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修行的經驗寫的蠻棒的, 不知道你們覺得如何? (例如, 可以照著修嗎? 或是 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它還有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二)到(七) http://www.charity.idv.tw/q/q3.htm http://www.charity.idv.tw/q/q4.htm http://www.charity.idv.tw/q/q5.htm http://www.charity.idv.tw/q/q6.htm http://www.charity.idv.tw/q/q7.htm http://www.charity.idv.tw/q/q8.htm 寫得很讓人嚮往照著修
我剛剛看了開頭一行,就覺得確實有要注意的地方。我只講我看的懂的話,和我覺得 該拿出來注意的地方。因為我只看了內容一行,所以能說的不多。該注意的節錄於下 ,僅供參考: ***「當今的佛教,僅剩下佛陀的語言文字,只有他的教導——經文——還保留著。 請注意這點。如今佛教界受到煩惱染污的侵蝕,已經沒有真正的修行。」 ***「阿姜摩訶布瓦尊者關於自己修證之道的開示彙編」
ChenTim 您給我按讚,我想確認您確實懂得我要表達的意思。 請問喔,您如果讚同的話,是要注意什麼呀?
我想您善意的提醒可能是指"讀阿含經做為修行的依據是較不失真"
不是耶,要不要再試一次?這樣子啦,根據我在這裡和許多法友們交流的經驗,通常 人們會省略兩件事:一、逐字逐字讀對方打的文字;二、依照對方的文字來解讀。 "讀阿含經做為修行的依據是較不失真",這句話,我會這樣說,你可以說下面這句是 我說的:「讀阿含經座為修行的依據,是非常好的努力。」
感謝Chen Tim 分享,雖然只看到了(ㄧ)跟(二),但對我而言是很有意義的文章。
我多讀了幾行,這本書有整本的中譯本可以請嗎?
以我粗淺的理解,這書跟祖師大德的經驗談類似,寫的內容讓人嚮往,不過「照著修 」好像也不容易? 舉例來說,聽說有人被敲一棒子悟道了,可是我被人敲一棒子怎麼 沒悟道? :D 真正的修行,不管是三十七道品還是止觀,還是有標準的次第可循,這 是經驗談比較難完整含括的。 你知道為何該站有「辨識善知識」那一章嗎?那是因為「原始佛教協會」網站(原名 迎福寺)的曾銀湖居士當初到南傳國家修學,就是找摩訶布瓦尊者學習,學了幾年之 後,因為摩訶布瓦尊者的愛國行為以及尊者表示因為愛國而流淚,曾居士因此認定摩 訶布瓦尊者根本不是阿羅漢,所以口誅筆伐,表示南傳佛教也沒有清淨的比丘,這些 論戰搞得泰國佛教界雞飛狗跳,跟當初曾居士脫離淨土宗的情形類似。所以才有摩訶 布瓦尊者的弟子撰文駁斥曾居士,成為「辨識善知識」那一章。 依人而生起信心的話,也容易依人而喪失信心(如同佛陀說的「依人的五種過患」) 。善知識有幫助,但善知識也不會要我們迷信他,最重要的還是依法實修,修出一些 心得,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y)
有種感嘆, 說到依法不依人~ 但是在實修的過程中, 師的角色又極為重要~ 因此, 當 到某種程度時, 就考驗著, 到底該如何是好的? 走到十字路口...
四預流支當中「親近善士」的原則是「依法不依人」,《阿含經》中佛說「皈依僧」 的段落也強調「依人的五種過患」,所以兩者都很重要,的確很難一句話斷生死呀 :p 只能說保持開放的心胸,時時多自省了 :)
我想「師」的角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師」是「法」的傳播者。所以,尊重師父, 其實究竟來說也是尊重法,因為我們從師父身上學習佛法。所以,「親近善士」和「 依法不依人」不相違背。 如果一位師父一開口就自讚毀他,我會過敏 ~~
我們是「有情眾生」,在還沒有真正解脫之前,是不太可能脫離「情識」的影響的。 我對「四依法」的觀點和解釋,一向是抱持著「階段性進步」的理解,而非兩段式的 否定。拿依法不依人來講,一開始一定是「依人」來學習,但是學了一陣子後,學到 有進步後,就要「依法」來學,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善財童子為我們示範的,要廣 學多聞,要「不只跟著一個人學」,這是我理解的「不依人」的涵義。這樣子,跟菩 提心相應的感恩心會比較容易生起。相反地,如果是兩段式的否定,那不管我們跟誰 學,學到最後一定是會否定這位老師、拋棄這位老師,進而否定了自己的學習路程, 也對自己抱持著否定的態度,感恩心生不起來,這會帶來修行很大的障礙。 善知識確實是很難找到的,所以我們的心要學習柔軟和謙卑,如果我們努力精進,那 善知識來找我們的機會就會大一些。這是我自己相信的理念。僅供參考。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