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料及考古發現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chungyan.bbs@bbs.cis.nctu.edu.tw (平行線), 信區: history
標 題: 三國史料及考古發現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Sat Jul 5 12:52:19 1997)
轉信站: Lion!ccnews.nsysu!suncc.ccu!news.nctu!news.cis.nctu!cis_nctu
來 源: ccsun7
三國史料最重要的來源當然是"三國志",還有"後漢書"及"晉書".
三國志的作者是西晉的陳壽,陳壽是蜀國光祿大夫譙周的弟子,他著蜀書,並整理韋昭的
吳書及王沈的魏書,形成魏蜀吳三書,到了北宋才合稱三國志.
王沈的魏書成於司馬昭當政之時,王沈就是那個背叛曹髦跑去和司馬昭告密的侍中.
陳壽死後130年,南朝宋的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引用大量陳壽忽略或避諱不用的史料
有魚篆(西晉)的魏略
習鑿齒(東晉)的漢晉春秋(以蜀漢為正統)
傅玄(西晉)的傅子
郭頒的世語,司馬彪的序傳,九州春秋,吳人之曹瞞傳,加上獻帝春秋,漢魏春秋,
魏氏春秋,英雄記,江表傳....等使三國史料更加完備,裴松之引用的史料
很多都失傳了.
在裴松之作三國志的同時,另一位史學家范瞱完成了後漢書,其中和三國志重疊的部份
多和陳壽本文和裴松之注相似.
關於司馬家族及西晉開國功臣傳不見於三國志,直到唐朝官修的晉書才幫他們作傳
,李世民還親自為司馬懿及司馬炎寫評論.
以上史料都是記傳體,是24史中的正史,到北宋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用上述史料為主要依據
將事情先後用年份加以排列,使越讀起來更為方便.
近代寫白話三國歷史我認為較好的有成都市博物館館長章映閣,他寫的曹操傳,諸葛亮傳
孫權傳都以正史為依據,並詳注出處,文筆也不錯,還有柏楊翻譯的資治通鑑,雖有些錯誤,
但還算不錯.還有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方北辰的劉備新傳,曹丕傳,司馬懿傳,孫權傳,呂
布傳等,都忠於史實,非常不錯.
除此之外就是新的考古發現了,概述如下:
(1) 古城:
1. 鄴城:位於今河南省臨漳與安南縣交界,1960年代發現了金鳳台及銅雀台二
夯土台基,1983年又詳細作了鑽探。
2. 洛陽:1963年發現城門10座及魏宮庭遺址。
3. 武昌:位於今湖北省鄂州市,1978年發現城南還有一段60米城牆尚存,在城
內古井發現刻有「黃武元年」(222)銘文的銅罐。
(2) 墓葬
迄今發現三國爵位最高的墓葬是1984年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南郊的東吳大將朱然
墓,內有大量漆器,磁器,銅器錢幣,尤其是漆器,畫像精美,人物生動,顯示
三國繪畫技術之發展。
(3) 文物
如1964年在四川成都市附近出土刻有銘文「景耀四年」(261)「十石機」的連弩
證明了史書上諸葛亮發明十矢連弩。
1996年湖南省長沙市五一廣場旁之走馬樓22號井,有十萬件以上的簡牘,竹簡,
木簡出土,上計載卷書,司法文書,人名簿冊,名刺,帳簿等,其中更有吳大帝嘉禾元
年之六年232-238之記年事本,專家指出,其簡牘數量大於以往出土簡牘數之總合
,其對於填補吳國史料不足大有助益。
[參考文獻]
1. 晉書陳壽傳
2. 宋書裴松之傳,上三國志注表
3.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4. 三國志及裴注
5. 張大可,三國時期的考古發現及文物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
6. 《考古學報》《江漢考古》,中國社會科學院
--
黯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箏鳴 眼前飛揚著一幕幕 鮮活的面容
淹沒了黃塵古道 遠去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 您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 勝衰豈無憑 擔當身前事 何計身後評
聚散皆是緣 離合總關情 一夜風雲散 淹沒了時空
長江有意化作淚 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逞縱橫
--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