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於第一義而不動
#1
scwei
深受"想斷煩惱但卻斷不了"的煩惱,看到這篇文章,有提起信心。提供大家參考:


於第一義而不動<果如法師/啟動自性DNA p.106頁>

有一位出家人向惠能轉述臥輪禪師的偈子: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
日日長。意思是,臥輪禪師有很好的修行技巧,可以斷除千百種的思緒和妄想,面對人事
萬物,一切境界時,完全不會起心動念,所以智慧一天一天的增長。

惠能聽了,說:這個偈子表達的境界,還沒有明心見性。照這個方法修行,只會更加束縛
,不得解脫。

惠能於是做了一個偈子,教誡大眾: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意思是,惠能沒有什麼修行的技巧,也沒有斷除千百種的思想,面對人事萬物,一切境
界時,心念數起,智慧又怎麼能增長?

這,究竟怎麼了?既然因為妄想執著,我們才不太能啟動自性DNA,那麼,不就是應該要
斷除妄想執著嗎?

為什麼臥輪「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是束縛、慧能「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才是
解脫?

對境心不起,叫做死人,只要是沒有喪失器官功能的人,本來就會有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境
界的種種妄想,以為需要斷除這些境界妄想,其實是住著在「有」妄想的形相上面了。「
有」妄想這個想法的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妄想。如果執著在「一定要斷除妄想」的這個想
法上,那就更加束縛了。

惠能說他自己「對境心數起」,意思是說,在面對萬物境界的時候,他不停第生起空寂的
清淨心(無念),以清淨心觀照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境界的種種妄想,明白「妄想」的真實
本性是「空」,所以就不會住著在妄想執著的境界(無住),就能離開妄想執著的境界(
無相)。這樣,就不會停留在妄想執著上分別取捨,這樣,就是在解脫的道路上前進。

惠能藉由這個偈子教導我們,不要擔心,也不要想盡方法去斷除耳鼻舌身意的見聞知覺。
在面對人事萬物,一切境界時,只要生起我們的清淨心,清楚覺知、分辨種種感官境界和
妄想,而能於相離相,不住著不染境,不被動搖,才是真正的解脫自在。這也正是佛陀在
所說的: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換句話說,祖師禪不是教你遠離世間、斷除喜怒哀樂愛惡欲,而是在生活的當下,當你面
臨這些境界的時候,你歷歷分明每一個境界和身心感受,同時,你清楚明白,這些境界和
感受,都是因緣和合的假有,所以不會住著在這些境界,不會被這些身心現象局困或束縛
。

而且,你清楚明白,你所遭遇的每一個當下,都是無數個「前一個當下」最完美的和合展
現,都是妙有。既然是妙有,就不必斷除妙有的境界和感受,你依然如實的保有這些妙有
,該怎麼做(第一義),就怎麼做,不為萬物境界或身心現象所侷困或動搖(不動),善
盡這些妙有的最大妙用。

就像我們在前面章節所提到的棒球投手王建民一樣,在球場上,他當然清楚對方球隊的實
力強弱、打擊手的火力、聽得到球迷的歡呼或叫囂,但只要站上投手板,他眼裡看到的,
只有捕手和捕手的手套,這一球該怎麼投、他就怎麼投,他就是這樣,一球一球投。

一球一球投-你是什麼樣身份的人,就在每一個當下,去做符合你當下身份該做的事。人
事萬物,各就其位,各司其事,這就叫做「世間相常住」。

所以,不要害怕,你不必沒有知覺、變成死人才叫做解脫,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善分別諸
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依此應用,遍及一切,修行就不再只是空洞的勵志言語或想像
的空靈境界,而是落實在你的穿衣吃飯之間。我們在祖師語錄裡,經常看到這樣的教誡。
Fri Aug 26 14:16:02 2011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於第一義而不動
#2
行者
※ 引述《scwei (scwei)》之銘言:
> 深受"想斷煩惱但卻斷不了"的煩惱,看到這篇文章,有提起信心。提供大家參考:
> 於第一義而不動<果如法師/啟動自性DNA p.106頁>
> 有一位出家人向惠能轉述臥輪禪師的偈子: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
> 日日長。意思是,臥輪禪師有很好的修行技巧,可以斷除千百種的思緒和妄想,面對人事
> 萬物,一切境界時,完全不會起心動念,所以智慧一天一天的增長。
> 惠能聽了,說:這個偈子表達的境界,還沒有明心見性。照這個方法修行,只會更加束縛
> ,不得解脫。
> 惠能於是做了一個偈子,教誡大眾: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 ?意思是,惠能沒有什麼修行的技巧,也沒有斷除千百種的思想,面對人事萬物,一切境
> 界時,心念數起,智慧又怎麼能增長?
> 這,究竟怎麼了?既然因為妄想執著,我們才不太能啟動自性DNA,那麼,不就是應該要
> 斷除妄想執著嗎?
> 為什麼臥輪「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是束縛、慧能「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才是
> 解脫?
> 對境心不起,叫做死人,只要是沒有喪失器官功能的人,本來就會有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境
> 界的種種妄想,以為需要斷除這些境界妄想,其實是住著在「有」妄想的形相上面了。「
> 有」妄想這個想法的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妄想。如果執著在「一定要斷除妄想」的這個想
> 法上,那就更加束縛了。
> 惠能說他自己「對境心數起」,意思是說,在面對萬物境界的時候,他不停第生起空寂的
> 清淨心(無念),以清淨心觀照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境界的種種妄想,明白「妄想」的真實
> 本性是「空」,所以就不會住著在妄想執著的境界(無住),就能離開妄想執著的境界(
> 無相)。這樣,就不會停留在妄想執著上分別取捨,這樣,就是在解脫的道路上前進。
> 惠能藉由這個偈子教導我們,不要擔心,也不要想盡方法去斷除耳鼻舌身意的見聞知覺。
> 在面對人事萬物,一切境界時,只要生起我們的清淨心,清楚覺知、分辨種種感官境界和
> 妄想,而能於相離相,不住著不染境,不被動搖,才是真正的解脫自在。這也正是佛陀在
> 所說的: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佛不是說人有二十難:第十九難 睹境不動難
> 換句話說,祖師禪不是教你遠離世間、斷除喜怒哀樂愛惡欲,而是在生活的當下,當你面
> 臨這些境界的時候,你歷歷分明每一個境界和身心感受,同時,你清楚明白,這些境界和
> 感受,都是因緣和合的假有,所以不會住著在這些境界,不會被這些身心現象局困或束縛
> 。
人在世間不離世間法 所以要善巧方便
> 而且,你清楚明白,你所遭遇的每一個當下,都是無數個「前一個當下」最完美的和合展
> 現,都是妙有。既然是妙有,就不必斷除妙有的境界和感受,你依然如實的保有這些妙有
> ,該怎麼做(第一義),就怎麼做,不為萬物境界或身心現象所侷困或動搖(不動),善
> 盡這些妙有的最大妙用。
> 就像我們在前面章節所提到的棒球投手王建民一樣,在球場上,他當然清楚對方球隊的實
> 力強弱、打擊手的火力、聽得到球迷的歡呼或叫囂,但只要站上投手板,他眼裡看到的,
> 只有捕手和捕手的手套,這一球該怎麼投、他就怎麼投,他就是這樣,一球一球投。
> 一球一球投-你是什麼樣身份的人,就在每一個當下,去做符合你當下身份該做的事。人
> 事萬物,各就其位,各司其事,這就叫做「世間相常住」。
> 所以,不要害怕,你不必沒有知覺、變成死人才叫做解脫,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善分別諸
> 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依此應用,遍及一切,修行就不再只是空洞的勵志言語或想像
> 的空靈境界,而是落實在你的穿衣吃飯之間。我們在祖師語錄裡,經常看到這樣的教誡。
補充 劣者愚見
2011年 8月27日 19:01:16 星期六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於第一義而不動
#3
rlai000
※ 引述《scwei (scwei)》之銘言:
> 深受"想斷煩惱但卻斷不了"的煩惱,看到這篇文章,有提起信心。提供大家參考:
> 於第一義而不動<果如法師/啟動自性DNA p.106頁>
> 有一位出家人向惠能轉述臥輪禪師的偈子: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
> 日日長。意思是,臥輪禪師有很好的修行技巧,可以斷除千百種的思緒和妄想,面對人事
> 萬物,一切境界時,完全不會起心動念,所以智慧一天一天的增長。
> 惠能聽了,說:這個偈子表達的境界,還沒有明心見性。照這個方法修行,只會更加束縛
> ,不得解脫。
> 惠能於是做了一個偈子,教誡大眾: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 ?意思是,惠能沒有什麼修行的技巧,也沒有斷除千百種的思想,面對人事萬物,一切境
> 界時,心念數起,智慧又怎麼能增長?
> 這,究竟怎麼了?既然因為妄想執著,我們才不太能啟動自性DNA,那麼,不就是應該要
> 斷除妄想執著嗎?
> 為什麼臥輪「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是束縛、慧能「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才是
> 解脫?
> 對境心不起,叫做死人,只要是沒有喪失器官功能的人,本來就會有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境
> 界的種種妄想,以為需要斷除這些境界妄想,其實是住著在「有」妄想的形相上面了。「
> 有」妄想這個想法的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妄想。如果執著在「一定要斷除妄想」的這個想
> 法上,那就更加束縛了。
是呀,對境心不起就是死人。
> 惠能說他自己「對境心數起」,意思是說,在面對萬物境界的時候,他不停第生起空寂的
> 清淨心(無念),以清淨心觀照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境界的種種妄想,明白「妄想」的真實
> 本性是「空」,所以就不會住著在妄想執著的境界(無住),就能離開妄想執著的境界(
> 無相)。這樣,就不會停留在妄想執著上分別取捨,這樣,就是在解脫的道路上前進。
而「對境心數起」也應是自然不過的事,要麼著「不停第生起空寂的清淨心(無念)」。這
「清淨心」、「無念」、「空」也和「妄想」一樣是「妄想執著上分別取捨」。
> 惠能藉由這個偈子教導我們,不要擔心,也不要想盡方法去斷除耳鼻舌身意的見聞知覺。
> 在面對人事萬物,一切境界時,只要生起我們的清淨心,清楚覺知、分辨種種感官境界和
> 妄想,而能於相離相,不住著不染境,不被動搖,才是真正的解脫自在。這也正是佛陀在
> 所說的: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就是因為無論「清淨心」、「妄想」、「清淨」、「雜染」,於第一義如如不動,這才是「善
分別」諸法相。這即惠能所說的「菩提作麼長」。
> 換句話說,祖師禪不是教你遠離世間、斷除喜怒哀樂愛惡欲,而是在生活的當下,當你面
> 臨這些境界的時候,你歷歷分明每一個境界和身心感受,同時,你清楚明白,這些境界和
> 感受,都是因緣和合的假有,所以不會住著在這些境界,不會被這些身心現象局困或束縛
> 。
「因緣和合」、「空」、「有」也是妄想。
> 而且,你清楚明白,你所遭遇的每一個當下,都是無數個「前一個當下」最完美的和合展
> 現,都是妙有。既然是妙有,就不必斷除妙有的境界和感受,你依然如實的保有這些妙有
> ,該怎麼做(第一義),就怎麼做,不為萬物境界或身心現象所侷困或動搖(不動),善
> 盡這些妙有的最大妙用。
> 就像我們在前面章節所提到的棒球投手王建民一樣,在球場上,他當然清楚對方球隊的實
> 力強弱、打擊手的火力、聽得到球迷的歡呼或叫囂,但只要站上投手板,他眼裡看到的,
> 只有捕手和捕手的手套,這一球該怎麼投、他就怎麼投,他就是這樣,一球一球投。
> 一球一球投-你是什麼樣身份的人,就在每一個當下,去做符合你當下身份該做的事。人
> 事萬物,各就其位,各司其事,這就叫做「世間相常住」。
> 所以,不要害怕,你不必沒有知覺、變成死人才叫做解脫,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善分別諸
> 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依此應用,遍及一切,修行就不再只是空洞的勵志言語或想像
> 的空靈境界,而是落實在你的穿衣吃飯之間。我們在祖師語錄裡,經常看到這樣的教誡。
2011年 8月29日 13:48:34 星期一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於第一義而不動
#4
rlai000
有些補充。

要留意禪宗所指的「第一義」(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是不落妄想、分別、束
縛、概念等等。

第一義就是第一義,若加上任何言說,就&#57392;是他們所希望詮達的第一義。若更把第一義閱讀成
「形容詞」就更去之遠矣。(如第一義「空」)
2011年 9月10日 4:17:15 星期六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