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討論
[轉貼] 金剛經的討論
AT>>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DC> 問:想上進、求無上正等正覺的男女,要如何應付事境、如何攝服自己
DC> 定不下、停不下、集中不起來的心? (孔子:「為學之道,收其放心而已矣」。
DC> 《楞嚴經》:將「聚緣內搖、趣外奔逸」之心轉化成佛心)
您的解釋很合於目下各大宗派的統一論點。就是「降伏其心」, 指的是
「妄心」。這裡我提出一下我不同的看法:
首先, 此經譯者很多, 我們現在通用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文, 他的譯
文流暢合理而且明確, 因此形成現在成為「科本」的地位。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
心?」這一句, 在經中被提到多次。這部經主要的議題也是這一句。古來
大德也在這一句上大作文章, 現在, 咱們也可以來湊一下熱鬧了。
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27 字, 大問題。這一句, 我看成是以下的句子,
其中()號是助讀記號, []是註解前詞, 也就是我的讀法。
【加上註解】成了:
「善男子善女人, 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該)云何[如何]
住[保持](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如何](去)降伏[控制]
其[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
重抄一遍, 成了:
「善男子善女人, 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該如何保持這個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去控制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這裡沒有妄心、亂心、散心、漫心或是點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或許有人會開罵「老小子, 你又來妖言惑眾了?」 , 且慢開罵,
我這樣解是有線索的:
1. 佛經對於「清楚的交待物件名詞」很注重, 例如說「十方佛國」,
它會把東方、西方、南方...一直到上方、下方都給你說得明明白
白的。對於這部經的主題, 不會這樣簡單的一句帶過, 但是它就
是這樣寫, 所以, 它的原始語意必然就是簡單明白的東東。
2. 照中文的特性, 前一句指出「A」事, 後面用了「其」字, 決不
可能指的是「B」 事或人。在一般文章也好,佛經也好, 沒有例外。
用「其」字, 指的正是「善男(女)子所發的」 之意。
3. 原來的經文必然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譯者也不敢隨便增加文字。
但是, 為何古來大德都不這樣解? 這是另一個大問題, 留待他日
再論。
4. 將「云何降伏其心」的心, 代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之後,
您再看「金剛經」, 它這才成為「般若波羅蜜經」。云何「般若
波羅蜜」? 就是「以佛智到達彼岸」的經。
5. 能「保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並且控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時我們才有可能具有了「般若」。否則發心歸發心, 發完了心
就再繼續咱們的起心動念, 那就等於沒發一樣了。
我建議線上讀此經的兄弟們, 將此心代入其心, 會發現, 佛告須菩提
的「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才有了連貫、合理的解釋。否則「妄心」
在其中作怪, 全篇金剛經變得不知所云了。
===============================================================================
Date: 07-03-94 Time: 10:58p Number: 6852
From: AB TSAI Refer: 6851
To: DAVID CHIOU Board ID: DOORS Recvd: Yes
DC> 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於像 如如不動 何以故
DC>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首先, 得指出為何佛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因為「般若波羅密」的實相若以文字來說明, 人們定然大失人性,
而導致社會混亂, 但是須菩提已經發問, 佛不能妄語, 因而只好用
「條件式」來指明。
而「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這句話再
三強調, 指出了這四相是使得菩薩不再是菩薩的條件, 也就是說, 這四
相是使得菩薩不能「住(保持)菩提心」的原因, 故世尊對須菩提說:
「菩薩應(該)如是(如此的)(安)住菩提心」。
因果的觀念不像是世間說法的師父所說的,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因為「善、惡」是「名(字)為善惡 (其實並)非是善惡」, 也就是善惡
並無絕對有報的立足點。
須菩提了解此義因而「涕淚悲泣」。因為佛說的是另一層的空義,
這個空, 是實相的空間, 也是人世的空間, 也是人類所有活動的空無意義。
當時, 古印度地區也同時有六個外道宗教, 他們也說苦、空等義。但
是他們不是落入苦行, 就是落入樂行。一個是極度的禁欲, 一個是極度的
享樂, 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現象, 而這些反成了不信因果的斷滅論者。故
世尊再度提醒: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法不說斷滅」。
當對立的法則建立起來, 就是有為法。有「我、別人, 人、畜, 好壞..
有長短壽命( 一段時期, 存在的期間 )有形(相)、無形」等觀念, 就著了相。
當菩薩對待眾生, 無有差別, 這個才是「住了菩提心的菩薩」, 否則不名
菩薩。「如來(對人們)說『眾生』(的時候), 是『非眾生』(沒有差別), (只)
是名(字叫作)眾生」。
DC> 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於像 如如不動 何以故
DC>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如, 指的是「真如」, 是絕對的真空(間), 因此這一句我的看法是:
□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於像 如如不動 何以故
--------------------------------------
為何要為人演說這個菩提心是不取於相(無四相之別),
好像真如(實際的空間)一樣不受任何影響的呢?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
因為一切有為法(有所差別待遇的行為方去、一切因果), 真的是如夢
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如果對佛陀的四無相想深一點的去探討, 或許《涅槃經》【梵行品】
佛和阿闍世王的一段對話會有用處 。
現在我們再來回味《心經》的「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等句,
或許會讓我們更能反省自己是否能常常作到(住)「無四相差別」的
「發菩提心」的人。
-- AB Tsai --
/End of line
===============================================================================
Date: 07-04-94 Time: 12:54p Number: 6865
From: AB TSAI Refer: 6864
To: DAVID CHIOU Board ID: DOORS Recvd: Yes
AT>> □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於像 如如不動 何以故
AT>> --------------------------------------
DC> 怎樣叫做「為人演說」呢?就是要「不取於像,如如不動」(在如如不動
DC> 的行動時即可(即是)為人演說)
可以說得通。
DC> 這個是小弟照字面亂翻的(因為 "云何" 和 "何以故" 都是疑問詞,
「云何」同時也作為「如何」解, 例如「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等, 但是這一句是總結全部的經文, 前面說完了為人演說此經「其福勝
彼」, 最後總結的時候再加強問句, 問明「何以要說這部經」的理由,
而這個理由就是「一切有為法...」的四句偈。
DC> 大概不太會重覆。不過或許世尊那時停下來喝口水才繼續講也不一定:-))
以佛陀「不非時食」的習慣來說, 應該不會中途來口茶水。 :-)
我讚同您的推論:「問句不會重覆」, 因為那一句「何以故」是問四句偈
的。這樣的總結何等有力, 例如伽利略總結他的地動說: 「為何要提地動說?」
「因為它的確在動」。
-- AB Tsai --
/End of line
===============================================================================
Date: 10-22-94 Time: 04:35p Number: 3749
From: AB TSAI Refer: 0
To: DAVID CHIOU Board ID: TLBBS Recvd: Yes
Subject: 菩提心 3: <一般事項區> Status: Public
DC> 還提到了:「發菩提心」事實上「菩提」乃「清淨」,是要發清淨心,
DC> 而不同於世俗上落於貪嗔痴的所謂「菩提心」。
因為菩提心並沒有相應的名詞存在, 所以才會眾說紛紜, 正如
同我們對老外說「孝」字一樣。
人類的情操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描繪的世界, 我
認為大同篇是其中一類, 但是欠缺靈氣( 沒有宇宙觀)。
西方的思想又跳不出階級的觀念, 在太空中行駛的太空船,
西方人無法去除「要有指揮官」的想法。因此西方人對菩提心
的觀念在此後的三百年內幾乎不可能產生。( 可能要更久 :-Q )
清淨心是菩提心的特質之一, 特點就是不沾三毒, 但是人
類的魔性無法自知, 因此菩提心被用來鼓勵「弘法利生」, 對
於打著佛號的任何貪性( 三毒性 )都被視為對的, 並且用華美
的包裝--「大貪」來包裹。
所以, 如果師父所提倡的清淨心是不包含大貪的條件下的,
請代我向他致敬, 請他容許接受我的頂禮, 一如真身菩薩。
菩提心, 請想像一下: 在完全沒有任何領導者的世界中,
生物( 不一定只指人類 )靠著「共 同 的 信 念」運轉他們所
在的象限( 就是佛經上所說的 "此世界,他世界"..可能是星球,
也可能是能狀..etc.)
-- AB 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