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憫苦難𨧨宗教繪畫淺論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Roxanne.bbs@fhl.EE.NCTU.edu.tw (緊張大師), 信區: art
標  題: 䏟悲憫苦難𨧨宗教繪畫淺論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Fri Dec  5 13:02:19 1997)
轉信站: niabbs!news.nia!news!news.nctu!alab03.ee.nctu!fhlbbs
Origin: fhl.ee.nctu.edu.tw

    在一次讀書會中看了一些宗教繪畫,覺得很值得分享,就寫在下面:


    十幾世紀有許多宗教畫,主題圍繞著耶穌的一生,包括他出生.扛十字架.受難.

從十字架上被卸下一直到他復活升天等等.

    由於時代的不同,這些畫的主題或有一樣,畫風卻迥然有異.早期畫家尚未能

捕捉住遠近有別的空間感,因此所呈現出來的畫,人物等看起來就像是在一個二元

空間裡,沒什麼立體感,非常呆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這種情形開始有了轉變.人物

的表情變得活潑,且肢體看上去十分圓潤,畫中人物呼之欲出.之後的洛可可時期,

特色則是背景金碧輝煌,人物(聖母)的衣帶輕盈.而高更的"綠色基督"."黃色基督"

又是另一種類型,在他的畫中人物模樣並不寫實,整幅畫帶有強烈異國風情,強烈的

色調展現出野獸派的風格.有兩幅二十世紀的畫更是令我們印象深刻:一幅是超寫實

大師達利的作品,另一幅則是被戲稱為"靈異照片"的修士默想圖.

    有時畫家為了趨炎附勢,甚至將當時的王公貴族納入畫中,並將畫處理的十分華麗,

與其場景原應有的氣氛十分不搭調.此外,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強調唯美,圖中亞當夏娃

被逐出伊甸園時,並無難過至極的表情,與早期的同一幅畫形成有趣的對比.


    畫家透過其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神性與人性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在不同時代可以看到

畫家對於同一主題的詮釋方法都不同,有的傾向於表現聖子的神性,有的則突顯出人性.

大致可以文藝復興時期為界限,之前所看到的不管是聖母抱聖子畫像或耶穌受難圖,人物

表情都是矜持的:即使馬利亞已知她兒子未來的命運,她的臉部表情也只有一抹淡淡的.

似有還無的哀傷;在十架旁邊,異於常情地,她也並未呼天搶地.而耶穌在十字架上,縱然

在那一剎那間被神離棄了,縱然身擔全人類的罪惡,必須以肉身來受十架之苦,在他的臉上

也找不到驚惶.懼怕.憤怒神色,充份展現出他神聖(divine)的一面.

    在一些畫中,特別是從十四.五世紀開始,完全神聖的宗教畫漸漸夾入了"人性".以

"最後的晚餐"為例,從資料中可看到好幾個畫家以此為題,其中有一幅人物表情生動豐富,

且據說光從其手指姿態便可判斷每一個門徒的名字;另一幅作者則以特殊的構圖方式,

在畫中桌子為一斜線而非一條橫線,藉此將我們和畫的距離拿走了,給人的感覺就不是

我們在觀賞這幅畫,而像是我們就能走入畫中,和畫融在一起.畫的下方有些器皿只畫了

一半,更加強了這種感覺;還有一幅則像是活的.圖中描繪的是耶穌說"今晚你們當中有人

要出賣我了"後,門徒們大為驚訝,或坐或立,面面相覷.凡此種種,在在都讓我們看到.感受

到人性.還有兩幅以彼得不認主為景的圖,一個是彼得三次不認主之後,耶穌轉過頭來看他;

另一幅是彼得孤立在一角,與眾人隔離出來,此刻的他,想必多少能體會耶穌在十架上被棄

的感覺吧?


--

    信仰就只是做禮拜、聚會嗎﹖那可不!
    畫家、導演、哲學家、寫文章的人..又是怎樣由信仰的角度來看人生呢?
    ※ 歡迎參觀  鉕 心靈小憩http://life.fhl.net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