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與歷史文化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Eater.bbs@twserv.csie.nctu.edu.tw (長鋏歸來乎), 信區: history
標  題: [轉貼] 隱士與歷史文化
發信站: 台灣文化資訊站 (Thu Jun  4 18:02:04 1998)
轉信站: Lion!ccnews.nsysu!news.civil.ncku!news.csie.nctu!twserv.csie.nctu!TWser


     【 本篇文章原是由 窮學生%孔孟之鄉. 於 act 板所發表 】

發信人: 窮學生%孔孟之鄉.中國@b2h.csie.nctu.edu.tw, 信區: act
標  題: 隱士與歷史文化
發信站: [posted via] Leibniz-Rechenzentrum, Mue (Thu Jun  4 23:28:16 1998)
轉信站: twserv.csie.nctu!news.csie.nctu!mirrorpost
Origin: gatesrv.rz.unibw-muenchen.de

隱士與歷史文化

﹒南懷瑾﹒

    有人說中國過去的隱士,就是西方文化中自由主義者“不同意”的主張,他不
反對,反正個人超然獨立,這是民主政治的自由精神。這個比方表面上看起來很對
,實際上還是不大對,因為中國一般的知識分子中,走隱士路線的人并不是不關心
國家天下大事,而是非常關心,也許可以說關心得太過了,往往把自己站開了,而
站開了并不是不管。印度的思想,絕對出家了,去修道了,就一切事物不管﹔中國
的隱士并不是這種思想。我們研究中國的隱士,每一個對于現實的政治社會,都有
絕對的關系,不過所采取的方法,始終是從旁幫助人,自己卻不想站到中間去,或
者幫助他的朋友,幫助他的學生,幫助別人成功,自己始終不站出來。在中國過去
每一個開創的時代中,看到很多這樣的人。

    最有名的  如明朝朱元璋開國的時候,能夠把元朝打垮,當然中間是靠几
個道
家思想的隱士人物出力,正面站了出來的是劉伯溫,背后不站出來,故意裝瘋賣傻
。瘋瘋癲癲的人有好几個,如裝瘋的周顛,另一個是鐵冠道人,這是著名的。這些
人朱元璋都為他們寫過傳記。正史不載,因為正史是儒家的人編的,他們覺得這些
人太神奇了,這些資料都不寫在正史中。尤其是周顛這個人更怪,既不是和尚,又
不是道士,一個人瘋來瘋去的,與朱元璋的交情也非常好,每逢朱元璋有問題解決
不了的時候,他突然出現了,告訴解決的辦法。有一次朱元璋測驗他,周顛自己說
不會死,朱元璋把他用蒸籠去蒸烤,結果蒸了半天,打開一看,他等于現在洗一個
土耳其浴,洗得一身好舒服。從此朱元璋告訴部下,不可對周顛怠慢,這是一個奇
人。像這一類的人,也屬于有名的隱士思想一流的人物。

    中國過去有道之士,可以不出來干涉現實的事,但他非常熱心,希望國家太平
,希望老百姓過得好,寧可輔助一個人到太平的時代,而自己不出來做官﹔等到天
下太平了,成功了,他的影子也找不到了,他什么都不要。在中國古代歷史中,這
一類的人是非常多的。當然正面歷史不容易看到,從反面的歷史上,可以看到很多
,几乎每個朝代,都有這些人。就拿王陽明來講,他所碰到的于普通人的生活及觀
念不同的異人也很多。

    隱士思想,明知道時代不能挽救的時候,他們站開了,擔并不是消極的逃避,
等于是保留了文化的精神,培養后一代,等待下一代。最有名的,如唐代的王通,
我曾經提到過很多次,他的學生在他死后私縊他為“文中子”。在隋煬帝的時候,
他本來有志于天下,自己想出來干,但與隋煬帝談過話,到處看過以后,知道不行
,回去講學,培養年輕一代。所以到了唐太宗開國的時候,如李靖、房玄齡、魏征
這一批唐代的開國元勛、文臣武將,几乎都是他的學生,所以開創唐代的文化思想
,文中子是最有功勞的。可是我們讀唐代的歷史,還沒有他的傳記,所以后人還是
懷疑文中子的事跡是不是真的,否則為什么沒有他的傳記?最后經考証,原來文中
子的兒子,得罪了唐太宗的舅子,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人也很好,不過在學朮
思想上意見不同,所以后來修唐史的時候,就沒有把文中子的思想擺進去。因此文
中子死后,他的縊號,還是朝中這班大臣。也就是他的學生私下給他的。歷史上有
名的“自比尼山”故事,就是說不僅他的弟子,連他自己也比為當代的孔子。而實
際上以功業來說,也許他比孔子還要幸運,因為孔子培養了三千弟子,結果沒有看
到一個人在功業上的成就,而文中子在几十年培養了后一代的年輕人,開創了唐代
的國運與文化。

    像這一類,也屬于隱士之流的思想,明知道時代不可以挽回了,不勉強去做,
不作儒家思想的“中流砥柱”--人應該有中流砥柱的氣概,但能不能把水流挽回
呢?這是不可能的,只可以自己流傳忠臣之名而已,對時代社會則無法真正有所貢
獻。道家說要“因應順勢”,這類人的做法,就形成了后世的隱士。


               原載『華夏文摘』 第296 期





********“窮學生”********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君子安貧﹔回也不改其樂”
…不與虎謀皮,懶對驢彈琴…
**************************

--
  長鋏歸來乎  食無魚
  長鋏歸來乎  出無車
  長鋏歸來乎  無以為家
  嗚呼!   誰人客我?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