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二 ∼ 陰相應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July@Lion (心逝),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陰相應
發信站: 獅子吼站 (Wed Mar 19 00:47:18 1997)
轉信站: Lion
《雜阿含經》二 ∼ 陰相應
釋果光 3/11/1997
一、 佛法是在解決個人的問題
1.佛法vs.世間法
學佛的重點,與世法不同,一般世間法是先認為世界上有問題,而想
要去解決問題;佛法則是要回頭找尋問題的中心在那兒,不是先承認問題
的存在,才去找方法,問題本身,才是最大的問題。世法常是製造一個新
的問題,來解決前一個問題,將問題愈扯愈大,甚至無法解決。
2.佛法的根本
佛法則是找尋問題的根本在那兒,以「陰相應」來看,問題的重點在
我們個人身上。世界上有什麼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個人有問
題。所以,佛法的重點是在解決我們個人生命的問題、身心的問題。
二、 「陰相應」的定義
1. 「陰」或「蘊」(Skandha)(167):
a﹒覆蓋:眾生本來有智慧、慈悲、福德,因道理不清楚,把自己的
光明智慧掩蓋住了。
b﹒聚集:問題、煩惱如樹發展,依一主幹而愈往上越茂盛。自我就
是以個人為根本,而長出許多附帶的問題,如滾雪球,愈
滾愈大。煩惱不解決就會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蘊有五
種:色、受、想、行、識。
2. 「相應」:與佛法相應,希望經過對五蘊清礎的認識之後,能夠相應
於佛法。在認知上能相應於佛法,在行為上便也能慢慢的
調整,而相應於佛法,這種調整的過程,就是修行。
三、五陰(Skandha):色、受、想、行、識
身(肉體):色;
心(精神):受、想、行、識
1. 色(rupa-skandha)(158):存在、存有。
並不是指男女色、顏色,而是所有存在的世界均稱之為色。包括自
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聲
、香、味、處的五境。這是構成自我觀念的物質要素,也就是自我存在
主觀的身體及客觀的環境。
根所對境:由六根所感受到的世界,稱為色,包括外色、內色;有
表色、無表色。
2. 受(vedana-skandha):苦、樂、憂、喜、捨。
感官即身體的五官,對應境界,就會產生覺受,即六根觸覺六塵而
起覺受。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則無受的作用。色透過受
而與人產生關係,有知覺之意,印象之意。受可分為五種:苦、樂、憂
、喜、捨。由知覺而轉為情緒,捨沒有情緒的成份。
3. 想(sanjna-skandha):
外境通過感官,印入心中,對印象去思考、分別,包括記憶、思考
、分析、判斷。
4. 行(samskara-skandha):
想過之後,會對對象做個的決定,即要對對象所要採取的行動,迎
、拒或取、捨。
5. 識(vijnana-skandha):
受、想、行是了別,識為了別的作用,有統一與綜合之性質。
※ 五蘊的作用:
「受」是感覺的意思,「想」是做一個判斷,「行」是反應,指如何
處理事情,「識」是聚集業力,且接受果報。
三、不相應(苦)的經文:不與實理相應,不正思惟、不如實知。
1. 味色:(20)
2. 隨使使:(21)
3. 增數:(22)
4. 非汝所應之法:(23)
5. 亦非餘人所應:(24)
6. 結所繫法:(25)
7. 染:(26)
8. 動搖:(27)
四、 解脫之道
對五蘊要能夠放下,就是要進一步,觀察五蘊的實相。觀察的原則,
就是從苦、空、無常、非我、非我所,這幾個大原則來下手。
1. 正觀(2)
觀五蘊的本質:無常 → 苦 → 空 → 無我 ─ 正見、正思惟。
五蘊的存在是因緣所生的,因無常,緣也無常,是因緣所生的當然也
是無常。
a﹒無常:五蘊是在變化的
b﹒苦:苦苦、壞苦、行苦
c﹒空:一切事相均存在,均在變化,並沒有個不變的主體。
d﹒非我:並不是指沒有這個我,而是沒有不變的我。
•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48)
• 五蘊是因緣的變化,有因有緣故有,因緣變化故無。
• 瞭解五蘊的真實狀況,稱之為相應,進而看破五蘊實相、放下五蘊。
2. 厭離(道):不管它!隨他去!不壓妄念、妄想。
瞭解五蘊為無常、苦、空、無我,而對五蘊產生厭離。所謂厭離,是
厭離我們的身心,是厭離身心的執著與煩惱。
3. 斷盡(滅):滅苦。
厭者不樂,不樂則得解脫。
參考資料
1. 《雜阿含經會編》上,印順導師著,正聞出版社
2. 《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雜阿含經》,佛光出版社
3.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著,法鼓文化出版,p.57∼59; p.128∼134
4. 《佛法概論》,印順導師著,正聞出版社,p.57∼60
--
莫測高深而陌生......
Ξ Origin: 獅子吼站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