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Xfile ◎ 佛教 X-FILE    板主: root
閱讀文章: 第 3674/864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發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剛), 信區: BudaXfile
標  題: [法海情仇八卦] 藩鎮割據
發信站: 獅子吼站 (Fri Dec 14 22:41:57 2001)
轉信站: Lion


    唐代藩鎮割據的形勢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唐代宗初年到德宗末年(762—
805年),是割據形勢發展時期。763年,安史之亂以史朝義自縊,其黨羽紛紛投降唐朝
而告結束。

    但朝廷無力徹底消滅這些勢力,便以賞功為名,授以節度使稱號,由其分統原安史
所佔之地。計有李懷仙為盧龍(又名幽州或范陽,今北京)節度使,統治今河北東北部;
李寶臣為成德(又名鎮冀或恆冀,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統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為魏
博(今河北大名北)節度使,統治今河北南部、山東北部;薛蒿為相衛(今河南安陽)
節度使,統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丁、河南各一部,共四鎮。其後相衛為田承嗣所並,則
成為三鎮,即河北三鎮。這三鎮名雖服從朝廷,實則獨立。軍中主帥,或父子相承,或
由大將代立,朝廷無法過問。與此同時,淄青(又名平盧,今山東益都)鎮大將李正已
逐節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予節度使稱號,統治今山東地區,世襲相承達三代4人。山南
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度使梁崇義也實行割據,統治達19年。781年,梁崇義被消
滅,782年,淮西(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據鎮反叛,自稱建興王,並聯合已稱王
的淄青、魏博、成德、盧龍四鎮節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調集淮西鄰道兵攻討李希烈,
諸道兵都觀望不前。783年,又調涇原(今甘肅涇川北)兵東援,十月,該軍發生叛亂,
擁立留居長安的前盧龍節度使朱泚為秦帝。德宗出奉天(今陝西乾縣)。784年正月,
李希烈稱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寧夏靈武)節度使李懷光也叛亂,
德宗又奔梁州(今陝西漢中),唐朝政權處於極危險的境地。同年六月,平定了朱泚,
785年八月平定李懷光,786年四月李希烈為部將所殺,河北、山東四鎮表示重新服從中
央,表面上又歸統一。但德宗經過這些恐慌之後,轉為推行姑息政策,求得暫時安定。

    第二階段從唐憲宗永貞元年至元和末年(805—820年),是討伐叛鎮的時期。永貞
元年(805年)八月,唐憲宗即位,他開始執行削藩政策。806年,劍南西川(今四川成
都)節度使劉辟求兼領三川,因朝廷不許,就發兵攻擊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
台)。憲宗即派高崇文統率神策軍出征,很快平定。同年,還平定夏綏節度使楊惠琳的
叛亂。次年,鎮海(又名浙西,今江蘇鎮江)節度使李錡叛變,憲宗調鄰道兵征討,李
錡被部將所殺。這幾次平叛的勝利,使憲宗及主戰派大臣增強了信心。809年,成德節
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自為留後,憲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領兵討伐,沒有取得勝利,只
得暫時妥協,承認承宗繼位。812年,魏博節度使田李安死,子從諫年幼繼位,軍中推
立大將田興(後改名弘正),田興表示服從中央,遵守法令,申報戶籍,請朝廷任命管
內地方官,送從諫入京。長期割據的河北三鎮中出現了一個突破口。淮西李希烈被部將
陳仙奇所殺後,吳少誠又殺陳仙奇,仍割據自雄,吳少陽繼位。元和九年(814年)吳
少陽死,子吳元濟自領軍務。在對淮西鎮的處置上,朝中大臣分為主戰、主撫兩派。憲
宗主戰,徵集鄰道軍隊圍攻淮西。淄青、成德兩鎮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燒河陰轉遠倉,
刺殺宰相武元衡,刺傷御史中丞裴度,企圖阻止朝廷進攻,但憲宗沒有動搖,以裴度為
相,堅持平叛。這是藩鎮勢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決戰。由於平叛軍隊中有不少將領遷
延觀望,作戰無力,戰爭拖了4年。宰相裴度親臨前線督師,817年十月,唐鄧節度使李
愬雪夜襲克蔡州,擒吳元濟,取得最後勝利。次年憲宗又發兵攻淄青,819年二月,淄
青將劉悟殺節度使李師道降唐。
    於是成德王承宗、盧龍劉總相繼自請離鎮入朝,朝廷另委節度使,長期割據的局面
似乎都解決了。

    第三階段從唐穆宗初年至唐懿宗末年(821—872年),是藩鎮復活並延續的時期。
憲宗伐叛所創下的新局面沒有維持多久。由於長期戰爭,中央府庫的積蓄已經枯竭,憲
宗晚年任用聚斂之臣,遭到百姓怨恨;新的統一局面,也使大臣們思想麻痺。憲宗死,
穆宗即位後,「銷兵」(即裁減兵員)的主張盛行一時。銷兵雖可節省財政開支,但被
裁的士卒無可靠生計,卻是一個亂源。河北三鎮的將士幾十年不識中央委派的官吏,如
今看到的卻是一些趾高氣揚把河北士兵視為降虜的昏庸驕奢的人物。821年盧龍首先發
生兵亂,將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節度使張弘靖,盡殺其幕僚。接著,成德軍將又殺自魏
博移鎮成德的節度使田弘正(即田興),朝廷命裴度統兵討伐,又命魏博節度使田布
(田弘正之子)出兵助討成德,但將士不肯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即恢復獨立狀
態),後田布自殺。於是「河北三鎮」又脫離了中央控制,被裁的士卒,紛紛投奔其下。
新割據者朱克融、王廷湊、史憲誠實行原先的舊傳統。裴度的討伐軍無功而還。朝廷因
軍費浩大,無法支撐長期作戰,只好承認現實。經此,唐朝中央再也沒有恢復河北的打
算。在唐朝尚能控制的區域,也出現割據者,如徐州(今屬江蘇)大將王智興逐節度使
崔群,自領軍務,朝廷即授以節鎮。澤潞(今山西長治)節度使劉悟擅囚監軍使劉承偕,
朝廷無可奈何,宣佈流放劉承偕,劉悟才將其釋放。
    後來劉悟子孫三代據有澤潞。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李德裕主持平定了澤潞。
這次被稱為「會昌伐叛」的勝利,對穩定中央直接控制地區起了積極作用。總之,第三
階段中,藩鎮有所復活並發展,不過程度不如第一階段之甚。在這段時間內,不論是在
唐朝控制的地區,還是藩鎮割據的地區,都經常發生牙將逐帥的事件。這是藩鎮割據的
另一種表現形態,是權力下移的象徵。

    第四階段從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75—907年),是藩鎮相互兼併的時期。乾符
二年(875年),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戰爭爆發,唐朝雖然徵集各鎮士兵圍剿,
並委任都統、副都統為統帥,實際上指揮並不統一。許多節鎮利用時機擴充自己的實力。
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黃巢攻入長安後,唐朝中央政權實際已經瓦解,這時在全
國逐漸出現了許多割據勢力,有的原是唐朝的節度使(如高駢);有的則是自己形成一
個武裝集團之後,被唐朝授予節度使(如楊行密、董昌、錢鏐)。這樣,割據的藩鎮就
空前增多。農民起義軍失敗後,這些藩鎮立即轉入相互兼併的戰爭中,數十年戰爭不斷,
幾乎遍及全國。天祐四年(907年),名義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鎮之一朱溫奪去了,歷
史終於演變為五代十國,成為唐代藩鎮割據的延續。直到北宋統一,才結束了這一局面。
 

http://www.njmuseum.com/big5/wbsk/cqgc/100/shij044.html
--

悠哉賢故友, 抱道樂林泉, 坐到無疑地, 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 筆底走雲煙, 更笑忘機鳥, 常窺定後禪.
                                    ∼訪古月師•娥嵋道人

☆歡迎光臨:
Ξ 獅子吼站 精華區 WWW 版 -  http://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佛教X檔案」、「健康飲食」、「大專學佛聯誼版」... ...
閱讀文章: 第 3674/864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