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精靈崇拜

(Animism 或 Spiritism)即指相信人類及一切動植物、自然物等各種事物皆有靈魂存在之信仰。又稱有靈觀、萬物有靈論、魂魄崇拜、生氣主義。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 Tylor, 1832~1917)於其著作「太古文化」(Primitive Culture, 1871)中討論此類精靈崇拜之問題,而主張靈魂之信仰為宗教最基本之定義,認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先發生萬物有靈之觀念,故以為靈魂之存在乃未開化人類由日常生活之經驗中而產生者。蓋原始人類由生、死之差異與夢幻人生之百態,而感受肉體之另一重生命原理,此即對靈魂存在之最早認識。

泰勒並進而主張,原始人觀察「死亡」與「睡眠」等狀況,即可理解靈魂之意義。死亡及睡眠乃靈魂永久或暫時離開肉體之現象,可謂「靈魂」即為與「肉體」相對之第二種「我」之型態;亦可謂靈魂即由吾人肉體內所產生的一種有生命之人格型態之影像。由此種靈魂之觀念推而廣之,且以人類靈魂之標準擴展至萬事萬物,遂相信一切自然現象、自然物、生物、無生物等,皆有靈魂普遍存在,此即未開化民族之精神生活表現,而於人類學、宗教學上被視為「泛精靈崇拜」者。如印度尼西亞人認為稻米亦有靈魂,此靈魂即為稻米生命之泉源,且與稻米之繁殖、成長、枯萎等有密切關係,而稻米之成熟即如姙婦,其穗如幼兒;將收割時,必盡量不令感覺痛苦,割時,手執特製之刃,而令稻米之靈魂無感於受割之痛。

另一學者馬瑞特(R.R. Marett, 1866~1943)批判泰勒之主張為「一種過分理智與合理之解釋」;於此解釋下,未開化民族似已採取某種程度的宗教型態。然事實上,未開化民族並非視所有自然現象、自然物皆有人格化之靈魂存在,而僅感覺到生命之存在而已,此稱先靈觀(pre-animism),或生命觀(animatism),亦即宗教之起源,此種立論通常又被稱為生命說(vitalism)。蓋於宗教尚未形成時之遠古早期人類,其思維方式尚未能達到綜合各種現象而加以抽象推理之地步;且自考古發掘與對原始社會之觀察研究,迄今亦未發現任何實例,足以證明歷史中確曾產生「萬物有靈論」觀念之現象。僅能推知,於世界各文化所遍存之「祖先崇拜」應是精靈崇拜與「死靈崇拜」所結合成者。此外,另一派學者則認為,現今由印章與各種發掘品中已可確知西元前三千年,印度河文化即盛行聖樹崇拜與動物崇拜;再者,觀諸吠陀神話而知印度教之信仰型態亦以追究根源為主,凡此種種,與精靈崇拜並無二致。

佛教本為反抗婆羅門教之傳統權威主義而應運崛起,由是乃提倡四姓階級之社會平等、解脫人間根本苦難、探求真理之理性思惟,與著重修行實踐之生活,故精靈崇拜之思想、儀式等,不存於正統佛教中。然於佛陀入滅後,佛教因其擴展情況之複雜繁亂,不免使其義理宗旨有所變質。西元四世紀,產生以咒文為中心之教義。至七世紀時,密教成立,且與印度教之性力派結合,而產生佛陀時代所無之精靈崇拜。

在我國,自佛教東傳之後,最令中國人關心之教理思想為「輪迴轉世」與「因果報應」說,因之,地獄與極樂國土之思想特別為我國民間人士接受。此外,由印度傳來之盂蘭盆經在我國民間普遍流傳,水陸法會慎終追遠之宗教法會及盂蘭盆會、施餓鬼會等紛紛展開,職是之故,今日民間佛教遂有極濃的精靈崇拜色彩。 p5886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