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教大家,世尊在某一部經中說過一段類似的話,就是如果遵循我的教法,即便離 我很遠也如何如何,但如果不遵循我的教法,即便在我左右也如何如何? 內容大概是這樣,但我一直記不得這是從哪部經講的?佛遺教經還是在在阿含中?
Daniel Liao 可能是指佛陀在三十三天三個月後回到人間時,眾人爭相恐後想要見佛 ,僧眾則依次序,蓮花色比丘尼想要搶第一個見佛,就施神通變成轉輪聖王身,占了 第一個位置。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則遠遠在自己的房裡修行證果,只在房裡朝釋迦牟尼 佛方向禮了一下。 於是佛陀說,須菩提才是第一個見到我的人,然後又制戒禁止比丘尼於佛前現神通。 這也是「見法即見佛」的一個故事。
不是ㄟ~突然有點印象但不確定,但我又想到另外一個,好像是一位在家人,結果不 知道是誰去找他,這位在家人就講了合佛法的話,於是就問這位在家人的老師是誰, 結果才發現原來就是世尊~這個我也忘記是哪一部經了@@
後面那個是佛陀寄宿陶師家的事,見《中阿含經》第162經: 《中阿含經》卷42〈2 根本分別品〉:「一時,佛遊摩竭[18]陀國,往詣王舍城宿。 於是,世尊往至[19]陶家,語曰:「陶師!我今欲寄陶屋一宿,汝見聽[20]耶?」 陶師答曰:「我無所違。然有一比丘先已住中,若彼聽者,欲住隨意。」 爾時,尊者[21]弗迦邏娑利先已在彼住陶屋中。於是,世尊出陶師家入彼陶屋,語尊 者弗迦邏娑利曰:「比丘!我今欲寄陶屋一宿,汝見聽耶?」 尊者弗迦邏娑利答曰:「君!我無所違。且此陶屋草[22]座已敷,君欲住者,自可隨 意。」 爾時,世尊從彼陶屋出外洗足訖,還入內,於草[*]座上敷尼師[23]檀,結跏趺坐, 竟夜默然[24]靖坐定意,尊者弗迦邏娑利亦竟夜默然[*]靖坐定意。彼時,世尊而作 是念:「此比丘住止寂[25]靖,甚奇!甚特!我今寧可問彼比丘:『汝師是誰?依誰 出家學道受法?』」 世尊念已,問曰:「比丘!汝師是誰?依誰出家學道受法?」 尊者弗迦邏[裟>娑]利答曰:「賢者!有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剃除鬚髮,著 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覺無上正盡覺,彼是我師,依彼出家學道受法。 」 世尊即復問曰:「比丘!曾見師[*]耶?」 尊者弗迦邏娑利答曰:「不見。」 世尊問曰:「若見師者,為識不[*]耶?」 尊者弗迦邏娑利答曰:「不識。然,賢者!我聞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 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是我師,依彼出家 學道受法。」 彼時,世尊復作是念:「此族姓子依我出家學道受法,我今寧可為說法[*]耶」」 (CBETA, T01, no. 26, p. 690, a20-b18) (詳見原經文)
和前者有點關係的另一則: 《大般涅槃經》卷3:「爾時,如來告阿難言:「汝勿見我入般涅槃,便謂正法於此 永絕。何以故?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及餘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 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CBETA, T01, no. 7, p. 204, b27-c1) 其它的話我也一時想不到有直接相關的,有待其他站友告知。
麻煩大家了,我有用google找過,但佛遺教經也有大般涅槃經上的類似經文~就是不 知原文是那個比較接近我記憶的那一段
會不會是稗官野史?
I got it!!! 四十二章經 [0724a06] 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2]在吾左側,意在邪 ,終不得道。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原來是出自四十二章經,這經自從鹿鼎記後那麼多年沒再看了,生疏了 :(
42章經不知是否經過潤筆?
在白馬寺譯出的四十二章經一般認為是最早譯至中國的一部佛經,也就是說在四十二 章經之前沒有佛經翻譯為中文啦。 因此在文詞上四十二章經可能會比後來有譯經習慣後的經文更難一些。另一方面,也 有可能因為是第一次譯,而集諸經而成,或是原文即是濃縮性質的經典,以便在一部 經中就傳達佛法的大意。
所以上面那一句話怎麼看都是很中國式的文言文
嗯,後來佛教譯經事業風行後,發展出了比較白話,而不是完全文言文的風格,和標 準文言文相比,佛經的文言文算是古代的半白話了。
未來的子孫可能也會說我們講文言文~
是啊,我也是看鹿鼎記才知道有四十二章經的。:P
我看到四十二章才知道那是經。 Orz ... :P ^_^
我記得看到四十二章經時, 覺得文字表達方式比較像論語那種寫法: 佛言像子曰, 後面的字句也像論語中常見的短句子. 也許是為了當時和五經一樣的寫作風格吧, 翻 譯上應該花了很大工夫. 有時我看後期翻譯的佛經, 雖然說可能是古漢語, 但是比較同期如南北朝或是唐宋時 文章, 相對來說也沒那麼?口. 以現代反過來推測, 許多書為了怕失真,就會被原始文 句所綁住. 所以我有時在想, 會不會是受了梵文影響而比較偏向直譯, 所以比較接近 古代梵文語法? 我是完全不懂梵文, 只是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