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辭典
放逸瑜伽八十九卷八頁云:於諸善品,不樂勤修;於諸惡法,心無防護;故名放逸。二解 此中放逸、是現前觀四障之一。瑜伽九十五卷十六頁云:云何放逸?謂略而言,若邪思惟,若邪尋思,若邪戲論,是名放逸。當知若於不應思處而強思惟;名邪思惟。謂或思惟我於過去世,為曾有耶?乃至廣說。於未來世,於內猶豫、我為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是沒已,當往何所?或思世間。謂世間常。乃至廣說。如是或謂世間有邊。乃至廣說。或思有情。謂命即身。乃至廣說。或思有情業果異熟,謂妄思惟此作此受。乃至廣說。或復思惟諸靜慮者靜慮境界。或思諸佛諸佛境界。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廣說。彼由世俗勝義善巧,於是一切,二因緣故;不應思惟。一、非思惟所緣境故。二、由其事無所有故。若有思求非思境事,或有思求無所有事;如是一切,皆無所得。唯有令心轉增迷亂。若於此中不如正理強思惟者;雖有一類,由宿因力,或起厭離,或起厭離相應作意,緣實境界,於其中間暫爾現行;而復於彼、見為過患,生不實想。如是思惟世間等法,能引無義。邪尋思者:當知即是欲等尋思。邪戲論者:復有六種。謂顛倒戲論,唐捐戲論,諍競戲論,於他分別勝劣戲論,分別工巧養命戲論,耽染世間財食戲論。如是一切,總名放逸。為欲斷除此放逸故;如來親自為教誨者。為堪受化,補特伽羅、聞已,速能斷諸放逸。 三解 顯揚一卷九頁云:放逸者:謂總貪瞋癡懈怠為體。由依此故,心不製止惡不善法:及不修習彼對治法;障不放逸為業。乃至增長放逸為業。如經說:夫放逸者,是生死跡。乃至廣說。 四解 成唯識論六卷十九頁云:云何放逸?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謂由懈怠及貪瞋癡,不能防修染淨品法;總名放逸。非別有體。雖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勢用微劣障三善根、遍策法故。推究此相,如不放逸。 五解 集論一卷九頁云:何等放逸?謂依懈怠及貪瞋癡,不修善法;於有漏法,心不防護為體?憎惡損善所依為業。 六解 五蘊論五頁云:云何放逸?謂即由貪瞋癡懈怠故;於諸煩惱,心不防護;於諸善品,不能修習;為性。 七解 廣五蘊論十一頁云:云何放逸?謂依貪瞋癡懈怠故,於諸煩惱,心不防護;於諸善品,不能修習為性。不善增長,善法退失,所依為業。 八解 俱舍論四卷五頁云:逸、謂放逸。不修諸善。是修諸善所對治法。 九解 法蘊足論八卷九頁云:云何放逸?謂於斷不善法,集善法中、不修,不習,不恆作,不常作,捨加行,總名放逸。 十解 品類足論一卷三頁云:放逸云何?謂不修善法性。 十一解 品類足論三卷二頁云:放逸云何?謂於斷惡法具足善法中,不修不習,不別修習,不堅作,不常作,不勤修習性;是名放逸。 十二解 界身足論上三頁云:放逸云何?謂於斷不善法,引集善法,不堅住作,不恆常作,不親不近,不修不習;是名放逸。 十三解 入阿毗達磨論上八頁云:不修善法,名為放逸。違前所說不放逸性。即是不能守護心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