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Re:當觀色無常<雜阿含、一、一>

 作者  caren (caren)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Re: [當觀色無常] <雜阿含、一、一>
 時間  2005年 6月 1日  5:26:38 星期三
──────────────────────────────────────

※ 引述《yfan (我是小氣鬼)》之銘言:
> > <<<<<<<<<<<<<<<<<<<<<<<<<<<<<<<<<<<<<<<<<<<<<<<<
> >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
> > 。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 >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
> > 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
> > 脫
> >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
> >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
> > 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 > 註: 對於初學者, 可能要注意的是,
> >"我生已盡", 不要誤解為已有大成就.
> >^^^^^^^^^^^^
> 但不知,我生已盡的意思是啥呢?
> 我自己的解釋是,我這輩子該做的都做完了
> 可是剛才想一想,如果真的該做的都做完了
> 那不就也是大成就嗎???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指心解脫者能自證自知
已解脫生死輪迴,的確是十足地不簡單 ^^

以下擷取佛光辭典對「生」、「梵行」、「所作」與「後有」
解釋給大家參考。
====================================================
「生」
(辭典中有許多依經義而異的相關解釋,大家可自行再查詢,
相對於本經文的「不受後有」,建議也可查詢「生死」、
「生報」的意思。
====================================================
「梵行」
意譯淨行。即道俗二眾所修之清淨行為。以梵天斷淫欲、
離淫欲者,故稱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稱非梵行。…
於佛教以不淫,受持諸戒,稱為梵行。
====================================================
「所作」
為「能作」之對稱。指身、口、意三業之發動造作。
身、口、意三業為能作之主體,為彼等所造作者即稱所作。
====================================================
「後有」
未來之果報、後世之身心。即未證涅槃之有情眾生,
於未來世所受之果報。「有」之一詞,含有果報存在之義。

俱舍論卷二十六(大二九‧一三六下):「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意謂阿羅漢已得盡智、
無生智,以身心俱滅,故於未來不再受果報。
====================================================
PS:以此所作已作的第二個作,亦為「辦」。

也可以參考註釋的說法:
====================================================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生已盡--即煩惱業縛已盡,可證阿羅漢果。從過去的煩惱、
生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成為真正自在的人。

梵行已立--即脫離愛欲而過著清淨的生活,只有正行、
正精進而沒有邪行。

所作已作--即已完成一切義務職守。

不受後有--即現在已得解脫,將來再不受束縛,不再於
生死輪迴中流轉,不墮『死界』得到『正生』。
====================================================
但註釋中「所作」的解釋與佛光辭典的相較下,
我是比較傾向辭典的說法。因為所謂的義務職守說的還是
世間事,但依此經文而說,心解脫者,已立梵行,並已不受
後報,因此所作應指不再受業報而言。

不過話說回來,業報也是一種不可逃避的"義務"沒錯 :Q

本頁更新於 2006 年 04 月 07 日,04:3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