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阿羅漢不入輪迴

阿羅漢和菩薩、佛都向著解脫道, 阿羅漢不入輪迴

=========================================================
問:

    各位學長,請問一下,南先生說「阿羅漢只能向生死請長假,過八萬四千劫
仍須回輪迴之列」這種說法是從哪些書出的呢?

    我參考了《現觀莊嚴論》、《瑜珈師地論》等等大乘經論,並沒有發現
這種記載耶! 如《現觀莊嚴論》就直接強調了阿羅漢可完全降伏死魔。
且為無餘涅槃。

    《楞嚴經》中也是! 《楞嚴經》中,仍會墮入輪迴的是屬於外道仙人,
並不是真正的阿羅漢。《楞嚴經》中提到的五不還天為聖境,光是修行至
五不還天即可永久不入輪迴之列了。

    當然《阿含》等系列經典更是強調了「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這是不用說的。

    再者,《妙法蓮華經》【譬喻品】三車之喻的部分,也是明確提到了皆可出火宅!
【化城喻品】的部分似乎是另外強調除了出火宅外,還要成佛為目的,不過並沒有
說「阿羅漢只能向生死請長假,過八萬四千劫仍須回輪迴之列」這種話。

    【信解品】也提到「得脫三界」,只不過「得脫三界」不是最終目的而已,
並沒有說必須再入輪迴的話。

    不知「阿羅漢八萬四千劫後仍須輪迴」到底誰先說的呢??

請學長發表意見! 這只是我目前的發現而已,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期待學長能找出其它資料,謝謝!

From: abstsai@ms1.hinet.net

 DC>  請問您一下,有人說「阿羅漢只能向生死請長假,過八萬四千劫

     這個不是「一下」, 而是「一大下」了。:-)  這問題太嚴重, 老身的只
     好再來挑燈 key in 一番。待我去買兩瓶康背特來再說。

 DC> 仍須回輪迴之列」這種說法是從哪些書出的呢?我參考了《現觀莊嚴論》、《瑜
 DC> 珈師地論》 等等早期大乘經論,並沒有發現 這種記載耶!

     兩杯下肚, 馬西馬西, 羅漢菩薩, 不是東西。閒話少表, 且聽老漢道來。
     先來個聲明: 以下這些資料是我讀經的筆記, 拿來請您過目一下。不是為
     了要和外道辯論用的, 只是供您參考而已。
         文中: 「」: 經文, ( ): 我的看法或註解。 先看左邊的主要內容,
     再看右邊的補註。

==========================================================
     《阿羅漢和菩薩、佛》 主要摘自《大般涅槃經》迦葉菩薩品二十四


   這一品由迦葉菩薩問世尊修習的果或因如何, 成就可到什麼地位, 前面由須
   陀洹因、須陀洹果一直談到這裡阿羅漢因、阿羅漢果的種種。因為這部經的
   主題是「涅槃」因此迦葉菩薩( 不是老迦葉, 這個是一個童子菩薩, 婆羅門
   出身) 就問涅槃的種種, 到了這一段問到了涅槃的因果。


   主 要 內 容                                      補註


       (世尊說)「離諸煩惱一切善業是涅槃因。」  │為何「離一切善業」也
                                               │是涅槃因?
  「因, 復有二種。一者近因, 二者遠因, 近因者即 │
  是三解脫門; 遠因者即無量世所修善法。善男子,  │三解脫門: 空、無相、無作。
  如世間法, 或說『生因』或說『了因』。出世間法 │一切善業也是「作」, 因此不
  亦復如是, 亦說生因, 亦說了因。」             │是涅槃境界。
                                               │生因: 生(某一狀況的原)因。
                                               │某狀況形成後可能再形成另一
                                               │個狀況。
                                               │了因: 了(結某狀況的原)因,
                                               │並且, 了結後不再有任何狀況。
  「善男子, 三解脫門、三十七品能為一切煩惱作『 │不生生: 生了這個, 就不再生
  不生生』因, 亦為涅槃而作了因。」             │了, 有「最後」的意思。
  「善男子, 遠離煩惱則得了了見於涅槃, 是故涅槃 │
  唯有了因, 無有生因。善男子, 如汝所問, 云何沙 │前面世尊說過, 阿羅漢果是沙
  門, 云何沙門果者。善男子, 『沙門那』者即八正 │門果。這裡再說, 何謂沙門、
  道; 沙門果者, 從(八正)道畢竟永斷一切貪嗔癡等,│沙門果。
  是名沙門、沙門果。」                         │
      「迦葉菩薩言, 『世尊, 何因緣故, 八正道者 │這一段, 沙門那就是沙門道,
  名沙門那?』『善男子, 世言沙門, 名「乏」;那者 │和沙門果是相對應的。行沙門
  名「道」, 如是(八正)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道,  │道得沙門果。
  以是義故, 名八正道為沙門那。從是道中獲得果故,│
  名沙門果。」                                 │
      「善男子, 又沙門那者, 如世間人有樂靜者亦 │另一種沙門那(道)。
  名沙門, 如是道者亦復如是, 能令行者離身口意惡,│行者: 修行人。
  邪命等, 得樂寂靜, 是故名之為沙門那。」       │
      「善男子, 如(果)世下人能作上人, 是名沙門,│另一種, 能令下等人變成上等
  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 是故得名 │人的道, 也叫沙門道。
  為沙門那。善男子, 阿羅漢人修是道者得沙門果,  │
  是故得名『到於彼岸』。」                     │沙門果就是到了彼岸--解脫了。
--- 1 --------------------------------------------------

=========================================================
     From: AB TSAI
  Subject: 阿羅漢重入輪迴?-2


 DC> 說「阿羅漢只能向生死請長假,過八萬四千劫仍須回輪迴之列」

-- 2 -------------------------------------------------------------
    「阿羅漢果者即是『無學』、『五分法身』│無學:不必再學了。
  (哪五法)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因是│五分法身: 以五種功德法
  五分得到彼岸, 是故名為『到於彼岸』。到彼│          成佛身。
  岸故而自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這裡就開始說阿羅漢的種
  已辦、更不受有』,善男子,是阿羅漢永斷三│種了, 請仔細看好。
  世生因緣故,是故自說『我生已盡』;亦斷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界五陰身故,復言我生己盡」              │
                                          │
   「所修梵行已畢竟故,是故唱言梵行已立。│已立,也可說是畢業了。
  又捨學道,亦名已立。」                  │想想,「畢業」一詞真是
                                          │有意思呢。
    「如(照)本(來)所求(的), 今日已得, 是故│
  唱言『所作已辦』, 修道得果, 亦言已辦。獲│
  得盡智、無生智故,唱言『我已盡諸有結』,│
  以是義故,名『阿羅漢得到彼岸』」        │
                                          │
    「如阿羅漢,辟支佛亦復如是」          │到這裡,阿羅漢的地位已
                                          │然確立。同時辟支佛的成
                                          │就也一樣從沙門道可以到
                                          │彼岸。我生已盡,三世生
 (接著,世尊談到菩薩和佛如何到彼岸)     │的因緣已斷,不再輪迴了。
                                          │
  「菩薩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羅蜜,名到彼岸。│這裡,菩薩、佛是由於
  是佛、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名為具│「六波羅蜜果」而到達彼

  足六波羅蜜,何以故?得六波羅蜜果故名為具│岸。
  足。」                                  │
                                          │
  (以下世尊詳細說明眾生因為「不修戒、不修 │
  心、不修慧、不修身」四事而不能得到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的種種現象..略..)           │
                                          │
      世尊要菩薩本身修戒並具足梵行,他同時│具足梵行:這個要求和沙
  強調「我說梵行即是三十七助道之法。善男子│門一樣的。
  若離如是三十七品,終不能得聲聞正果乃至阿│菩薩也是行三十七品, 所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不見佛性及佛性果,以│以沙門道和菩薩道兩者在
  是因緣,梵行即是三十七品。」            │個人行為上並沒有不同。
                                          │


  兩種方式都到達彼岸,一是行沙門道得到沙門果者。一是行六波羅蜜而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的。因此,前信所言「羅漢菩薩不是東西」,指的
  是這兩者不是反向而行,而是向著「相同方向」的兩條路,目的地都是--
 「彼岸」。

本頁更新於 2009 年 03 月 19 日,11:3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