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經名)十卷,晉竺法護譯。佛自舌根放光照三千世界,光中生蓮華,華上諸佛出現,稱讚此般若,故云光讚般若。大般若經第二會之別譯也。


[佛光大辭典]

凡十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光讚摩訶般若經、光讚經、光讚般若經。相對於小品般若經之初譯本道行般若經,本經乃大品般若經之初譯本。收於大正藏第八冊。本經相當於梵本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玄奘譯大般若經)第二會八十五品中之最初二十七品。亦相當於無叉羅所譯之放光般若經二十卷九十品中之最初三十品,及鳩摩羅什所譯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九十品中之最初二十九品。

本經之梵本,於西晉太康七年(286)由于闐沙門祇多羅持來,而於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譯出。本經共分二十七品,始自光讚品,終於雨法寶品。

關於本經之經名,乃佛自舌根放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光中生出蓮華,蓮華上復出現諸佛,稱揚讚歎此般若,故稱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大品經遊意(吉藏)、出三藏記集卷二、卷七、開元釋教錄卷二、卷十一、大唐內典錄卷二〕 p2185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光讚經

(經名)光讚般若波羅蜜經之略稱。


光讚般若

(經名)光讚般若波羅蜜經之略稱。


放光般若波羅蜜多經

(經名)二十卷,無羅叉譯。與大般若第二分同本,常加啼法上之二品與羅什譯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竺法護譯之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同本。放光之義,光讚經之下釋之。


[佛光大辭典]
大品般若經

梵名 Pañcavijśati-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四十卷),九十品。又稱二萬五千頌般若。乃鳩摩羅什於後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所譯。又作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經、新大品經、大品經。收於大正藏第八冊。係大乘佛教初期說般若空觀之經典。據龍樹之大智度論載,本經前六十六品為般若道,後二十四品為方便道。據吉藏之大品經義略序載,全書九十品中,前六品係佛對舍利弗等上根之人所說,第七品至四十四品為佛命須菩提對中根之人所說,第四十五品至九十品為佛對下根之諸天、人所說。本經之同本異譯有如下三種:(一)光讚般若波羅蜜經,西晉竺法護譯,凡十卷,二十七品。(二)放光般若波羅蜜經,西晉無羅叉譯,凡二十卷(或三十卷),九十品。(三)大般若經第二會,唐代玄奘譯,凡七十八卷,八十五品。此外亦有藏譯本(共分七十六品)。至於梵本(共分八品)則由杜持(N. Dutt)出版(1934年),惟非全本。本經之注釋書極多,較重要者有龍樹之大智度論一百卷、嘉祥大師吉藏之大品經義疏十卷與大品經遊意一卷、真諦之大品般若經玄文四卷。〔出三藏記集卷二、歷代三寶紀卷八、開元釋教錄卷四、佛教聖典概說〕 p803


光讚般若經→

請參閱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光讚經→

請參閱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光讚摩訶般若經→

請參閱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西晉佛教

指自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到愍帝建興四年(316)建都在洛陽,共五十一年間的佛教。在這個時期,著名的佛教學者竺法護、安法欽、彊梁婁至等人分別在敦煌、洛陽、天水、長安、嵩山、陳留、淮陽、相州、廣州等地,或翻譯經典,或弘傳教義,或從事其他佛教活動,因此佛教比起前代來有了相當的發展。

西晉佛教的活動,主要還是譯經。這一期間從事譯經的國內外沙門及優婆塞共十二人。其中最突出的是竺法護。他本來是月支人,世代住在敦煌郡(今甘肅省敦煌縣)。此外,在洛陽有安法欽、法立、法炬,陳留(今河南省陳留縣)有無羅叉(一作無叉羅)、竺叔蘭,廣州有彊梁婁至,關中(今陜西省地方)有帛遠、聶承遠、聶道真、支法度、若羅嚴。他們所譯出的經、律和集傳等共二七五部,加上新舊各種失譯人的經典五十八部,合計三三三部。

竺法護早年跟隨他的師父竺高座到過西域,獲得《賢劫》、《大哀》、《法華》、《普曜》等經的梵本共一六五部。泰始二年(266)他從敦煌到長安,後到洛陽,又到江左,沿路帶著經典傳譯,未嘗暫停。他的譯業最盛時期是從武帝太康到惠帝元康二十年間(280~299),所譯出的大小三藏經典共一五四部(此據《出三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教錄》作一七五部)。現存《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十卷、《正法華經》十卷、《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普曜經》八卷等八十六部。

經常襄助法護翻譯的,有優婆塞聶承遠、聶道真父子,他們都長於梵學。承遠明練有才,對於法護譯經文句多所參正,並擔任筆受。他後來在惠帝時(290~306)自譯《超日明三昧經》二卷和《越難經》一卷二部(現存)。其中《超日明經》,即刪訂法護先譯而成。道真從太康初到永嘉末(280~312),諮承法護筆受;法護圓寂後,自譯《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經》一卷(現存)等二十餘部。法護的弟子,還有竺法乘、竺法行、竺法存。法護於太康五年(284)譯出《修行道地經》七卷(現存)等,法乘也曾參加筆受。

與法護同時的,有法炬、法立兩人,在惠、懷二帝時合譯出《樓炭經》六卷、《法句譬喻經》四卷和《佛說諸德福田經》一卷(均現存)。

在法護譯出《光讚經》後六年,即元康元年(291),又有無羅叉和竺叔蘭在陳留倉水南寺譯出《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現存)。它的原本是朱士行在于闐寫得,而由其弟子弗如檀(法饒)等送回漢地的。沙門無羅叉,于闐人,稽古多學。竺叔蘭本天竺人,生在河南,善梵晉語。他們譯出的《放光般若》是《大品般若》的第二譯,後來太安二年(303)沙門竺法寂(此據《放光經記》)和竺叔蘭為之考校書寫成為定本。叔蘭後在洛陽自譯《異毗摩羅詰經》三卷、《首楞嚴經》二卷二部,其書都佚。

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時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後來在隴西(今甘肅省地方)譯有《菩薩逝經》一卷、《菩薩修行經》一卷、《佛般泥洹經》二卷、《大愛道般泥洹經》一卷、《賢者五福德經》一卷等十六部(上述五部現存)。

此外,有彊梁婁至,西域人,於武帝太康二年(281)在廣州譯《十二游經》一卷一部。又安法欽,安息人,於同年迄惠帝光熙元年(281~306)在洛陽譯《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四卷、《阿育王傳》七卷等五部。沙門支法度,在惠帝永寧元年(301),譯出《逝童子經》一卷、《善生子經》一卷等四部(上述二部現存)。又有外國沙門若羅嚴,譯出《時非時經》一部(現存)。

對西晉一代主要的譯人、譯籍,後世已有所品評。如道安在〈合放光光讚略解序〉中(載《出三藏記集》卷七)評竺法護的《光讚》譯本︰「言准天竺,事不加飾,悉則悉矣,而辭質勝文也。」這是說《光讚》純用直譯,文辭粗糙。評無羅叉、竺叔蘭的《放光》譯本︰「言少事約,刪削復重,事事顯炳,然易觀也,而從約必有所遺。」在〈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序〉中(同上卷八)評無羅叉說︰「斵鑿之巧者也,巧則巧矣,懼竅成而混沌終矣。」這是說《放光》兼用節譯和意譯,刪削過甚,意義必定有所遺漏。僧肇在〈維摩經序〉中(同上)評竺叔蘭所譯《異毗摩羅詰經》︰「理滯於文,常懼玄宗墮於譯人。」總之,西晉一代的佛典翻譯,還沒有成熟,所以後世研誦者不多。

西晉的佛教義學,繼承後漢、三國,以方等、般若為正宗,這在當時幾位著名譯人的譯籍裏可以看得出來。如竺法護,雖然譯出許多重要典籍,但他的中心思想仍是繼承支讖、支謙傳弘方等、般若之學的。他的譯出《光讚》,和支讖譯出《道行》、支謙譯出《明度》,是一脈相承的。他還譯出以般若性空為基礎的《賢劫》八卷、《大哀》八卷、《密迹》七卷、《持心》四卷、《海龍王》四卷、《等集眾德三昧》三卷、《大善權》二卷等方等經典,並且曾經抽譯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總之,他的譯業,主要是在於弘揚般若性空的典籍的。

同時無羅叉、竺叔蘭繼承朱士行的遺志,他們譯出的《放光》,即盛行於當時。淮陽支孝龍,常鑽研《小品》以為心要。他獲得叔蘭剛譯出的《放光》,閱讀旬餘,便從事敷講。後來河內帛法祚(帛法祖之弟)作了一部《放光》的註解,其書不傳。衛士度略出《道行》,也在此時。另外《首楞嚴》在西晉有竺法護、竺叔蘭兩種譯本,帛法祖還作了一部註解。由這些,可見當時義學沙門是如何重視方等、般若的了。

由於佛教在西晉漸次流行,對道教的傳播也有所影響,因而在道教徒中有《老子化胡經》之作。晉惠帝時,道士祭酒王浮平日和帛法祖爭論佛道二教的短長,王浮乃撰此經以揚道抑佛。「老子化胡」之說,從東漢以來已開始了。如《後漢書》〈襄楷傳〉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又《魏略》〈西戎傳〉說︰「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別號合有二十九。」王浮的《化胡經》,或即集前人的傳說而作的。

至於當時朝野對佛教的信仰,已經相當普遍。相傳西晉時代東西兩京(洛陽、長安)的寺院一共有一八0所,僧尼三千七百餘人(法琳《辯正論》卷三)。這雖然是後世的記錄,未必即為信史,然而竺法護時代已有「寺廟圖像崇於京邑」之說(《出三藏記集》卷十三)。而見於現存記載中的,西晉時洛陽有白馬寺、東牛寺、菩薩寺、石塔寺、愍懷太子浮圖、滿水寺、槃鵄山寺、大巿寺、宮城西法始立寺、竹林寺等十餘所。

其次,當時譯出的經典,除了抄寫傳播而外,還流行一種「細字經」和「供養經」等,足見當時對佛教信仰的廣泛。如永嘉中,有不詳氏族的安慧則,工正書,於洛陽大巿寺,在黃縑上用細字書寫《大品般若經》一部,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識,一共寫了十幾本,即其一例。另外,西晉時代抄寫的「供養經」,有些還流傳到現在,如敦煌出土惠帝永熙二年(291)所書寫的《寶梁經》上卷,土峪溝出土元康六年(296)所書寫的《諸佛要集經》等都是。(黃懺華)

〔參考資料〕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任繼愈編《中國佛教史》(一);鎌田茂雄《中國佛教史》(一);E.Zürcher《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般若經

闡說般若波羅蜜之理論與實踐之經典總稱。最早成立的般若經典,是大約成立於西元前一世紀左右的《八千頌般若》(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其後漸次成立各種般若經。易言之,現存的各種般若經,是由此《八千頌般若》增廣或縮減而成。此般若經典之集大成即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現存的梵本般若經典,有《十萬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八千頌般若》,以及漢譯《金剛般若經》、《理趣經》、《般若心經》的原本。此中《二萬五千頌般若》相當於鳩摩羅什譯的《大品般若經》;《八千頌般若》相當於鳩摩羅什所譯的《小品般若經》。

般若經的根本思想,是在闡說一切存在皆空不可得,並強調救濟眾生的利他精神。此空與慈悲的思想,是般若經思想的二大支柱。其後的大乘佛教思想,即由此而發展。又,根據近代學者的研究,般若經乃出自說出世部所傳的佛傳文學《大事》(Mahāvastu)。其形成地點是南印度。

般若經的註釋書,在印度、西藏以據傳是彌勒所著的《現觀莊嚴論》最受重視。中國、日本則以龍樹所著《大智度論》百卷最為流行。

◎附一︰漢譯各本般若經譯時、譯者一覽


┌─────────────────┬─────────┬───────┐
│經 名│譯 時│譯 者│
├─────────────────┼─────────┼───────┤
│(一)小品般若 │ │ │
│(1)道行經  │漢靈帝熹平年間 │竺佛朔 │
│(2)般若道行品經 │漢靈帝光和年間 │支婁迦讖 │
│(3)大明度無極經 │吳.黃武年間 │支謙 │
│(4)吳品經 │吳.太元年間 │康僧會 │
│(5)小品經 │晉武帝太始年間 │竺法護 │
│(6)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略出)│晉惠帝 │衛士度 │
│(7)大智度經 │東晉 │祇多蜜 │
│(8)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 │苻秦.建元年間 │曇摩蜱共竺念佛│
│(9)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弘始年間 │鳩摩羅什   │
│(10)大明度經 │北涼 │道龔 │
│(11)大般若經第四會 │唐.顯慶至龍朔年間│玄奘 │
│(12)佛母出生三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宋太宗 │施護 │
├─────────────────┼─────────┼───────┤
│(二)大品般若 │ │ │
│(1)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西晉.太康年間 │法護 │
│(2)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西晉.元康年間 │無羅叉 │
│(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弘始年間 │鳩摩羅什 │
│(4)大般若經第二會 │唐.顯慶至龍朔年間│玄奘 │
├─────────────────┼─────────┼───────┤
│(三)仁王般若 │ │ │
│(1)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 │鳩摩羅什 │
│(2)有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 │唐.永泰年間 │不空 │
├─────────────────┼─────────┼───────┤
│(四)金剛般若 │ │ │
│(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弘始年間 │鳩摩羅什 │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北魏.永平年間 │菩提留支 │
│(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陳.天嘉年間 │真諦 │
│(4)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大業年間 │遠磨笈多 │
│(5)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貞觀年間 │玄奘 │
│(6)大般若經第九會 │唐.龍朔年間 │玄奘 │
│(7)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長安年間 │義淨 │
├─────────────────┼─────────┼───────┤
│(五)般若心經 │ │ │
│(1)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弘始年間 │鳩摩羅什 │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貞觀年間 │玄奘 │
│(3)般若波羅蜜多那經 │唐.長壽年間 │菩提留支 │
│(4)摩訶般若隨心經 │唐中宗 │實叉難陀 │
│(5)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開元年間 │法月 │
│(6)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貞元年間 │般若共利言等 │
│(7)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大中年間 │智慧輪 │
│(8)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宋 │施護 │
│(9)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 │民國 │貢噶 │
├─────────────────┼─────────┼───────┤
│(六)濡首般若 │ │ │
│(1)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宋 │翔公 │
│ (決了諸法如幻化三昧) │ │ │
│(2)大般若經第八會 │唐.龍朔年間 │玄奘 │
├─────────────────┼─────────┼───────┤
│(七)文殊般若 │         │  │
│(1)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梁.天監年間 │曼陀羅仙 │
│(2)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梁.天監至普通年間│僧伽婆羅 │
│(3)大般若經第七會 │唐.龍朔年間 │玄奘 │
├─────────────────┼─────────┼───────┤
│(八)勝天王般若 │ │ │
│(1)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陳.天嘉年間 │月婆首那 │
│(2)大般若經第六會 │唐.龍朔年間 │玄奘 │
├─────────────────┼─────────┼───────┤
│(九)大般若        │ │ │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顯慶至龍朔年間│玄奘 │
├─────────────────┼─────────┼───────┤
│(十)理趣般若 │ │ │
│(1)大般若經第十會第五百七十八般│唐.龍朔年間 │玄奘 │
│ 若理趣分 │ │ │
│(2)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長壽年間 │菩提流志 │
│(3)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唐.開元年間 │金剛智 │
│(4)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地耶經般│唐.開元至大曆年間│不空 │
│ 若波羅蜜多理趣品 │ │ │
│(5)遍照般若波羅蜜 │宋 │施護 │
└─────────────────┴─────────┴───────┘


◎附二︰溫特尼茲(M. Winternitz)《印度文獻史》〈佛教文獻〉第七章(依觀摘譯)

在大乘經典之中,最早期且最受尊敬,而且從宗教史觀點衡量,也最為重要的是稱為《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aramita,意為智慧的完成)的大乘經典。經典中所敘述的是有關菩薩六波羅蜜,尤其是「智慧」的最高完成。這種智慧是基於空(śūnyata)的知識而成立的。所謂的「空」,是指一切現象沒有實體性,也就是一切法或思惟的對象,只是條件性的或相關性的存在而已。

認為《般若經》是最初期的大乘經典,有其事實根據。第一,比起其他大乘經典,般若經典較明顯具有巴利經典所採取的對話方式。這種方式通常被用來證明該經係成立於較早期的。第二,經中的佛陀──被稱作世尊(Bha-gavān)──通常都是與祂的弟子之一(最常見的是須菩提)對論佛法。而在其他大乘經典中,與佛對話的,通常是菩薩。早在西元179年時,《般若經》已被迻譯為中文。《般若經》是在南方作成,其後才擴及於東方與北方。

根據尼泊爾所傳,最早的大乘般若經典有十二萬五千頌,其後漸次縮減為十萬頌、二萬五千頌、一萬頌、八千頌。但是,其他的傳承則謂先有八千頌般若,其後才逐漸增廣。此二說中,以後者為正確。在印度尚有諸多般若經典留存,而其偈頌的數量遠較中國或西藏的般若經為多。玄奘所譯《大般若經》,含有十二種類的般若經典。其中,最長的十萬頌,最短為一五0頌。在漢文三藏中,般若經典群佔最大的部門。在西藏《甘珠爾》中,則由二十一帙的般若經群組成般若(śer-phyin)部。這些經典包括了頌數最多的十萬頌、二萬五千頌、一萬八千頌、一萬頌、八千頌、八百頌、五百頌《般若經》與(三百頌)《金剛般若經》(Vajracchedikā)以及少數字、極少數字的《般若經》(Alpakṣarā,Svalpākṣarā Pra-jñāpāramitā),甚至有所謂《聖一切如來母一字般若經》(Bhagavati Prajñāpāramitā)。也就是智慧的完成,集中於一個「阿」字。至於在梵本中,則有《十萬頌》(Śata-sāhasrikā)、《二萬五千頌》(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八千頌》(Aṣṭasāhasrikā)、《二千五百頌》(Sārdhadvisāhasrikā)、《七百頌》(Saptaśatikā)、《能斷金剛般若經》(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以及被當作護咒(dhāraṇi)的《小字般若經》(Alpākṣarā Prajñāqāramitā)、《般若心經》(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

這些經典中,《八千頌般若經》確實是最為初期的。一方面以它為基本而增廣為龐大的經典,另一方面則濃縮其內容而成為極短的經典。

《八千頌般若經》係由三十二章所組成,其中含有佛與佛弟子須菩提、舍利弗、滿慈子以及帝釋天的對話,有時候,也會有某位菩薩加入。本經由類似序的詩句拉開序幕。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多(即智慧的完成)被人格化,並且被給予如次的讚美︰「此崇高之生產者,一切英雄所愛之母,其心堅注於最高目標。」「猶如一切有情和藹親切之老祖母。」在第一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猶如希臘詭辯家(sophisticate)的對話︰

爾時,承佛神力,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佛作是言︰須菩提!汝為諸菩薩摩訶薩宣示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如何成辦般若波羅蜜多﹖世尊!所言菩薩,菩薩者何等法義﹖世尊!我不見有法名為菩薩,亦不見有法可名般若波羅蜜多。以是義故。世尊!我不見、不識、不知菩薩及菩薩法,我亦復不見、不識、不知般若波羅蜜多,我當為何等菩薩教何等般若波羅蜜多﹖世尊!若菩薩聞是說,受是教義、教誡,思考力不沈、不溶、不耗、不弱,心不恐、不怖、不怯、不懈怠,是即名為教菩薩般若波羅蜜多,是即了知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依所說而行,其教義、教誡因而成立者,是名教菩薩般若波羅蜜。復次,世尊!行般若波羅蜜多,成就般若波羅蜜多,心念作是住者,應如是學。亦即如是學時,菩薩不執著是菩薩心。何以故﹖是心非心,心性淨故。」

爾時,長老舍利弗白須菩提言︰「須菩提長老!有彼心非心否﹖」對此,長老須菩提如是白長老舍利弗言︰「長老舍利弗!非心心性若有若無為可得否﹖」

舍利弗言︰「長老須菩提!否也。」

須菩提言︰「長老舍利弗!若心非心於有於無不可得者,汝今何故作如是言;有心非心也。」

對此,舍利弗又問須菩提言︰「長老須菩提!何名非心性。」

須菩提言︰「長老舍利弗!一切無所壞,遠離諸分別,是為非心性。」

其次,在同一章中,又有如次的對話︰

世尊言︰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應度無數有情令至涅槃,無數有情因我而證入涅槃。然而既無入涅槃者,亦無使入涅槃者。雖度如是諸多有情,令至涅槃,而無有眾生滅度者,亦無依菩薩而證入究竟涅槃之任一有情。何以故﹖須菩提!基於幻之本性而思,諸法相爾。須菩提!譬如幻師或彼弟子於四衢道以其幻法出多人聚,出已即隱。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此中是諸幻人有所被殺害、消滅否﹖」

在第二章中,須菩提語諸神言︰
「諸天子眾!一切眾生皆悉如幻。諸天子眾!一切有情皆悉如夢。不!幻與有情無二無別。夢與有情無二無別。以如是故。諸天子眾!彼一切法亦如幻夢,預流果如幻如夢。(中略)完全證得正覺者亦如幻如夢。復次,彼之本性亦如幻如夢。(中略)諸天子眾!我作是說︰涅槃如幻如夢,何況其餘。」

爾時諸天子眾言︰「長老須菩提!汝言涅槃亦復如幻如夢耶﹖」

須菩提長老言︰「如是。諸天子眾!若復有法過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如夢。何以故﹖諸天子眾!幻與涅槃無二無別。夢與涅槃無二無別。」

全經皆採取這樣的對話方式。一再強調一切現象是空,佛陀、菩薩、般若波羅蜜等等皆不具有實體。然而,經中同時也一再稱美菩薩的理想。例如,世尊嘗有如次的敘述︰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欲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平等對待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生起同一之心。以公平心對待其他有情。以愛心、慈悲心、離高慢心對待眾人。以無惱亂心、不害心待之。須住於離毀害他人之心。對一切有情作母想。對一切有情作父想、子想、女想。須菩提!職是之故,菩薩摩訶薩欲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親近一切有情。彼應以一切有情之保護者而自居,作一切自我訓練。不畏懼一切邪惡之迫害,施行布施,守護道義,於忍能受,精進無懈,專念禪定,依智獲利。順逆觀想緣起,以教他人,人前稱揚,令彼等愛樂之。」

當讀到眾多與認識論以及形而上空理有關的冗長論議時,我們經常會產生疑問︰這一切一切究竟與宗教有何等關係﹖但是,如同前引那種有關菩薩行的章句,又讓我們確定本書的確是宗教典籍。它的宗教性格在不少的章節中被一再強調。在那些章節中,一再強調由於聽聞、理解、讀誦、書寫而獲致大功德,並且重複地讚歎對《般若經》作研究與讀誦的行為。

由於認為讀誦、書寫這些聖典可獲致大功德,因而一再的重複其經文,以及以近乎幻想的手法描繪佛陀說法的情景,於是出現了頌數較《八千頌般若》為多的龐大經典,也就不足為奇了。

《八千頌般若》是佛在王舍城靈鷲山中為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眾所說的,而《十萬頌般若經》則由擴大描述靈鷲山法會情景拉開其序幕︰
「世尊結跏趺坐,直身繫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從三昧而起,以清明意識深加作意,以佛眼觀視佛國土。爾時世尊舉身毛孔皆放光明。此光明遍照一切世界。若有眾生見此者,必成視力銳利者。悉皆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熙怡微笑,從其舌根放無量千萬億光。是一一光化成千葉金色寶華,其色光鮮,呈黃金色,其香味甘美怡人,其葉纖細柔軟猶如迦隣陀衣。是諸花上皆有化佛教說六波羅蜜。眾生聞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來入師子遊戲三昧。爾時,地獄、畜生,及一切惡形者,從此捨命。人天界一切眾生,憶念其前生,親近世尊,歸命世尊。爾時,無數國土中,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狂者得正。」

有關這些的描述,並不是短短的幾句話,而是無限的,一再的詳述。在巴利經典所看到的再三重複的特質,在篇幅更長的《般若經》中更被強調。換句話說,僅僅依靠記憶而能產生《十萬頌般若》這樣的鉅著,是由於相同的文章與表現手法一再重複的緣故。例如在序說中,佛全身放出光明,其光輝遍照全世界,又其足指、兩踝、兩𨄔……等身體各部分皆放出光明,又說無限光明遍照東方世界、西方世界……等等。對世界的所有方位,是以相同的措詞,不厭其煩的複述。同樣的,該經的撰作者不願意使用一個「一切」的詞彙而囊括所有事物。因此「一切」被極為詳密的敷衍。一再重複其文句,最後所有的事物皆被羅列出來。我們可以瞭解人們對於世界是不實在的,萬物是空、空虛、任何東西皆不能以語言表現,以及對一切的疑問,其可能的回答只是「不然」等等,抱持一些意見,但是,很難想像竟然有以數千頁的篇幅而否定一切事物的著作存在。但是,在《般若經》中,這種不可能卻成為事實。所以如此冗長的唯一理由,是比丘們承認書寫、讀誦這些聖典將擁有宗教性的功德。《十萬頌般若經》中的教理與僅有數頁篇幅的《金剛般若經》完全相同。《金剛般若經》的內容遠較這些經典簡潔扼要。在《金剛般若經》中矛盾的情形與《八千頌般若經》以及更長篇幅的《般若經》一樣。在《金剛經》中我們看到如次的敘述︰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否﹖」須菩提答言︰「世尊!如來無所說。」世尊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有相當多的人認為這樣的敘述毫無意義,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它深具意義(佛教徒除外),事實上,它們既不屬前者,也不是後者。它們只是一些經常被取入哲學史中的見解,也就是透過龍樹而識別高妙的勝義與低劣的世俗真理時,我們才能理解的一些見解。

大乘佛教中的幾位大哲學者,如龍樹、世親、無著等人,都曾經為《般若經》撰作龐大的註釋。而這些著作僅留存在中國的三藏以及西藏的《丹珠爾》中。雖是如此,我們很難認為這些經典所以受重視,是由於它們所提出的,對形而上學的教理所作的評價及瞭解。使這些經典成為神聖的原因,在於人們想要理解這些經典中所說的那些難以測知的教理。人們總是崇拜那不可知的。

◎附三︰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三章第二節(摘錄)

在大乘興起中,般若法門得到最大的發展,如般若部教典的不斷傳出,現存的「上品般若」有十萬偈,可以看出般若法門流行的普遍。《般若經》重於菩薩行,以般若攝導六度萬行,趣入一切智(sarvajña)地,特別是空義的闡揚。「空」,本於《阿含經》的無我我所空,是各部派所同說的。「原始般若」部分,並沒有說到空,只說離、無所有、無生、無所得等。「下品」──《小品般若》才說「一切法空」;「須菩提為隨佛生,有所說法,皆為空故。」所說「一切法空」,還是總說而不是別名。「中品」──《大品般若》,取「阿含」及部派所說,依大乘義而為種種空的類集。如「中品」「前分」說七種空;「後分」說十四空;「中品」集成時,更總集為十六空,又進而說十八空,如《大般若經》的「第三分」與「第二分」。「上品」──《大般若經》「初分」,更增說為二十空。由於《般若經》的成立種種空,又在經中處處廣說,於是《般若經》義,傾向於空的闡揚,也影響了其餘的大乘經,似乎「空」是《般若經》的心要了。其實,《般若經》所說的空(性),是深奧處,與無生、真如、法界、涅槃等同一內容。所以稱之為空,固然是修行重在離妄執,脫落名相的體悟,也是形容聖者心境的了無住著,無所罣礙。「佛法」的空,是這樣而受到修行者的重視;在大乘《般若經》中,大大應用而發揚起來。《般若經》說空,著重於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種種空的所以是空,是「本性爾故」,所以可說「本性空」是一切空的通義。(勝義)自性是真如、法界等異名,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十說(大正8‧292b)︰「云何名無為諸法相﹖若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垢無淨、無增無減諸法自性。云何名諸法自性﹖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是名無為諸法相。」

自性空,不是說自性是無的,而是說勝義自性(即「諸法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自性是超越的,不落名相的無為(涅槃)。但在經中,也有說世俗自性是虛妄無實──空的,說無自性(niḥsvabhāva)故空。在大乘論義中,無自性空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以《般若經》來說,空,決不是重在無自性的。《般若》等大乘經,是以真如、法界等為準量的。菩薩的空相應行,是自利利他的,體悟無生而進成佛道的大方便。

〔參考資料〕 歐陽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菩薩思想的研究》(《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6});《般若思想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5});副島正光《般若經典の基礎的研究》;椎尾辨匡《佛教經典概說》;三枝充悳(等)《大乘佛典入門》;梶山雄一《般若經》;梶山雄一(等)《般若思想》(《講座‧大乘佛教》{2})。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