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辭典

蘊義

瑜伽五十三卷十六頁云:復次蘊義云何?為顯何義,建立諸蘊?謂所有色,若去來今,乃至遠近。如色,乃至識、亦爾。如是總略攝一切蘊。積聚義、是蘊義。又由諸蘊、唯有種種名性諸行;當知為顯無我性故;建立諸蘊。

二解 瑜伽五十七卷二十六頁云:復次具足攝持一切行義,具足攝持一切行義,是故名蘊。又有別義。常能增長諸業煩惱,常能增長諸業煩惱,是故名蘊。又有別義。常有所為及速滅壞,常有所為及速滅壞,是故名蘊。

三解 顯揚五卷五頁云:義者:謂聚積義、是蘊義。此聚積義、有四種。如成善巧品當說。

四解 辯中邊論中卷七頁云:且初蘊義、云何應知?頌曰:非一、及總略、分別義、名蘊。論曰:應知蘊義、略有三種。一、非一義。如契經言:諸所有色等、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二、總略義。如契經言:如是一切、略為一聚。三、分段義。如契經言:說名色蘊等、各別安立色等、相故。由斯聚義,蘊義得成。又見世間聚義名蘊。

五解 雜集論二卷十六頁云:問:蘊義云何?答: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彼一切、略說一色蘊。積聚義故,如財貨蘊。如是乃至識蘊。當知依止十一種愛所依處故;於色等法,建立過去等差別。十一種愛者:謂顧戀愛、希望愛、執著愛、內我愛、境界愛、欲愛、定愛、惡行苦愛、妙行樂愛、遠愛、近愛。由如是愛所緣境故;如其次第,立過去等種種差別。又有差別。謂已生未生差別故;能取所取差別故;外門內門差別故;染不染差別故;近遠差別故;如其所應,於色等諸法,建立過去等差別。已生者:謂過去、現在。未生者:謂未來。外門者:謂不定地。內門者:謂諸定地。餘句易了,不復分別。又苦相廣大,故名為蘊。如大材蘊。依止色等,發起生等廣大苦故。如經言:如是純大眾苦蘊集。又荷雜染擔,故名為蘊。如肩荷擔。荷雜染擔者:謂煩惱等諸雜染法,依色等故。譬如世間、身之一分、能荷於擔。即此一分、名肩名蘊。色等亦爾。能荷雜染擔故,名之為蘊。

六解 五蘊論七頁云:問:以何義故,說名為蘊?答:以積聚義說名為蘊。謂世相續品類趣處差別色等總略攝故。

七解 廣五蘊論十五頁云:問:蘊為何義?答:積聚是蘊義。謂世間、相續、品類、趣、處差別色等、總略攝故。如世尊說:比丘!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如是總攝為一色蘊。

八解 俱舍論一卷十四頁云:論曰:諸有為法、和合聚義、是蘊義。如契經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由此聚義,蘊義得成。於此經中、無常已滅,名過去。若未已生,名未來。已生未謝,名現在。自身、名內。所餘、名外。或約處辯,有對、名麤。無對、名細。或相待立。若言相待;麤細不成?此難不然。所待異故。待彼、為麤,未嘗為細?待彼為細,未嘗為麤。猶如父子。苦集諦等、染污、名劣。不染、名勝。去、來、名遠。現在、名近。乃至識蘊、應知亦然。而有差別。謂依五根名麤。唯依意根名細。或約地辯,毘婆沙師所說如是。大德法救,復作是言:五根所取,名麤色。所餘,名細色。非可意者,名劣色。所餘,名勝色。不可見處,名遠色。在可見處,名近色。過去等色,如自名顯。受等亦然。隨所依力,應知遠近。麤細同前心心所法。若言聚義是蘊義者;蘊應假有。多實積集,共所成故。如聚如我。此難不然。一實極微,亦名蘊故。若爾;不應言聚義是蘊義。非一實物有聚義故。有說:能荷重擔義、是蘊義。由此世間說肩名蘊。物所聚故。或有說者,可分段義、是蘊義。故世有言:汝三蘊還,我當與汝。此釋越經。經說聚義是蘊義故。如契經言:諸所有色、若過去等。廣說如前。若謂此經顯過去等一一色等各別名蘊,是故一切過去色等、一一實物,各各名蘊;此執非理。故彼經言: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蘊故。是故如聚,蘊定假有。若爾;應許諸有色處,亦是假有。眼等極微,要多積聚,成生門故?此難非理。多積聚中,一一極微,有因用故。若不爾者;根境相助,共生識等,應非別處。是則應無十二處別。然毘婆沙、作如是說:對法諸師、若觀假蘊;彼說極微,一界,一處,一蘊少分。若不觀者;彼說極微,即是一界,一處,一蘊。此應於分,假謂有分。如燒少衣,亦說燒衣。

九解 大毗婆沙論七十四卷十頁雲;問:何故名蘊?蘊是何義?答:聚義是蘊義。合義是蘊義。積義是蘊義。略義是蘊義。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若多增語,即蘊增語。聚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為一聚,立為色蘊、乃至識蘊。聚義、亦爾。合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為一合,立為色蘊、乃至識蘊。合義亦爾。積義是蘊義者:如種種物、總為一積,名雜物蘊。如是諸色、總為一積,立為色蘊、乃至識蘊。積義亦爾。略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略一處,立為色蘊、乃至識蘊。略義、亦爾。問:過去未來現在諸色、可略聚耶?答:雖不可略聚其體;而可得略聚其名。乃至識蘊、應知亦爾。問:若爾;無為亦應立蘊;諸無為名、可略聚故?答:諸有為法、有作用故;有略聚義。雖體有時不可略聚者;而略聚其名、立色等蘊。諸無為法、無作用故;無略聚義。雖可略聚其名;而不可立為蘊。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者:謂色蘊可施設有三世;乃至識蘊、亦可施設有三世故。若多增語即蘊增語者:如多財、名財蘊;多穀、名穀蘊;多軍、名軍蘊。雖多人眾、不相疊肩;而同一事,故名為軍。如是俱胝那庾多等諸極微色、雖相去遠;以相同故,合立色蘊。乃至識蘊、無量剎那、雖相去遠,而相同故,合立識蘊。問:若多增語是蘊增語者;為有一極微名色蘊不?有作是說:非一極微可立色蘊。若立色蘊;要多極微。復有說者:一一極微、有蘊相故;亦可各別立為色蘊。若一極微,無色蘊相;眾多聚集,亦應非蘊。阿毘達磨諸論師言:若觀假蘊;應作是說:一極微是一界一處一蘊少分。若不觀假蘊;應作是說:一極微是一界一處一蘊。如人於穀聚上,取一粒穀;他人問言:汝何所取?彼人若觀穀聚;應作是答:我於穀聚取一粒穀。若不觀穀聚;應作是答:我今聚穀。乃至識蘊一一剎那,問答亦爾。如是已釋諸蘊總名。

十解 顯揚十四卷四頁云:又復蘊者:是積聚義。能善了知是積聚義,名蘊善巧。此積聚義、復有四種。謂多種義,總略義,共有轉義,增益損減義。

 


法相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