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四======

-[3]-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一子品第九

=====導讀=====

=====(一)@@[0562a14]@@=====

@[0562a14]@聞如是:

@[0562a14]@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2a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母人,心懷[[篤信]]-[一]-,唯有一子,恒作是念:『云何當教授比-[4]-,使成為人?』」

@[0562a17]@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義。世尊是諸法之本,[[如來所陳,靡不承受]]-[二]-。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說此深法,聞已奉行。」

@[0562a2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0562a21]@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0562a22]@世尊告曰:「猶彼[[優婆斯]]心懷篤信,作是教訓:『汝今在家,當如[[質多]]-[三]-長者,亦如[[象童子]]-[四]-。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證弟子,所謂質多長者、象童子也。』若童子意欲剃除鬚髮-[5]-,著[[三法衣]]-[五]-,出家學道,當如[[舍利弗]]-[六]-、[[目犍連]]-[七]-比丘。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所謂舍利弗、目犍連比丘!好學正法,莫作邪業,興起非法;設汝生此染著之想,便當墜墮三惡趣中。善念專心,不得者得,不獲者獲,未得證者,今當受證。所以然者,諸比丘![[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八]-。是故,諸比丘!莫生染著之意,已生當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2b06]@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3]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4] 大正藏無「授彼」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 「鬚髮」,宋、元、明三本作「髮鬚」。

====[註解]====

[一] 篤信:堅定的信心。

[二] 如來所陳,靡不承受:如來所說的法,沒有不接受的。

[三] 質多:優婆塞名,佛陀稱讚他是在家弟子中「第一智慧」。又譯為「質多羅」。

[四] 象童子:優婆塞名,佛陀稱讚他是在家弟子中「恒坐禪思」第一。又譯為「呵侈阿羅婆」、「手長者」、「首長者」、「手阿羅婆長者子」、「曠野長者」。

[五] 三法衣:出家人的三種袈裟,包括安陀會(日常勞務或就寢時用;貼身的衣)、鬱多羅僧(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安陀會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缽或入聚落王宮,說法教化時用;外套)。

[六] 舍利弗:比丘名,以「智慧第一」聞名。又譯為「舍利子」,因為他的母親名叫「舍利」。

[七] 目犍連:比丘名,以「神通第一」聞名。又譯為「大目犍連」、「目揵連」、「大目揵連」。

[八] 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實在難以禁得起信徒的供養,(對於修為不夠的人,這些供養能造成障礙,)讓人無法成道。

====[對應經典]====

  * {ref>S17.23}

====[讀經拾得]====


====[進階辨正]====

[[什麼是「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

[[什麼是「三法衣」]]

[[研討:象童子]]

=====(二)@@[0562b08]@@=====

@[0562b08]@聞如是:

@[0562b08]@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2b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篤信優婆斯唯有一女,彼當云何教訓成就?」

@[0562b10]@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義。世尊是諸法之本,如來所陳,靡不承受。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說此深法,聞已奉行。」

@[0562b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0562b15]@諸比丘對曰:「如是。」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0562b16]@世尊告曰:「猶彼篤信優婆斯教訓女曰:『汝今在家者,當如[[拘讎多羅]]-[一]-優婆斯、[[難陀母]]-[二]-。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證弟子,所謂拘讎多羅優婆斯、難陀母是。』若女意欲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當如[[讖摩]]-[三]-比丘尼、[[優鉢花色]]-[四]-比丘尼。所以然者,此是其量,此是其限。所謂讖摩比丘尼、優鉢華色比丘尼!好學正法,莫作邪業,興起非法;設汝生此染著之想,便當墜墮三惡趣中。善念專心,不果者果,不獲者獲,未得證者,今當受證。所以然者,-[6]-諸比丘!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之趣。是故,諸比丘!莫生染著之想,已生當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2b29]@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6] 〔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一] 拘讎多羅:優婆夷名,佛陀稱讚她是在家女弟子中「智慧第一」。又譯為「久壽多羅」。

[二] 難陀母:優婆夷名,佛陀稱讚她是在家女弟子中「行守護業」(捨無量心)第一。又譯為「鬱多羅難陀母」。

[三] 讖摩:比丘尼名,佛陀稱讚她是比丘尼中「智慧聰明」第一。「讖」讀音同「趁」。又譯為「差摩」。

[四] 優鉢花色:比丘尼名,佛陀稱讚她是比丘尼中「神足第一,感致諸神」。又譯為「優鉢華色」、「蓮華色」。

====[對應經典]====

  * {ref>S17.24}

====[讀經拾得]====

本經和前一經中,佛陀以智慧、禪定第一的在家與出家弟子作為佛弟子們的榜樣。

其中「神通第一」的弟子也算「禪定第一」的弟子之一,因為神通是藉由定力而升起的。

有同學提問:「為什麼不是舉慈悲、智慧第一,而是舉禪定、智慧第一?」

因為「慈悲、智慧」是入世的說法,就究竟的出世法來看,則是強調「禪定、智慧」。「禪定」功夫好的,通常已破除了小我,自然入世時也慈悲喜捨,或是四無量心修得特別好。

=====(三)@@[0562c02]@@=====

@[0562c02]@聞如是:

@[0562c02]@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2c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見一法疾於心者,無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不同者-[7]-,以方便-[8]-法[[不可摸則]]-[二]-,心迴轉疾。是故,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觀察心意。是故,諸比丘!常當降伏心意,令趣善道,亦當作是學。」

@[0562c08]@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7] 宋、元、明三本無「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不同者」二十七字。

[8] 宋、元、明三本無「便」字。

====[註解]====

[一] 獼猴捨一取一:獼猴在樹叢中抓著樹枝漫遊,放掉一個枝條時,又會抓取另一個枝條。

[二] 不可摸則:不能複製。「摸」在此同「模」,式樣。「則」指準則。

[三] 

====[對應經典]====

  * 參考[[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二八九|《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89經]]。
  * 參考[[agama1:增壹阿含經一子品第九#四|《增壹阿含經》卷四〈一子品9〉第4經]]。
  * 參考{ref>S12.61}

====[讀經拾得]====

  *《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89經與本經呼應:「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CBETA, T02, no. 99, p. 81, c14-17)

《本事經》卷二〈一法品 1〉也有相關的經文及實修法:「我觀世間無別一法,速疾迴轉,猶如其心。所以者何?是心於境速疾迴轉,世出、世間無可為喻,汝等應取如是心相。善取相已,應善思惟;善思惟已,應善觀察;善觀察已,應善安住;善安住已,若不覺有內貪欲纏,汝等復應審諦觀察:我今為有內貪欲纏而不覺耶?我今為無內貪欲纏而不覺耶?」(CBETA, T17, no. 765, p. 672, c5-12)

  *佛陀表示沒有任何事物比心更迅速的了。

就像獼猴在樹叢中抓著樹枝漫遊,放掉一個枝條時,又會抓取另一個枝條。我們的心不斷執取、攀緣各種事物,迅速地從一個對象攀緣到另一個對象,無法保持專注、穩定,捉摸不定。因此,一般人無法敏銳地觀察到心的變化。

修行人要練習專注,讓心穩定地專注在目標上,以往善的方向發展。

=====(四)@@[0562c10]@@=====

@[0562c10]@聞如是:

@[0562c10]@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2c1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見一法疾於心者,無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念不同。是故,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觀察心意所由。是故,諸比丘!常當降伏心意,得趣善道。-[9]-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2c16]@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9] 是故=如是【宋】【元】【明】
    「是故」,宋、元、明三本作「如是」。
    「如是」,大正藏原為「是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是」。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二八九|《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89經]]。
  * [[agama1:增壹阿含經一子品第九#三|《增壹阿含經》卷四〈一子品9〉第3經]]。
  * {ref>S12.61}

====[讀經拾得]====

=====(五)@@[0562c18]@@=====

@[0562c18]@聞如是:

@[0562c18]@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2c1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念之起,當下輪迴}--<我恒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此人如屈伸臂頃墮-[10]-[[泥黎]]-[一]-中。所以然者,由惡心故,心之生病墜墮地獄。>-」

@[0562c22]@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猶如有一人,  心懷瞋恚想,\\
 今告諸比丘,  廣演其義趣。\\
 今正是其時,  設有命終-[11]-者,\\
 假令入地獄,  由心穢行故。\\

@[0562c27]@「是故,諸比丘!當降伏心,勿生穢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2c28]@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0] 泥黎=泥犂【宋】【元】【明】
    「泥黎」,宋、元、明三本作「泥犂」。
    「泥犂」,大正藏原為「泥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泥犂」。


[11] 者=時【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時」。
    「時」,大正藏原為「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時」。



====[註解]====

[一] 泥黎:地獄。

[二] 

[三]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043.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43經。]]
  * {ref>Itv20}

====[讀經拾得]====

=====(六)@@[0563a01]@@=====

@[0563a01]@聞如是:

@[0563a01]@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3a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恒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如屈伸臂頃而生天上。所以然者,由善心故;已生善心,便生天上。」

@[0563a04]@爾時,世尊便說偈-[1]-言:

「設復有一人,  而生善妙心,\\
 今告諸比丘,  廣演其義趣。\\
 今正是其時,  設有命終者,\\
 便得生天上,  由心善行故。\\

@[0563a10]@「是故,諸比丘!當發淨意,勿生穢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3a11]@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為「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044.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44經。]]
  * {ref>Itv21}

====[讀經拾得]====

本經及前一經所說,也可以解讀為日常生活中,一念之起,當下輪迴。《雜阿含經》卷十六[[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四三二|第432經]]也將輪迴五道比喻為五個輻條相連的車輪,強調輪迴如同輪子的快速旋轉般。

這些經文可以說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在《阿含經》中的出處。

=====(七)@@[0563a13]@@=====

@[0563a13]@聞如是:

@[0563a13]@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3a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一]-,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男子見-[2]-女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二]-,動歷[[劫]]數。」

@[0563a19]@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梵音柔軟聲,  如來說難見;\\
 或復有時見,  繫念在目前]]-[三]-。\\
 亦莫與女人,  往來與言語;\\
 [[恒羅伺捕人]]-[四]-,  不得至[[無為]]-[五]-。\\

@[0563a24]@「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3a25]@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2] 女+(人)【宋】*【元】*【明】*
    「女」,宋、元、明三本作「女人」。
    大正藏無「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一] 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沒有見到其他的事物更勝妙而能夠眩惑世人的。

[二] 五道: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因為「六道」中阿修羅道散布於其餘道中,因此經中有時說「六道」、有時說「五道」。

[三] 梵音柔軟聲,如來說難見;或復有時見,繫念在目前:具有美妙柔軟聲音的人,平常不易見到,若有時見到了,會讓人時常回想起來,歷歷在目。

[四] 恒羅伺捕人:總是像有張羅網般,伺機補捉人。

[五] 無為:無造作的;不是由因緣而生的(因此也不會隨因緣而滅),在這裡指涅槃。「為」是「造作」的意思。

[六] 當除諸色,莫起想著:色境進入感官中,經過意根的作用,賦予其意義,而浮現出心中的影像,應當如實地觀察,破除對於色境的貪愛染著。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001.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1~5經。]]

====[讀經拾得]====

=====(八)@@[0563a27]@@=====

@[0563a27]@聞如是:

@[0563a27]@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3a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3]-不生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女見男子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

@[0563b04]@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若生顛倒想,  興念恩愛心,\\
 -[4]-除念意染著,  便無此諸穢。\\

@[0563b08]@「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3b09]@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3] 不生=不至【宋】【元】【明】
    「不生」,宋、元、明三本作「不至」。
    「不至」,大正藏原為「不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至」。


[4] 除念=念除【宋】【元】【明】
    「除念」,宋、元、明三本作「念除」。
    「念除」,大正藏原為「除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念除」。



====[註解]====

[一] 當除諸色,莫起想著:色境進入感官中,經過意根的作用,會浮現出心中的影像,自行賦予其意義,應當如實地觀察,破除對於色境的貪愛染著。

[二] 

[三]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006.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6~10經。]]

====[讀經拾得]====

=====[導讀:五蓋]=====

五蓋是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

  -貪欲蓋:感官慾望。
  -瞋恚蓋:生氣。
  -睡眠蓋:昏沉和嗜睡。
  -掉悔蓋(調戲蓋):心浮動靜不下來。「掉」又譯為「掉舉」,心浮動不安;「悔」即「追悔」,於所作的事心懷憂惱。
  -疑蓋:疑惑。

五蓋會阻礙入定。覺察五蓋生滅的因緣,進而去除造成五蓋的原因、避免五蓋生起,而調伏五蓋,是修行的一個重要環節。

=====(九)@@[0563b11]@@=====

@[0563b11]@聞如是:

@[0563b11]@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3b1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一]-,無欲想便起欲想;已起欲想便增益。無瞋恚想便起瞋恚;已起瞋恚便增多。無睡眠想便起睡眠;已起睡眠便增多。無[[調戲]]-[二]-想便起調戲;已起調戲便增多。無疑想便起疑想;已起疑想便增多。亦當[[觀惡露不淨]]-[三]-想。設作亂想,無欲想便有欲想;已有欲想便增多。瞋恚、睡眠,本無疑想便起疑想;-[5]-疑想已起便增多。是故,諸比丘!莫作亂想,常當專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3b21]@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5] 疑想已起=已起疑想【宋】【元】【明】
    「疑想已起」,宋、元、明三本作「已起疑想」。
    「已起疑想」,大正藏原為「疑想已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起疑想」。



====[註解]====

[一] 不見一法:此指沒有其他的事物像亂想 (不如實觀、不保持正念) 一般。

[二] 調戲:即「掉舉」,心浮動不安。

[三] 觀惡露不淨:即「不淨觀」,以心念專注觀察身體各組成成分的不淨,可以對治貪欲。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011.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11~15經。]]

====[讀經拾得]====

沒有其他的事物像亂想 (不如實觀、不保持正念) 一般,會導致五蓋 (貪、瞋、睡眠、掉舉、疑,五種對於禪定的障礙) 的增長。

=====(一〇)@@[0563b23]@@=====

@[0563b23]@聞如是:

@[0563b23]@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3b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法中,[[不見一法]]-[一]-,未有欲想便不生欲想;已生欲想便能滅之。未生瞋恚想便不生,已生瞋恚想便能滅之。未生睡眠想便不生;已生睡眠想便能滅之。未生調戲想便不生;已生調戲想便能滅之。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滅之。亦當觀惡露不淨,已觀惡露不淨,未生欲想便不生;已生便能滅之。未生瞋恚便不生;已生瞋恚便能滅之。乃至疑,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滅之。是故,諸比丘!常當專意觀不淨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3c06]@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斯及二心  一墮一生天\\
 男女-[6]-想受樂  二欲想在後\\

====[校勘]====

[6] 想受=相愛【元】【明】
    「想受」,元、明二本作「相愛」。
    「相愛」,大正藏原為「想受」,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相愛」。





====[註解]====

[一] 不見一法:此指沒有其他的事物像專意 (如實觀、保持正念) 一般。

[二] 

[三]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016.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16~20經。]]

====[讀經拾得]====

沒有其他的事物像專意 (如實觀、保持正念) 一般,能夠滅除五蓋 (貪、瞋、睡眠、掉舉、疑,五種對於禪定的障礙)。

====[進階辨正]====

[[什麼是「不見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