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般若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為音譯,義譯為「慧」。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人名)Prajñā,又曰般賴若。三藏法師名。譯曰智慧。見宋高僧傳二。

又(術語)Prajñā,又作班若、波若、若、般羅若、剌若、羅枳孃、般賴若、波賴若、賢禳、波羅孃。譯曰慧、智慧、明。智度論四十三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同八十四曰:「般若名慧,波羅蜜,名到彼岸。」大乘義章十二曰:「言般若者,此方名慧,於法觀達,故稱為慧。」往生論註下曰:「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法華義疏四曰:「無境不照,名為波若。」慧琳音義十二曰:「般羅若,正云羅枳孃,唐云慧或云智慧。」慧苑音義上曰:「般若,此云慧也。西域慧有二名:一名般若。二名末底。智唯一名,謂之諾般,即是第十智度名也。」瑜伽倫記九曰:「梵云般若,此名為慧,當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為智,當知第十度。」楞嚴經四曰:「剌若。」慧琳音義四十七曰:「羅賢禳,唐言智慧。」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在因名那羅若此云慧果名薩伐若云一切慧若云南智也


[翻梵語]

論曰慧也亦曰智慧


[阿含辭典(莊春江)]

paññā的音譯,義譯為「慧」。


[佛光大辭典]

梵語 prajñā。(一)又作波若、般羅若、鉢剌若。意譯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習八正道、諸波羅蜜等,而顯現之真實智慧。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菩薩為達彼岸,必修六種行,亦即修六波羅蜜。其中之般若波羅蜜(智慧波羅蜜),即稱為「諸佛之母」,成為其他五波羅蜜之根據,而居於最重要之地位。

以種類而言,般若有二種、三種、五種之別,二種般若有如下之三者;(一)共般若與不共般若。共般若,即為聲聞、緣覺、菩薩共通而說之般若;不共般若,則僅為菩薩所說之般若。(二)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觀照一切對境之真實絕對者;此雖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稱般若;觀照般若,即能觀照一切法真實絕對實相之智慧。(三)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世間般若,即世俗的、相對的般若;出世間般若,即超世俗的、絕對的般若。又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則稱三般若。方便般若係以推理判斷,了解諸法差別之相對智;文字般若係包含實相、觀照般若之般若諸經典。又實相、觀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慧之對象的一切客觀諸法)、眷屬般若(隨伴般若以助六波羅蜜之諸種修行),則稱五種般若。〔大品般若經卷一序品、大寶積經卷五十三、解脫道論卷九分別慧品、粱譯攝大乘論卷中、大智度論卷四十三、卷七十二〕

(二)(734~?)唐代譯經僧。又稱般剌若。北印度迦畢試國(罽賓)人,姓喬答摩。七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二十三歲至中印度那爛陀寺,依智護、進友、智友等三大論師研習唯識、瑜伽、中邊、金剛經、五明等。後乘船遍遊南海諸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達廣州,旋入長安。貞元四年(788)譯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十卷,翌年又譯出該經中之真言、印契、法門等。六年七月,奉敕出使迦濕彌羅國。未久,受賜「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其後又譯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四十華嚴、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等。示寂於洛陽,遺骸葬龍門西岡,年壽不詳。〔宋高僧傳卷二、卷三、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七〕 p430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般若(梵Prajñā)

唐代譯經三藏。又稱般剌若。意譯智慧。姓喬答摩,北印度迦畢試國人。七歲出家,投大德調伏軍之門,誦四阿含及阿毗達磨。十四歲隨師入迦濕彌羅,誦習研究有部律、《俱舍》及《婆沙》,前後達七年。二十歲受具足戒。二十三歲至中印度那爛陀寺,從智護、進友、智友三大論師,學《唯識》、《瑜伽》、《中邊》諸論。後遊雙林八塔,往來瞻禮十八年;尋至南天竺烏荼王寺,師事法稱學瑜伽教,並登灌頂壇諮受五部真言。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廣州,翌年至長安。貞元二年(786),與大秦寺波斯僧景淨譯成胡本《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七卷,然師不諳胡語、不解唐言,景淨亦不通梵文、釋教,因此新出經典未得流行之允許。後受命與利言等九人,於西明寺重譯該經。四年六月創經題,十一月將一部十卷繕寫奉進。五年二月譯《大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六年七月帝賜「般若三藏」名及紫袈裟,時年五十七。後又依沙門智柔之請譯《般若心經》一卷,但未及參詳即奉敕出使迦濕彌羅國。八年四月返抵長安。十年巡禮五台山。十二年六月奉命於崇福寺宣譯《華嚴經》(早先由烏荼國進貢者)。十四年二月完成,得四十卷,即所謂《四十華嚴經》。另譯有《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後寂於洛陽,遺骸葬於龍門西岡,年壽不詳。

〔參考資料〕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卷上、卷下;《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七;《宋高僧傳》卷二;《佛祖統紀》卷四十一;《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後記。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華譯為智慧,即通達真理的無上妙慧。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ㄅㄛ ㄖㄜˇ
能證悟空理的智慧。梵語praj??的音譯。《大智度論.卷一八》:「答曰:『摩訶,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動極神源,有般若之絕境乎?」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