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對於有一些人
#1
@Facebook
對於有一些人,拿造像度量經這種工藝本,來當成唯一佛像造像標準,其實是很無稽
的事情,欠缺對佛教歷史的真正認識。

造像度量經是後世為了滿足出資造像的人的期待而設計的工藝範本;並非佛陀所主張
的信仰的圭臬。

而以工藝範本這樣的文件,拿來攻訐宗教團體,行為上又假拖自己是佛教專家,就更
等而下之了。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upload/05699600_1297128675.pdf

最早將佛塔擴大以顯示其重要性的是阿育王,據說他將佛陀入滅後,八王分得舍利所
建佛塔的其中七個打開,取出裡面的舍利,在國內分建了八萬四千個佛塔供養。佛塔
的崇拜從此遍布全印度,而日後佛教徒禮拜佛像的行為或儀式,或許可以說是源自早
期對佛塔的膜拜。

以「輪」象徵法輪常轉—以輪象徵佛陀與佛法

S??c? st?paI南門石柱上的浮雕有一個大的輪子立於長柱之上,輪的兩側各有一位飛
天,其下有兩排合掌禮敬法輪的男女,有趣的是,在人物之下有兩排動物,這似乎顯
示人天畜牲同表禮敬之意。此浮雕上的輪應象徵佛陀,故信眾對著「輪」合掌禮敬,
然而為何以輪象徵佛陀?其解釋或許可說是因為佛之所以為佛,是因為他悟到真理,
也就是法,並修行圓滿,才令人對他產生景仰,因此以法輪來象徵佛。

以菩提樹及台座象徵佛陀

菩提樹與台座的組合,象徵在菩提迦耶菩提樹下得正覺的佛陀,只是原先坐在菩提樹
下台座上的佛陀沒被塑造出來。佛陀,梵文buddha,是從動詞budh變化而來,budh這
個字有醒來之意,bhdhha是budh的過去被動分詞,意指已醒來,已覺醒的,引申為覺
悟者。佛陀在菩提樹下得正覺,悟得正法,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這正是佛陀之
所以為佛陀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尚未產生佛像,不以人身塑造佛像之前,以在菩提
迦耶悟到真理相關的台座、菩提樹來象徵佛陀是合理的。

從佛塔到佛像信仰的過渡時期

現存的法王塔約建於西元一世紀,最後一次的增建應該是在西元四到五世紀之間。現
存佛塔直徑115呎,高45呎,建於高起的台座上,佛塔的基座裝飾以一條石造的裝飾
帶,其中的浮雕小佛龕便嵌在印度–歌林式

(Indo-Corinthian)的壁柱之間,佛龕之內原先放有佛和菩薩像。

早期的佛塔通常在覆缽體及平台的正面都裝飾有壁柱和包括佛像在內的人物造像,這
些造像通常是用陶土、石膏或灰泥做成。在早期佛像產生時,許多地方都存在著供奉
佛像的小龕或者是小禮拜堂,但是這些裝有佛像的小龕都只是佛塔的附屬物,都只是
附於佛塔的四周。把佛像放入獨立的寺廟來祭拜,在當時並不很流行。這對最早製作
佛像的地區來說,是值得注意的。人們對於想要膜拜以人形來表示的佛像的需求,其
處理方式並不是將佛像放入獨立的寺廟 ,而是將之放入附屬於佛塔上的小龕內,或
者是作為佛塔正面的裝飾。

大概由於這些小佛像通常是用陶土、石膏或灰泥做成,比直接從石頭上雕刻出來的人
物來得容易脫落,因此許多現存的佛塔,原先表面的裝飾物都所剩無幾。但這樣的裝
飾造像風格可以從現存犍陀羅地區小型佛塔看出,例如:印度加爾各答博物館所藏
Loriyan Tangai地區出土的犍陀羅石造小佛塔,這似乎意味著當佛像被創造出來的時
候,人們對於遺骨的崇拜還是超過對以人形來呈現佛陀的佛像。

當早期佛像產生之時,佛像並沒有立即成為禮拜的主體,佛塔還是信眾膜拜的主體對
象。然而到了西元五、六世紀,當佛像廣為人們接受,並被視為人類的拯救者而作為
主要的膜拜對象出現在佛寺中時,佛塔依舊被建造出來,只是在佛塔正前方立了佛像
,在阿姜塔石窟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從佛塔到佛像信仰過渡時期的演變。

造像之源起

從地理環境來看佛像產生的時空背景 西元一世紀前後,對佛教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
義的一個時期,因為正當此時大乘興起,同時也發展出佛像的造像。從歷史發展來看
,佛像的產生,與大乘思想應有關聯,然而從早期大乘經典中,似乎找不到與佛像信
仰相關之內容。

秣菟羅造像的特色與詮釋 

最早創造出佛像的犍陀羅和秣菟羅,兩地所造之佛像,都是以印度當時所謂的大人之
相為特徵。這些特徵統稱之為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最顯而易見的特徵有:雙眉之
間的白毫、頭頂上鼓起的肉髻和大而下垂的雙耳等。佛像的出現,使得大眾虔誠的衝
動得與純真的精神渴望相結

合,這時候,佛陀不再只是一位導師,而是一位以象徵手法出現的超人,並被信仰者
奉為神明。

佛教在最早創造出佛像的時候,就已經同時創造出佛與菩薩像,秣菟羅早期的佛、菩
薩造像,有些在外觀上分不出差別,其造型完全按照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的佛像特
徵來造,但在造像題記中,明白指出為菩薩造像,例如:現存印度秣菟羅考古博物館
的一尊西元一世紀,高68.5公分的菩薩像,以及現存印度鹿野苑博物館,西元前二世
紀,高248公分的菩薩像。然而一尊同樣出自秣菟羅西元一世紀的坐佛造像,與圖七
的菩薩像在造型上則幾乎完全一致。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早期
佛教的菩薩指的是成佛之前的釋迦牟尼佛,誠屬同一人之故。

秣菟羅出土的造像中,也有造型與佛像不同的菩薩像,是以印度王子的造型來呈現,
可見當時的菩薩像還未有固定的造型。

犍陀羅菩薩造像來源之探討

最早可以確定年代的犍陀羅造像是出現在貴霜時期,犍陀羅藝術的開展是產生於屬貴
霜王朝領域之內的古大夏地區,由於這個地區曾受到古

代中亞、歐亞草原、希臘文化的影響,因此犍陀羅造像風格可說是結合了印度圖像與
草原文化的審美觀,並以希臘寫實手法來處理人物造型的細微部分。

佛像的產生是在貴霜時期,製作佛像的目的主要是供信眾頂禮膜拜之用,而出資造像
者大部分都是在家眾。當時營造佛像與佛寺者很多都是貴族與富商,這些人在貴霜時
期若非為有著草原民族血統的貴霜貴族,也應為深受當時統治階級品味影響的富商。
因此,出於他們的要求所造出來的佛、菩薩像,應該是符合他們的審美觀的,也就是
符合當時中亞地區草原民族服飾審美要求的。

小結 

佛教創始之初,尚無造像產生,西元一世紀前後,當大乘佛教成立的同時,佛像也出
現了,剛開始時,只有佛和菩薩像,隨著信仰的演變,佛國世界的成員越來越多,多
到難以計算的程度,且隨著佛教傳播年代與地域的久遠,各地區不同時代所造出之佛
、菩薩像有其不同風格與造型,而使得造像的辨識變得不易,然而若能認識早期造像
的背景與精神,則應有助於了解多樣而複雜的佛教造像,至少在面對佛、菩薩像行禮
如儀之時,將因了解其精神內涵而起正知見,而更加明瞭自己合十頂禮所求為何了。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對於有一些人
#2
@Facebook
對於有一些人,拿造像度量經這種工藝本,來當成唯一佛像造像標準,其實是很無稽
的事情,欠缺對佛教歷史的真正認識。

造像度量經是後世為了滿足出資造像的人的期待而設計的工藝範本;並非佛陀所主張
的信仰的圭臬。

而以工藝範本這樣的文件,拿來攻訐宗教團體,行為上又假拖自己是佛教專家,就更
等而下之了。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upload/05699600_1297128675.pdf

最早將佛塔擴大以顯示其重要性的是阿育王,據說他將佛陀入滅後,八王分得舍利所
建佛塔的其中七個打開,取出裡面的舍利,在國內分建了八萬四千個佛塔供養。佛塔
的崇拜從此遍布全印度,而日後佛教徒禮拜佛像的行為或儀式,或許可以說是源自早
期對佛塔的膜拜。

以「輪」象徵法輪常轉—以輪象徵佛陀與佛法

S??c? st?paI南門石柱上的浮雕有一個大的輪子立於長柱之上,輪的兩側各有一位飛
天,其下有兩排合掌禮敬法輪的男女,有趣的是,在人物之下有兩排動物,這似乎顯
示人天畜牲同表禮敬之意。此浮雕上的輪應象徵佛陀,故信眾對著「輪」合掌禮敬,
然而為何以輪象徵佛陀?其解釋或許可說是因為佛之所以為佛,是因為他悟到真理,
也就是法,並修行圓滿,才令人對他產生景仰,因此以法輪來象徵佛。

以菩提樹及台座象徵佛陀

菩提樹與台座的組合,象徵在菩提迦耶菩提樹下得正覺的佛陀,只是原先坐在菩提樹
下台座上的佛陀沒被塑造出來。佛陀,梵文buddha,是從動詞budh變化而來,budh這
個字有醒來之意,bhdhha是budh的過去被動分詞,意指已醒來,已覺醒的,引申為覺
悟者。佛陀在菩提樹下得正覺,悟得正法,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這正是佛陀之
所以為佛陀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尚未產生佛像,不以人身塑造佛像之前,以在菩提
迦耶悟到真理相關的台座、菩提樹來象徵佛陀是合理的。

從佛塔到佛像信仰的過渡時期

現存的法王塔約建於西元一世紀,最後一次的增建應該是在西元四到五世紀之間。現
存佛塔直徑115呎,高45呎,建於高起的台座上,佛塔的基座裝飾以一條石造的裝飾
帶,其中的浮雕小佛龕便嵌在印度–歌林式

(Indo-Corinthian)的壁柱之間,佛龕之內原先放有佛和菩薩像。

早期的佛塔通常在覆缽體及平台的正面都裝飾有壁柱和包括佛像在內的人物造像,這
些造像通常是用陶土、石膏或灰泥做成。在早期佛像產生時,許多地方都存在著供奉
佛像的小龕或者是小禮拜堂,但是這些裝有佛像的小龕都只是佛塔的附屬物,都只是
附於佛塔的四周。把佛像放入獨立的寺廟來祭拜,在當時並不很流行。這對最早製作
佛像的地區來說,是值得注意的。人們對於想要膜拜以人形來表示的佛像的需求,其
處理方式並不是將佛像放入獨立的寺廟 ,而是將之放入附屬於佛塔上的小龕內,或
者是作為佛塔正面的裝飾。

大概由於這些小佛像通常是用陶土、石膏或灰泥做成,比直接從石頭上雕刻出來的人
物來得容易脫落,因此許多現存的佛塔,原先表面的裝飾物都所剩無幾。但這樣的裝
飾造像風格可以從現存犍陀羅地區小型佛塔看出,例如:印度加爾各答博物館所藏
Loriyan Tangai地區出土的犍陀羅石造小佛塔,這似乎意味著當佛像被創造出來的時
候,人們對於遺骨的崇拜還是超過對以人形來呈現佛陀的佛像。

當早期佛像產生之時,佛像並沒有立即成為禮拜的主體,佛塔還是信眾膜拜的主體對
象。然而到了西元五、六世紀,當佛像廣為人們接受,並被視為人類的拯救者而作為
主要的膜拜對象出現在佛寺中時,佛塔依舊被建造出來,只是在佛塔正前方立了佛像
,在阿姜塔石窟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從佛塔到佛像信仰過渡時期的演變。

造像之源起

從地理環境來看佛像產生的時空背景 西元一世紀前後,對佛教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
義的一個時期,因為正當此時大乘興起,同時也發展出佛像的造像。從歷史發展來看
,佛像的產生,與大乘思想應有關聯,然而從早期大乘經典中,似乎找不到與佛像信
仰相關之內容。

秣菟羅造像的特色與詮釋 

最早創造出佛像的犍陀羅和秣菟羅,兩地所造之佛像,都是以印度當時所謂的大人之
相為特徵。這些特徵統稱之為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最顯而易見的特徵有:雙眉之
間的白毫、頭頂上鼓起的肉髻和大而下垂的雙耳等。佛像的出現,使得大眾虔誠的衝
動得與純真的精神渴望相結

合,這時候,佛陀不再只是一位導師,而是一位以象徵手法出現的超人,並被信仰者
奉為神明。

佛教在最早創造出佛像的時候,就已經同時創造出佛與菩薩像,秣菟羅早期的佛、菩
薩造像,有些在外觀上分不出差別,其造型完全按照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的佛像特
徵來造,但在造像題記中,明白指出為菩薩造像,例如:現存印度秣菟羅考古博物館
的一尊西元一世紀,高68.5公分的菩薩像,以及現存印度鹿野苑博物館,西元前二世
紀,高248公分的菩薩像。然而一尊同樣出自秣菟羅西元一世紀的坐佛造像,與圖七
的菩薩像在造型上則幾乎完全一致。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早期
佛教的菩薩指的是成佛之前的釋迦牟尼佛,誠屬同一人之故。

秣菟羅出土的造像中,也有造型與佛像不同的菩薩像,是以印度王子的造型來呈現,
可見當時的菩薩像還未有固定的造型。

犍陀羅菩薩造像來源之探討

最早可以確定年代的犍陀羅造像是出現在貴霜時期,犍陀羅藝術的開展是產生於屬貴
霜王朝領域之內的古大夏地區,由於這個地區曾受到古

代中亞、歐亞草原、希臘文化的影響,因此犍陀羅造像風格可說是結合了印度圖像與
草原文化的審美觀,並以希臘寫實手法來處理人物造型的細微部分。

佛像的產生是在貴霜時期,製作佛像的目的主要是供信眾頂禮膜拜之用,而出資造像
者大部分都是在家眾。當時營造佛像與佛寺者很多都是貴族與富商,這些人在貴霜時
期若非為有著草原民族血統的貴霜貴族,也應為深受當時統治階級品味影響的富商。
因此,出於他們的要求所造出來的佛、菩薩像,應該是符合他們的審美觀的,也就是
符合當時中亞地區草原民族服飾審美要求的。

小結 

佛教創始之初,尚無造像產生,西元一世紀前後,當大乘佛教成立的同時,佛像也出
現了,剛開始時,只有佛和菩薩像,隨著信仰的演變,佛國世界的成員越來越多,多
到難以計算的程度,且隨著佛教傳播年代與地域的久遠,各地區不同時代所造出之佛
、菩薩像有其不同風格與造型,而使得造像的辨識變得不易,然而若能認識早期造像
的背景與精神,則應有助於了解多樣而複雜的佛教造像,至少在面對佛、菩薩像行禮
如儀之時,將因了解其精神內涵而起正知見,而更加明瞭自己合十頂禮所求為何了。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