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書籍介紹 |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Vanessa.bbs@bbs.cis.nctu.edu.tw (西風), 信區: education
標 題: 教育研究書籍介紹《轉載自 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Wed May 14 11:37:58 1997)
教育研究書籍介紹
楊洲松
一、書名:各國實習教師制度比較
作者:楊深坑、歐用生、王秋絨、湯維玲
出版地:台北:師大書苑
出版時間:一九九四年
內容大要:
在整個師資培育的過程中,「實習教師制度」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藉
由「實習教師制度」,初任教師得以將其在校所學之教育理論投注於實際現實
之教育情境,藉以融合理論與實際,琢磨其圓融之教育智慧。因而世界各主要
先進國家對於銜接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實習教師制度均相當重視。
我國不久前通過「師資培育法」,根據本法規定,各大學均可開設教育學
程,培育師資。但也規定,在修完教育學分後,必須實習一年合格後,方可成
為正式教師。惟一年的「實習教師制度」,尚未有明確辦法。值此修法之際,
參酌各國師資實習教師制度,審慎評估規劃適合我國國情之實習教師制度實屬
必要。
本書的目的即嘗試分析西方主要先進國家的師資培育制度,而採用比較教
育的方法探同辨異,為我國實習教師制度規劃籃圖。
全書可區分成三部份,共十章。首先就各國實習教師制度改革背後深植之
社會文化背景進行分析探討,強調連結教育理論與實踐功能之實習制度乃是文
化意識的反映,是構成文化政治的主要環節。
其次從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別論述了我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與
日本等國家的實習教師制度,闡釋各國實習教師制度的特點及其所遭遇到的問
題。
最後再根據比較教育的觀點,考量我國實際社會文化狀況,提出適合我國
國情之實習教師制度的規劃方向,並爰提建議以供決策參考。
本書由於並不僅止於浮面的制度分析,而能從制度背後的文化意識層面出
發,尋繹一套適合於國情風俗的制度,故其所提制度之藍圖與建議甚能兼顧理
論與實際的層面,而具可行性。
二、書 名:行政學的範圍與方法
作 者:吳瓊恩
出版地:臺北:五南
出版時間:一九九二年
內容大要:
長久以來,我國行政學的理論發展,由於受實證主義典範與處於邊陲文化
的影響,研究缺乏宏觀面的透視與本土的關懷。因而一直未能發展出屬於自己
的行政學理論,僅停留於介紹或移植其他國家的行政學理論。
本書即從宏觀面的文化比較,指出當前行政學理論的發展,應注意新物理
學的世界觀,並相通於我國傳統儒、釋、道的思想或世界觀;並從行政學發展
的歷程,各種理論建構或研究途徑的意義及限制,詳加介紹,論其優劣並從社
會科學的三大典範:實證主義、釋義學與批判理論出發,闡釋在這三大典範影
響下之行政學的發展與特色,而嘗試為二十一世紀的行政學理論尋繹一條可行
之道,建立本土中國化的行政學。
全書共分五篇十六章,第一篇:行政學理論建構與方法論的基礎。概述行
政學的過去發展與未來可能遭遇到的問題,而從典範的變遷趨勢了解行政學方
法論的基礎。
第二篇則論述受到實證典範影響之行政學研究的意義及其限制,並提出行
政學之理性模式的特徵與其批判。
第三篇討論釋義典範下的行政學研究。釋義典範著重於行動主體間的互動
與表徵的解釋,強調行動的意義,因而可據之重新建構具主體能動性的行政學
行動理論。
第四篇則探討行政學研究在受到批判理論的影響後,所展現出來的新風貌
。首先探討批判理論大師Habermas的溝通理論;其次探討批判理論對行政研究
的啟示;再次,就公共行政的非均衡理論與批判理論的觀點加以配合比較;最
後介紹並詳析行動科學的特徵及意義。
第五篇總結上述各篇章的重點,期望為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行政學規範其範
圍、內涵與方向,並嘗試建立由典範共識與理論建構相互交織而成的「本土中
國化行政學」。
總之,從未來的文化學術發展看來,行政學理論不能再執迷於美國式的霸
權文化,而應將一切理論建構放置在本國文化的意義脈絡中來理解,方能尋得
一本土化的行政學理論。
目前,我國有關教育行政的研究,深受實証主義行政學的影響,亦偏重於
實証資料的取得與分析,故常被批評為表面現象式的研究,不足以確實反映教
育情境的複雜與多樣性,尤其忽略了教育活動是主體間互動影響的反省。近年
來,教育研究開始關切主體性反省對教育的影響,俗民誌的研究案例屢見不鮮
,但多是屬於實際教學情境的探究;教育行政的研究中這股研究思潮似仍方興
未艾,本書或許可以給教育行政研究者開拓一個新視野與新領域。
三、書 名: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
作 者:羊憶蓉
出版地:臺北:桂冠
出版時間:一九九四年
內容大要:
教育與國家間的關係,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舉凡經濟與教育、人才
培育與教育、國民素質與教育、甚至政治意識形態與教育等,都是學術論爭的
中心所在。許多學者均意圖從觀察經濟、政治與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找出教
育因素在其中所發揮的功能與所起的作用。
本書討論的正是教育領域內的臺灣經驗,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家機制如何制
定教育政策與分配教育資源,並分析過去四十年來教科書內容對社會變遷的反
映。
全書共分四部份十一章:第一部份--教育與發展的基本討論,概述作者撰
寫本書的動機、目的與基本概念的來龍去脈,並討論教育與國家發展間的互動
關係,而提出「教育是否有助於國家發展?」的問題。內容有:為什麼要談「
教育與發展」(第一章)、教育與經濟發展(第二章)、教育與政治發展(第
三章)、以教育作為發展策略(第四章)。
第二部份論述教育資源的分配與使用,試圖從教育資源的分配使用中,找
出決定臺灣教育結構的基本概念,主題有:「國家與社會」理論下的議題(第
五章)、教育人權(第六章)、非正式教育(第七章)。
第三部份則是臺灣教育經驗的縱切檢驗,藉由分析:臺灣四十年來的課程
標準(第八章)、教科書的演變(第九章),發掘出教科書中的價值變遷和政
治及社會背景的關係(第十章)。
第四部份為結論,一方面簡短介紹自八十年代後期以來臺灣政治環境巨變
下的教育改革,一方面藉此整理綜合呈現出本書一貫討論的教育與政經社會發
展的互動關係。
--
在教育中,
我們需要的是遼闊的視野與樂觀的展望,
不僅要察覺生命的美與奧妙,
更要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特性!!
--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