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LF (LLF)》之銘言:
> >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
> > 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
> > 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
> > 多入少
> >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
> 這些話語的意思看來是雖然不可賺少花多,但也不可賺多花少,必須[賺多少花多少],也
就
> 是無餘錢無儲蓄,除非有富裕親友供應否則毫無應變能力(例如傷病,物品損壞,減薪失
> 業...),也難以做生涯規劃(置產,買屋,成家,立業....),退休老年生活更是毫無保障,這
要
> 如何適用於社會大眾現實生活。
我想要了解「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的真正意義,從全文來看會比較正確。否則會段
章取意不知所云。我們就看全文如下:
原文:『云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
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
※此段講的就如大家常聽到的國家「預算平衡」,佛陀告訴我們對於錢財的謀取與使用要有所
衡量,要考慮周到有所掌握。不要只知多收入而慳吝不支出,不要少收入而狂花費。要像拿秤
的人,看那邊少那麼就增加、看那邊多那麼就減少,而使預算平衡而有所取捨。
原文:『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
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缽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
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
名正命具足。』
※此段講的是,信佛聞法而行善業的人對財物的稱量是等入等出,不使它收入多而支出少、或
支出多而收入少。而接著佛解釋何謂「入多出少、出多入少」,像某些人沒有錢財仍然廣泛支
出散用,則以這樣的生活,人人都稱為像優曇缽果,沒有種子可以再播種滋養生息,愚癡貪欲
的人,而不考慮顧其後果。這種就是「出多入少」。或是有人財物豐多,不能去食用或使用利
益,傍人都說這愚癡的人好像餓死狗那麼愚癡。這種就是「入多出少」。所以,信佛聞法而行
善業的人必定會對所擁有的錢財,能自己秤稱衡量,使之等入等出平衡,這就叫正命具足而
活。
因此所謂「入多出少、出多入少」,並不是要我們賺多少花多少,無須儲蓄,有餘皆捨,這樣
就能生活到老到死。而是要我們「量入為出,充分利用錢財」。你可用你的錢財過你適當的生
活、你可用你的錢財儲蓄以備不時之需、你可用你的錢財作為生財之本、你可用你的錢財用於
佈施利益眾生。但不要慳吝到不與佈施利益他人,甚至對自己刻薄。賺取正命之財,去發揮每
分錢的效用。
至於在善生經所言用財的四分法,是不是如你所說的:「硬套進四分之幾一定要做甚麼或不
能用來做甚麼」不甚合理?我想現在很多理財的觀念都提到三分法,即一份生活、一份生財、
一份儲蓄。甚至連投資股票都建議三分法,投資股票不要一次投入以減少風險,避免股票下跌
還有攤平翻本的機會。只是佛陀要我們能行菩薩道,多分出了一份以佈施以愛物利生、利益眾
生。
當然佛陀從來就是把道理攤在我們面前看,從沒有說你一定要相信他。信與不信純乎我們的
一心,信得入必得利益。究竟要獲得佛、法、僧、戒四不壞淨信,並不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