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34 第963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彼云何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

佛告婆蹉:「於色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於受、想、行、識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婆蹉白佛:「瞿曇!知何法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佛告婆蹉:「知色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知受、想、行、識故,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如是[*]不知、知。如是不見、見,不識、識,不斷、斷,不觀、觀,不察、察,不覺、覺。』」

佛說此經已,婆蹉種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校勘]

「已」,聖本作「已訖」。

「於」,元本作「知」。

聖本無「是」字。[*]

[註解]

如是不知、知。如是不見、見,不識、識,不斷、斷,不觀、觀,不察、察,不覺、覺:將本經問答中「無知(不知)、知」這一對詞,以「不見、見」、「不識、識」……「不覺、覺」這幾對詞一一代入,可分別得到其他經文。例如以「不見、見」代入,則婆蹉的問題為:「瞿曇!彼云何不見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瞿曇!見何法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陀說因為對五陰無知,所以作十四無記的見解。真正知五陰,就不會作十四無記的見解了。

這是因為如實知身心乃至萬物是由五陰所構成,則能客觀地分析身心乃至萬物生起、滅去的因緣,不以恆常不變的「我」為前提。見到因緣法,才能不陷於十四無記的戲論中。

回到《雜阿含經》卷34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