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辭典

五受根

瑜伽十四卷十七頁云:又有五法,令諸有情,受愛非愛業果異熟;煩惱身心,具攝眾苦。謂苦、樂、憂、喜、捨。

二解 俱舍論三卷五頁云:頌曰:身不悅,名苦;即此悅,名樂。及三定心悅,餘處此名喜。心不悅,名憂;中捨二無別。論曰:身、謂身受。依身起故。立五識相應受。言不悅者,是損惱義。於身受內,能損惱者;名為苦根。所言悅者,是攝益義。即身受內,能攝益者;名為樂根。及第三定心相應受,能攝益者,亦名樂根。第三定中,無有身受。五識無故。心悅名樂。即此心悅,除第三定,於下三地,名為喜根。第三靜慮,心悅安靜,離喜貪故;唯名樂根。下三地中,心悅麤動,有喜貪故;唯名喜根。意識相應能損惱受,是心不悅;名曰憂根。中、謂非悅非不悅。即是不苦不樂受。此處中受,名為捨根。如是捨根,為是身受?為是心受?應言通二。何因此二、總立一根?此受在身心,同無分別故。在心苦樂,多分別生。在身不然。隨境力故。阿羅漢等,亦如是生。故此立根,身心各別。捨、無分別;任運而生。是故立根,身心合一。又苦樂受、在身在心,為損為益,其相各異;故別立根。捨在身心,同無分別,非損非益,其相無異;故總立根。

 


法相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