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習不執著?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作者: egofree (樂在解縛)
標題: Re: 學佛是不是在實現自我?
時間: 2002年12月 2日 16:33:22 星期一

※ 引述《Tyler (泰勒德頓)》之銘言:
> > 面對這樣的「我」,不是去設定幾個入世的目標,完成「自我」的追求就可以
解決
> > 「我」的煩惱。只有認清「我」的事實,設法以「客觀」的態度來面對外境,
不生
> > 相應之心,把自己完全「架空」,讓煩惱沒有附著的對象(有這種心境,煩惱那
就不
> > 叫煩惱囉!),果真如此,才有把沈重的束縛放下來的一天!
> > 那一天就是「自我」的終點。煩惱生命之流的結束。
>     在修行上所做的一切努力,似乎就在於將散亂、馳於外境的直觀調個方向、
轉向內觀
> ,照見「其實自我根本不曾真正存在」的事實,消除了「自我的確真實存在」的
錯覺,才
> 能真正達到無我。

您的見解十分透澈,可喜!可賀!可敬!

以下引用佛使比丘的文章,期共勉之。

如何修習不執著?

文/佛使比丘

如果有外國人問起:「如何才能修習佛教的精髓──不執著?」我們可以再度引用
佛陀的話,不必以自己的觀點回答。佛陀曾簡潔又完整地解釋如何修習:眼睛看到
可見的對象時,只是看;耳朵聽到聲音時,只是聽;鼻子聞到氣味時,只是聞;舌
頭嚐到味道時,只是嚐;身體有所接觸時,只是觸;當心中生起念頭,例如某些不
好的想法時,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為不曾聽過的人再說一遍: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聞只是聞,嚐只是嚐,觸只是
觸,起念只是覺察,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導我們:如果這樣修習,
「自我」就不會存在,當「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這句話需要解釋:當所看的對象和眼睛接觸時,只要認清對象,知道
應該如何去處理就好了,千萬別讓喜歡和討厭的念頭趁虛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歡的
念頭,就會想擁有它;如果生起討厭的念頭,就會厭棄它。如此一來,我們自己就
成為那「喜歡的人」和「討厭的人」,這就是所謂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
走向痛苦和錯誤。

所以當看到某個東西時,保持了了分明,別讓內心的煩惱迫使你去執著,培養足夠
的智慧以了知什麼動作是正確、適當的,如果沒有必要做任何動作,就別理會看到
的東西。如果想從看到的東西獲得某種成就,就得完全應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
不讓「自我」產生,使用這種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而且心中沒有苦惱。 

這是一個最好又簡潔的修行原則: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嚐只是嚐,嗅只是嗅,觸
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讓一切只停留在這個層次,當下就能產生智慧,可以正確
又恰當地處理一切,不會產生愛、恨的「自我」。如果隨著喜歡或討厭的欲望去
做,「自我」就會生起,讓心不能自主,也就無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為某比
丘所作的開示。 

接下來,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討論最易證果的修行方法時,沒有提及戒、
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實際上,這些都是輔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
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終究都是為了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而修習看
只是看、聽只是聽等等,就足以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當接觸任何外境
時,都不會產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轉。 

行善和布施是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為了調御「自我」,修慧則為破除
「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談,而只討論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
聽、鼻子要聞……等等,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圓滿了,這正是修習
佛法的核心。

如果有外國人問你如何修行,就這樣回答他。


--
世界上無處不有「苦」,然而苦多半出於對自我的執著,
對無常缺乏體解,對苦的原因一無所知…

世間充滿苦難,人生也不盡完美,
但徵結的所在乃:人性之不完美。
是故佛陀教我們要「自淨其意」就是這個道理。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From: !211.21.32.69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