㷿、無色、無熱、無光,不能作火事耶?為彼一切火皆有㷿、有色、有熱、有光,皆能作火事耶?」 @[0665a06]@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若彼百種人皆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者。彼一切火皆有㷿、有色、有熱、有光,皆能作火事。若彼火獨有㷿、有色、有熱、有光,能為火事者,終無是處。若彼火獨無㷿、無色、無熱、無光,不能為火事者,亦無是處。瞿曇!但彼一切火皆有㷿、有色、有熱、有光,皆能作火-[17]-事。」 @[0665a13]@「如是。摩納!梵志若正趣者,彼得善解,自知如法;剎利、居士、工師若正趣者,亦得善解,自知如法。」 @[0665a16]@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甚奇!甚特!快說此喻。但諸梵志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 @[0665a20]@世尊告曰:「摩納!若此身隨所生者,即彼之數。若生梵志族者,即梵志族數;若生剎利、居士、工師族者,即工師族數。摩納!猶若如火,隨所生者,即彼之數;若因木生者,即木火數;若因草糞薪生者,即薪火數。如是,摩納!此身隨所生者,即彼之數。若生梵志族者,即梵志族數;若生剎利,居士、工師族者,即工師族數。」 @[0665a27]@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若剎利女與梵志男共合會者,彼因合會,後便生子,或似父,或似母,或不似父母,汝云何說?彼為剎利,為梵志耶?」 @[0665b01]@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剎利女與梵志男共合會者,彼因合會,後便生子,或似父,或似母,或不似父母,我不說彼剎利,亦不說梵志。瞿曇!我但說[[彼他身]]-[二]-」 @[0665b05]@「如是。摩納!此身隨所生者,即彼之數。若生梵志族者,即梵志族數;若生剎利、居士、工師族者,即工師族數。」 @[0665b08]@世尊問曰:「摩納!若梵志女與剎利男共合會者,彼因合會,後便生子,或似父,或似母,或不似父母,汝云何說?彼為梵志,為剎利耶?」 @[0665b11]@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梵志女與剎利男共合會者,彼因合會,後便生子,或似父,或似母,或不似父母,我不說彼梵志,亦不說剎利。瞿曇!我但說彼他身。」 @[0665b15]@「如是,摩納!此身隨所生者,即-[18]-彼之數。若生梵志族者,即梵志族數;若生剎利、居士、工師族者,即工師族數。」 @[0665b17]@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若人有眾多草馬,放一父驢,於中一草馬與父驢共合會,彼因合會,後便生駒,汝云何說?彼為驢,為馬耶?」 @[0665b20]@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19]-:「瞿曇!若有草-[20]-馬與驢共合會,彼因合會,後便生駒,我不說彼驢,亦不說馬,瞿曇!我但說彼騾也。」 @[0665b23]@「如是,摩納!若此身隨所生者,即彼之數。若生梵志族者,即梵志族數;若生剎利、居士、工師族者,即工師族數。」 @[0665b26]@世尊告曰:「摩納!乃往昔時有眾多仙人共住-[21]-無事高處,生如是惡見:『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於是,阿私羅仙人提鞞羅[*]-[22]-聞-[23]-眾多仙人共住無事高處,生如是惡見已,著袈裟衣,以袈裟巾裹頭,柱-[24]-杖持繖,著白衣屧-[25]-,不從門入,至仙人住處靜室經行。 @[0665c05]@「於是,共住無事高處有一仙人,見阿私羅仙人提鞞羅[*]著袈裟衣,以袈裟巾裹頭,柱[*]杖持繖,著白衣屧[*],不從門入,至仙人住處靜室經行。見已,往詣共住無事高處眾多仙人所,便作是語:『諸賢!今有一人著袈裟衣,以袈裟巾裹頭,柱[*]杖持繖,著白衣屧[*],不從門入,至仙人住處靜室經行,我等寧可共往-[26]-咒之:「汝作灰-[27]-汝作灰耶?」』 @[0665c13]@「於是,共住無事高處眾多仙人即往詣彼阿私羅仙人提鞞羅[*]所,到已,共咒:『汝作灰,汝作灰。』如其咒法咒之,汝作灰汝作灰者,如是如是,光顏益好,身體悅澤。彼眾多仙人便作是念:『我等本咒汝作灰汝作灰者,彼即作灰。我今咒此人汝作灰汝作灰,我等如其咒法咒此人,此人光顏益好,身體悅澤,我寧可問。』即便問之:『汝為是誰?』阿私羅仙人提鞞羅[*]答曰:『諸賢!汝等頗聞有阿私羅仙人提鞞羅[*]耶?』答曰:『聞-[28]-有阿私羅仙人提鞞羅[*]。』復語曰:『我即是也。』彼眾多仙-[29]-人即共辭謝阿私羅仙人提鞞羅[*]曰:『願為忍恕,我[*]等不知尊是阿私羅仙人提鞞羅[*]耳。』 @[0665c26]@「於是,阿私羅仙人提鞞羅[*]語諸仙人曰:『我已相恕。汝等實生惡見:「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彼諸仙人答曰:『如是。』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汝等為自知己父耶?』彼諸仙人答曰:『知也。彼梵志取梵志婦,非非梵志,彼父復父,乃至七世父,彼梵志取梵志婦,非非梵志。』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汝等為自知己母耶?』彼諸仙人答曰:『知也。彼梵志取梵志夫,非非梵志,彼母復母,乃至七世母,彼梵志取梵志夫,非非梵志。』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汝等頗自知受胎耶?』彼諸仙人答曰:『知也。以三事等合會受胎,父母合會,[[無滿-[30]-堪耐]]-[]-,[[香陰已至]]-[]-。阿私羅!此事等會,入於母胎。』 @[0666a12]@「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頗知受生為男?為女?知所從來?為從剎利族來?梵志、居士、工師族來耶?為從東方、南方、西-[31]-方、北方來耶?』彼諸仙人答曰:『不知。』阿私羅復語彼仙人曰:『諸賢!不見不知此者,汝等不知受胎,誰從何處來?為男為女?為從剎利來?梵志、居士、工師來?為從東方、南方-[32]-、西方-[33]-、北方來?然作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摩納!彼住無事高處眾多仙人為阿私羅仙人提鞞羅[*]如是善教善訶,不能施設清淨梵志,[[況汝師徒著皮草衣]]-[]-?」 @[0666a24]@於是,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為世尊面訶詰責-[34]-,內懷愁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 @[0666a26]@於是,世尊面訶詰責[*]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已,復令歡悅,即便告曰:「摩納!有一梵志作齋行施,彼有四兒,二好學問,二不學問。於摩納意云何?彼梵志為先施誰第一坐-[35]-、第一澡水、第一食耶?」 @[0666b02]@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若彼梵志其有二兒,好學問者,必先施彼第一坐[*]、第一澡水、第一食也。」 @[0666b04]@世尊復問曰:「摩納!復有一梵志作-[36]-齋行施,彼有四兒,二好學問,然不精進,喜-[37]-行惡法,二不學問,然好精進,喜行妙法。於摩納意云何?彼梵志為先施誰第一坐[*]、第一澡水、第一食耶?」 @[0666b09]@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若彼梵志其有二兒,雖不學問,而好精進,喜行妙法者,必先施彼第一坐[*]、第一澡水、第一食也。」 @[0666b12]@世尊告曰:「摩納!汝先稱歎學問,後稱歎持戒。摩納!我說四種姓皆悉清淨施設顯示,汝亦說四種姓皆悉清淨施設顯示。」 @[0666b14]@於是,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即從座-[38]-起,欲稽首佛足。爾時,彼大眾唱高大音聲:「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如沙門瞿曇說,四種姓皆悉清淨施設顯示,令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亦說四種姓皆悉清淨。」 @[0666b20]@爾時,世尊知彼大眾心之所念,告曰:「止!止!阿攝和[*]羅[*]延多那!但心喜足,可還復坐,我當為汝說法。」 @[0666b23]@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稽首佛足,卻坐一面,世尊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39]-而住。 @[0666b26]@於是,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是時,拘薩羅眾多梵志還去不遠,種種言語責-[40]-數阿攝和[*]羅[*]延多那:「欲何等作?欲伏沙門瞿曇,而反為沙門瞿曇所降伏還。猶如有人,為眼入林中,而反失眼還。阿攝和[*]羅[*]延多那!汝亦如是,欲伏沙門瞿曇,而反為沙門瞿曇所降伏還。猶如有人,為飲入池,而反渴還。阿攝和[*]羅[*]延多那!汝亦如是,欲伏沙門瞿曇,而反為沙門瞿曇所降伏還。阿攝和[*]羅[*]延多那!欲何等作?」 @[0666c08]@於是,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語拘薩羅眾多梵志曰:「諸賢!我前已說:『沙門瞿曇如法說法,若如法說法者,不可難詰也。』」 @[0666c11]@佛說如是。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聞佛所說,歡喜奉行-[41]-。 @[0666c13]@阿攝和[*]經第十竟-[42]-(四千四百一十三字)-[43]- 中阿含[*]經梵志品第二竟-[44]-(第三念誦訖)-[45]-(二萬五千一百九十八字)-[46]--[47]--[48]-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七(八千四百二十字)-[49]- ====[校勘]====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 大正藏無「品」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 「和」,聖本作「和」。[*] [4]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5] 「羅」,大正藏原為「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羅」。[*] [6]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巴利本作 Assalāyana māṇava。 [7] 「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巴利本作 Tiṇṇaṃ vedānaṃ pāragū sanighaṇḍukeṭubhānaṃ sākkharappabhedānaṃ itihāsa-pañcamānaṃ padakoveyyākaraṇo。 [8] 聖本無「梵」字。 [9] 「彼」,聖本作「彼梵」。 [10] 大正藏無「法」字,今依據高麗藏、聖本二本補上。 [11] 「汝」,聖本作「如」。 [12] 「餘尼」,巴利本作 Yona。 [13] 「劍浮」,巴利本作 Kamboja。 [14]「燥」,大正藏原為「澡」,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燥」。 [15] 大正藏在「槽」字之後有一「及」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16] 「伊蘭檀」,巴利本作 Elaṇḍa。 [17] 「作火」,聖本作「火作」。 [18]「即」,大正藏原為「既」,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即」。 [19]「曰」,大正藏原為「白」,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曰」。 [20] 大正藏無「草」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21] 「住」,宋、元、明、聖四本作「往」。 [22] 「阿私羅仙人提鞞羅」,巴利本作 Asita-Devala-isi。 [23] 「聞」,聖本作「問」。 [24] 「柱」,大正藏原為「拄」,今依據聖本改作「柱」。[*] [25] 「屧」,大正藏原為「變」,宋、元二本作「[屧-彳+爿]」,明本作「屧」,今依據明本改作「屧」。[*] [26] 「往」,聖本作「住」。 [27] 「汝作灰」,巴利本作 Bhasmā vasalī hohi。 [28] 「聞」,聖本作「間」。 [29] 聖本無「仙」字。 [30] 「滿」,明本作「漏」。 [31] 「南方西」,元、明二本作「西方南」。 [32] 宋、元、明三本無「方」字。 [33] 宋、元、明、聖四本無「方」字。 [34] 「責」,大正藏原為「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責」。[*] [35]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坐」。[*] [36] 「作」,聖本作「非」。[*] [37] 「喜」,聖本作「憙」。 [38]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39]「然」,大正藏原為「念」, 今依據高麗藏改作「然」。 [40] 「責」,聖本作「嘖」。 [41] 「行」,明本作「行第三念誦訖」。 [42] 明本無「阿攝和經第十竟」七字。 [43]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千四百一十三字」八字。 [44] 「中阿含經梵志品第二竟」,明本無「中阿含經梵志品第二竟」十字。 [45] 大正藏無「第三念誦訖」五字,今依據宋、元、聖三本補上。 [46]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萬五千一百九十八字」十字。 [47] 聖本在「字」字之後有「無量明佛無量光佛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十六字及光明皇后願文。 [48]「中阿含經梵志品第二竟(第三念誦訖)(二萬五千一百九十八字)」,大正藏原置於「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七(八千四百二十字)」次行,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置於「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七(八千四百二十字)」前行。 [49] 宋、元、明、聖四本無「八千四百二十字」七字。 ====[註解]==== [] 摩納:少年或少年學生。又譯為「摩那婆」、「摩納磨」。 [一] 大家及奴,大家作奴,奴作大家:主人及奴婢(兩種階級),主人變成奴婢,奴婢變成主人。「大家」為世家望族,這裡指奴婢所事奉的主人家。按:這是舉例有的國家不是四個種姓、而是兩個階級,而且階級會變,可能從有錢人變為窮人,也可能從窮人變成有錢人。 [二] 彼他身:他是其它族類。 [] 無滿堪耐:欲求不滿而且(母親)在適合受精的排卵期。又譯為「母滿精堪耐」。 [] 香陰:即「中陰」,為死後至再生前的過渡時期,在《阿含經》中通常以「識」或「神識」一併稱之。相當的南傳經文音譯為「乾達婆」、義譯為「香陰」。 [] 況汝師徒著皮草衣:何況是穿著皮草衣服的你們師徒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依著老師的你還不如[為他們]拿杓子的富樓那呢」。按:這句是說連苦修禪定的婆羅門仙人都無法確認,何況是你們只會作作樣子而傳誦仙人邪見的婆羅門師徒呢?也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九第255經中的「古昔婆羅門」及「假形婆羅門」比較。 ====[對應經典]==== *{ref>M093} ====[讀經拾得]==== 本經佛陀在質問而破斥信仰婆羅門教的少年後,「復令歡悅」,安慰他、給他台階下,表示佛陀和少年都可推論出「四種姓皆悉清淨施設顯示」,可說是點出雙方的共通點,讓少年被斥責的心情可以轉為歡喜,最後引入佛法。 在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和人談論時,縱使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找出共通點、給人台階下蠻重要的,或許可避免對方為了面子硬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