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瓔珞經》中說
#1
@Facebook


《瓔珞經》中說,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勝過無戒而不犯;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業雖重,並要遭報,但其必將由於他曾受過菩薩戒,而可決定得度成為真實的菩薩,乃至證得無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家弟子們,均能發最上心,求受菩薩戒。信仰大乘佛教,修學成佛之道,必須通過菩薩的階段。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是從菩薩行開始,如果不受菩薩戒,則是非常矛盾的事。 ---------------------------------------------------------- 摘錄自《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戒律學並不難 文/聖嚴法師 圖/常豫 我在一九六一年秋天,受了三壇大戒之後,十月的下旬,回到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的東初老人座前,只住了不到一個星期,就辭去了《人生》月刊的編務,便向東初老人告假,準備到臺灣的南部山中,閱讀藏經,他老人家雖然不希望我走,可是,也沒有辦法留下我,當我向他頂禮告假之時,他卻非常地愉快,做了簡短的開示,同時賜了我一疊鈔票,以備我在山中零用。 我所去的地方,是一個交通非常不便,物質條件相當落後,而卻又是風光綺麗的地方,那就是高雄縣美濃鎮廣林里。那座山的名稱,俗稱「尖山」,寺院大眾則稱它為「大雄山」。寺的名稱叫「大雄山朝元寺」。那兒只有一個七十來歲的老和尚,以及幾位比丘尼和優婆夷。因為交通不便,不是香火的地方,也不是經懺道場,而是靠寺院住眾種植麻竹和荔枝,正是一個農禪的家風,所以非常安靜,不過現在已經成了高雄觀光的重點之一,叫作「黃蝶翠谷」。當時一個月之中,難得有幾個人上山去拜佛,這是我的大福報,雖然曾有一段時間,我沒有錢買牙刷、牙膏、肥皂,乃至寫信向外聯絡的郵票都沒有一張。好在,山中冬暖夏涼,而春秋的時間相當長,所以日子過得很快,也非常安樂,真所謂「山中無歲月」,但又是夜夜是滿月,日日是好日。那一段時日,使我直到現在都非常地懷念,在我的生命史上,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我在那兒,修養身心,調整身心。我先拜大悲懺,後拜彌陀懺,再拜《法華經》,除了早、晚的課誦,也有早、晚的禪坐,而打坐的時間比較多。 不過,我沒有中止閱讀,也沒有停止寫作,由於在戒場的感受,所以發願先看律藏,「朝元寺」正好也向中華佛教文化館請購了一部影印的《大藏經》,它的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三大冊都是屬於律部,又由我的幾位戒兄陸續地寄給我好幾種難於求得的單行本律學的著作,全為《大藏經》律部未收者。特別是淨空戒兄借我看了《弘一大師三十三種律學合刊》,使我在浩瀚的律藏之中,痛快地游泳了一番。 首先我就寫了兩篇文章,就是後來收入《佛教文化與文學》之中的1.〈優婆塞戒經讀後──如何成為理想的在家菩薩〉,這是寫於一九六一年的六月;2.〈弘一大師三十三種律學合刊讀後〉,寫於一九六二年的三月,當時我對於菩薩戒就有這樣的看法:「《瓔珞經》中說,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勝過無戒而不犯;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業雖重,並要遭報,但其必將由於他曾受過菩薩戒,而可決定得度成為真實的菩薩,乃至證得無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家弟子們,均能發最上心,求受菩薩戒。」 這樣的思想,直到現在我還沒有改變。中國的佛教號稱大乘,也就是菩薩乘。信仰大乘佛教,修學成佛之道,必須通過菩薩的階段。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是從菩薩行開始,如果不受菩薩戒,則是非常矛盾的事。 對於弘一大師的律學思想,我也有看法:「自古高德立言,往往都是述而不作,這是表示對於立言態度的謹嚴,也是對於聖教的尊重,所以弘一大師的著述中,每以整理為主,說明為輔,而未達到弘揚介紹的目的……在萬不得已時,才略添自己的意見,予以說明。但他治律,雖以遵古為本,但又不落泥古的迂腐,這是最最難能做到,也是最最難能可貴的事。」 我讀任何書,非常重視對於資料的運用和正確的說明,但也留心文章的作者,對於他所表達的意見,能否溫故知新,指出同異,又能導入一個使人有合理遵循的原則和方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既不是食古不化,也不是自說自話。 任何學問,都是熟能成巧,否則就是隔行如隔山,我並不是對於戒律有那麼大的興趣,因為人人都說它難懂,所以我才嘗試著去懂它。當我最初打開大部的律藏,先讀律論,然後看諸部廣律,而所謂諸部廣律是指:《五分律》、《四分律》、《摩訶僧祇律》、《十誦律》、《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等。它們都動輒是三十卷、四十卷、五十卷、六十卷,部帙浩繁、內容繁雜、名詞陌生、敘事瑣碎,可是當我看律的時候已先把一本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的戒相、條文背熟,然後一部律一部律,對讀下去。我是以《四分律》為基準,然後把其他的諸部來相互對照,就能看出它們之間的多少出入。 當時,我雖不懂梵文,那些由梵文音譯的戒律名相,經過對讀,和通盤地考察、過濾之後,就知道那些名相是在表達什麼,代表著什麼,有什麼作用。無非是人名、地名、物名和事相名。當然也有為了表達一語多義而用音譯,可是並沒有像密教所傳的那樣,因為祕密不可說而用音譯。至於律中看來非常繁瑣的規定和軌則,如果把它歸納為一種生活的方式,從個人的到團體的、從寺內的到寺外的、從觀念的到行動的,貫串起來看,也只不過是我們僧團的日常生活中,身邊和手邊發生的事而已。不過,要具備一種心態,那就是不要以生活在現代環境的我們來看律藏,而要把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從歷史上倒退兩千五百多年,也生活在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僧團之中,每次都跟他們起居作息,那你就覺得是很平常的事了。就像一個從來沒有經過世面的鄉下少年,一旦送入一所非常現代化的學府求學一樣,最初是不習慣,漸漸自然而然地也被同化。所以我說戒律學不難。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