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er: 《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73經 https://buddhaspace.org/agama/15.html#三七三 為何「摶食斷知已,於五欲功德貪愛則斷」? 能斷對於吃東西的貪愛,似乎頂多斷了對色欲、香欲、味欲,而不是斷了對所有五欲的貪愛?那為何此經這麼說? 趙慶光: 想了幾天沒想通。 三果是斷五下分結,關鍵可能是「身見」與摶食斷知比較有關。可是身見在初果就斷了啊。 覓食與繁殖兩種基本驅力,到底是聯繫在一起,還是可以獨立處理的? 三果斷一切淫,依經來說,那麼摶食斷知已,淫也斷了,那就是連在一起的囉。 五結、三結,差在貪、瞋。食色都屬貪所攝吧? David Chiou: 這議題我想或許可從二方面來看: 一、八關齋戒的例子 八關齋戒就是從節制飲食、不吃零食開始,一步步做到一日一夜為(效法)阿羅漢。 因此並不是說節制飲食本身就是證果,而是節制飲食之後持戒、習定等等,終究會證得解脫,本經是給程度極高的老老老師兄們說的,因此三級跳:
三步就證了阿那含或阿羅漢,不過還是分成三步,而不是三步完全同義。 二、科學家對於腦部運作的發現: 大約十年前看過一則新聞,MIT 的腦科學家發現,人們見到美女時的大腦中的反應,跟吃東西時大腦中的反應,是在同樣的區塊作用,有類似的機轉。(找得到該則研究報導的人還請告知網址。) 這或許可解釋所謂「看美女像吃冰淇淋」的世俗說法,或是告子說的「食、色性也」。 因此若能摶食斷知,斷除對吃東西的貪愛執著,對於斷除五欲的其它貪愛或許也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趙慶光: 《瑜伽論卷‧23》中有一段專說「正思擇食於所食」的方法。 查到《阿毘達磨順正理論‧30》有解說此經「段食斷遍知」的段落,尚未搞懂。 David Chiou: 我剛瞄了一下《阿毘達磨順正理論‧30》,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意思似乎是說段食斷知的人,自然就是五欲功德貪愛斷的人?也就是說五欲功德貪愛還沒斷的人,段食就還沒斷知? 這若要用前面提到「科學家對於腦部運作的發現」來引申的話,好像是說腦部那一個區塊已經能自由開關不會執著了,所以只要是該區塊負責的腦部功能自然能一併自由開關不會執著了 :Q (當然若從佛學來說這不能直接對應的,這邊只是用世俗說法來引申。) 我對該論真的沒好好讀,有錯歡迎更正 :p 註:討論中提及之研究可能出自此則新聞稿: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774744 “The research also shows that areas of the brain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responding to such rewards as food, drugs and money also respond to facial beauty.” 論文發表在 2001年11月份的 Neuron 期刋,標題為 “Beautiful Faces Have Variable Reward Value: fMRI and Behavioral Evidenc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