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增壹阿[*]含經有無品第十五======

=====導讀=====

本品開始是《增壹阿含經》所收錄「二法」相關的經文了,所以都是分兩大類。

=====(一)@@[0577a15]@@=====

@[0577a15]@聞如是:

@[0577a15]@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77a1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知有此二見。云何為二?所謂[[有見]]-[一]-、[[無見]]-[二]-。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習已、誦已,[[終不從其法,如實而不知]]-[三]-,此則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則犯沙門法;於婆羅門,則犯婆羅門法,此-[5]-沙門、終不以身作證而自[[遊戲]]-[四]-。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誦讀、諷念,-[6]-知捨,如實而知,此則沙門-[7]-持沙門行,婆羅門知-[8]-婆羅門行,自身取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9]-更不復受有,-[10]-如真知之。是故,諸比丘!於此二見不應習行,不應諷誦,盡當捨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77a27]@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4] 〔增壹阿含經〕-【明】,品目+夾註(二法初也)【宋】【元】,+夾註(二法初)【明】
    ????


[5] 沙門+(婆羅門)【宋】【元】【明】
    「沙門」,宋、元、明三本作「沙門婆羅門」。
    大正藏無「婆羅門」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 (可捨)+知【宋】【元】【明】
    「知」,宋、元、明三本作「可捨知」。
    大正藏無「可捨」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 〔持沙門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持沙門行」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持沙門行」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8] (沙門)+婆【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沙門婆」。
    大正藏無「沙門」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 (所作已辦)+更【宋】【元】【明】
    「更」,宋、元、明三本作「所作已辦更」。
    大正藏無「所作已辦」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 如真=如實【宋】【元】【明】【聖】
    「如真」,宋、元、明、聖四本作「如實」。
    「如實」,大正藏原為「如真」,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如實」。



====[註解]====

[一] 有見:認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變。例如認為有「真我」或「造物主」永恆不變的見解。又稱為「常見」。

[二] 無見:認為身心乃至世界斷滅不存在。例如認為「人死後塵歸塵、土歸土,一無所有」的見解。又稱為「斷滅見」、「斷見」。

[三] 終不從其法,如實而不知:到頭來還是沒辦法依著邪見契合真理而了知。

[四] 遊戲:比喻純熟自在。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二)@@[0577a29]@@=====

@[0577a29]@聞如是:

@[0577a29]@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77b0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見。云何為二見?所謂有見、[[無見]]-[]-。彼云何為有見?所謂[[欲有見]]-[一]-、[[色有見]]-[二]-、[[無色有見]]-[三]-。彼云何為欲有見?所謂五欲是也。云何為五欲?所謂眼見色,甚愛敬念,未曾捨離,世人宗奉。若耳聞聲,鼻嗅香,-[11]-口知味,身知細滑,意了諸法,是謂有見。彼云何-[12]-名為無見?所謂[[有常見]]-[四]-、[[無常見]]-[五]-、[[有斷滅見]]-[六]-、[[無斷滅見]]-[七]-、[[有邊見]]-[八]-、[[無邊見]]-[九]-、[[有身見]]-[十]-、[[無身見]]-[十一]-、[[有命見]]-[十二]-、[[無命見]]-[十三]-、[[異身見異命見]]-[十四]-,此[[六十二見]]-[十五]-,名曰無見,亦非真見,是謂-[13]-名為無見。是故,諸比丘!當捨此二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77b12]@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1] 口=舌【宋】*【元】*【明】*
    「口」,宋、元、明三本作「舌」。
    「舌」,大正藏原為「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舌」。


[12] 〔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3] 〔名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名為」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名為」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 無見:在本經特指虛妄的見解,也就是佛陀不加以討論或回答的十四個問題(十四無記)。??

[一] 欲有見:認為欲界常住不變。

[二] 色有見:認為色界常住不變。

[三] 無色有見:認為無色界常住不變。

[四] 有常見:認為宇宙的主體是永恆不變的。

[五] 無常見:認為宇宙的主體是無常的,會消失而一了百了。

[六] 有斷滅見:認為身心乃至世界斷滅不存在。

[七] 無斷滅見:認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變,不會消失。

[八] 有邊見:認為宇宙有邊界。

[九] 無邊見:認為宇宙沒有邊界。

[十] 有身見:認為有一個恆常存在的我。

[十一] 無身見:認為我斷滅不存在。

[十二] 有命見:認為生命 (靈魂) 恆常存在。

[十三] 無命見:認為生命 (靈魂) 斷滅不存在。

[十四] 異身見異命見:認為生命 (靈魂) 和身體相異,兩者可以分離。

[十五] 六十二見:佛陀時代外道對於宇宙和人生的六十二種錯誤的見解,包括常見論、半常半無常論、有邊無邊論、種種論、無因論、死後有想論、死後無想論、死後非想非非想論、斷滅論、現世涅槃論等。詳見《長阿含經》卷十四第21經梵動經。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經文簡略,分類乍看之下可能也較不合邏輯,可參考其它較完整的經文說明,例如《雜阿含經》卷七、《長阿含21經》等對外道六十二見的說明。

=====-[14]-(三)@@[0577b14]@@=====

@[0577b14]@聞如是:

@[0577b14]@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77b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施。云何為二?所謂[[法施]]-[一]-、-[15]-[[財施]]-[二]-。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過法施。是故,諸比丘!常當學法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77b18]@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4] ~A. II. 13. 1-2.
    ???


[15] 財+(物)【宋】【元】【明】
    「財」,宋、元、明三本作「財物」。
    大正藏無「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一] 法施:解說佛法,使聽聞者獲益。

[二] 財施:將財物施予他人。

[三] 

====[對應經典]====

  * {ref>A02.13.01}
  * {ref>Itv98}

====[讀經拾得]====

施施有兩種,法施和財施,其中又以法施為上。

=====-[16]-(四)@@[0577b20]@@=====

@[0577b20]@聞如是:

@[0577b20]@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77b2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業。云何為二業?有[[法業]]-[一]-、有[[財業]]-[二]-。業中之上者,不過法業。是故,諸比丘!當學法業,不學財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77b24]@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6] ~A. II. 13. 1-2.
    ???



====[註解]====

[一] 法業:從事於佛法的修證。

[二] 財業:從事於財富的追求。

[三] 

====[對應經典]====

  * {ref>A02.13.02}

====[讀經拾得]====

=====(五)@@[0577b26]@@=====

@[0577b26]@聞如是:

@[0577b26]@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77b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恩]]-[一]-。云何為二?所謂[[法恩]]-[二]-、[[財恩]]-[三]-。恩中之上者,-[17]-所謂不過法恩也。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法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77c01]@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7] 〔所謂〕-【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所謂」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一] 恩:恩惠;他人給我或我給他人的幫助。

[二] 法恩:解說佛法,使聽聞者獲益。

[三] 財恩:提供財物,幫助他人。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六)@@[0577c03]@@=====

@[0577c03]@聞如是:

@[0577c03]@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77c0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一]-。云何為二?於是,愚-[18]-者所不能辦者而辦之,[[垂辦之事]]-[二]-厭而捨之。是謂,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復次,比丘!智者有二相像貌。云何為二?於是,-<智者所不能辦事亦不成辦,[[垂辦之事亦不厭捨]]-[三]-。>-是故,諸比丘!愚者二相像貌當捨離之,當念修行智者二相樣貌-[19]-。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77c11]@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8]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9] 大正藏無「像貌」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一] 二相像貌:兩個容易辨識的特徵。

[二] 垂辦之事:將要完成的事。

[三] 垂辦之事亦不厭捨:將要完成的事也不會半途而廢。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可對照 麥克阿瑟祈禱文:智者分辨能做的、不能做的,再花心力在能做的上面。

=====(七)@@[0577c13]@@=====

@[0577c13]@聞如是:

@[0577c13]@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77c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云何為二法?一為智慧,二為滅盡。是謂,比丘!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77c17]@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說因為佛陀有智慧以及滅盡這兩個德性,所以應該禮佛。

對比《增壹阿含經》卷二〈廣演品 3〉第1經中念佛的功德當中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智慧、滅盡」相當於五分法身中的慧、解脫這兩項。本品收錄的都是「二法」,因此只舉例佛的功德當中的兩個也是合理的。

=====(八)@@[0577c19]@@=====

@[0577c19]@聞如是:

@[0577c19]@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77c2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亦禮[[如來神廟]]-[一]-。-[20]-云何二法?有力、有無畏。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及如來神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77c24]@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20] 云何+(為)【宋】【元】【明】
    「云何」,宋、元、明三本作「云何為」。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一] 如來神廟:紀念佛陀、供人敬仰佛陀的建築物,例如佛塔。「神廟」音譯為「支提」。

[二] 

[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九)@@[0577c26]@@=====

@[0577c26]@聞如是:

@[0577c26]@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77c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一]-。云何為二法?[[如來與世間人民無與等者]]-[二]-;如來有大慈大悲,[[矜]]-[三]-念十方。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78a03]@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註解]====

[一] 如來寺:佛教的寺院(當中有僧眾在修行)。

[二] 如來與世間人民無與等者:如來給與世間人民(的賢聖僧眾),是無與倫比的。也可能解為「如來興,世間人民無與等者」,指如來出世,世間人民沒有比得上如來的。

[三] 矜:憐憫。讀音同「今」。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一〇)@@[0578a04]@@=====

@[0578a04]@聞如是:

@[0578a04]@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78a0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二緣起於正見。云何為二?-[1]-受法教化,內思止觀。是謂,比丘!有此二因二緣起於正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78a08]@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見及二施  愚者有二相\\
 禮法如來廟  正見最在後\\

====[校勘]====

[1] 受法教化=受彼教誨【宋】【元】【明】,=受彼教化【聖】
    ????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中阿含經》卷五十八〈晡利多品 3〉第211經大拘絺羅經:「二因二緣而生正見。云何為二?一者從他聞,二者內自思惟」(CBETA, T01, no. 26, p. 791, a1-2)
  *《長阿含經》卷八第9經眾集經:「二因二緣生於正見:一者從他聞,二者正思惟。」(CBETA, T01, no. 1, p. 50, a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