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雜阿含3經~知明斷離憂苦滅盡(3之3) ??經旨: 本經敘述對於五取蘊的生命經驗不能證知得法眼淨,不能遍知徹明;不能斷除現行煩惱,不能捨離欲貪習氣的話,就不能夠滅盡苦。反之,對於五取蘊的生命經驗能夠證知得法眼淨,能夠遍知徹明;能夠斷除現行煩惱,能夠捨離欲貪習氣的話,就能夠滅盡苦。 雖然這也是在標舉『見道→修道→成道』的解脫次第,但更清楚的說明:聖弟子的智慧正見有從初果『證知(得法眼淨)』到四果阿羅漢『遍知徹明』這樣次第增上的歷程,而在斷除煩惱方面,也有從初果『生厭、斷現行煩惱』到四果阿羅漢『滅盡欲貪習氣』這樣次第增上的歷程。 ??讀經分享: 佛陀指出:要先『證知』(即見道)然後斷除現行煩惱,才能進一步依於正見修道,來捨離欲貪習氣;最後才能得『遍知徹明』、滅盡欲貪,而解脫五蘊,滅盡諸苦。這說明我們苦的因緣有兩個,但都是自己內在造成的,跟外境、他人都無關,這是修習佛法非常重要的正見或關鍵!哪兩個因緣呢? ??1.無明所覆:所以一定要先『證知』五取蘊生命經驗的真相,先破除顛倒妄見,妄見破除後,對五取蘊才不會再攀緣趣向它,而會厭離、轉向、背捨它,不再造身口意惡業,聖戒成就。 ??2.愛欲所繫:證知、生厭之後,才有可能進入二果向以後的修道,開始『斷現行煩惱』,然後進一步『捨離欲貪習氣』,乃至最後『遍知徹明』、『滅盡欲貪』。 亦即修行的次第是:ヾ得明、破無明→ゝ斷現行、離欲貪→ゞ遍知徹明、滅盡欲貪→々斷苦解脫。 所以,無明和欲貪就是五取蘊生命經驗的兩種特性,五取蘊就像一隻手,而無明就像手心,欲貪就像手背,手心手背都是手,有手心就有手背,有手背就有手心;同樣的,無明和欲貪都是五取蘊的特質,而且彼此密切關連,有無明就有欲貪,有欲貪就一定有無明。 *** ?? *** ?? *** ?? *** 《瑜伽師地論》說:「有二種煩惱斷果及苦滅果:一者、見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已永盡捺落迦、傍生、餓鬼,我今證得預流無退墮法』,乃至廣說;二者、修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最後身暫時支持,第二有等永不復轉』。復有二種苦滅:一者、現在為因,未來苦滅;二者、過去為因,現在苦滅。……(以下略)……」 《瑜論》意思是說:佛法的果證可分斷煩惱與證苦滅兩個方面來說,而它們又各有二種煩惱斷之果及二種苦滅之果。 ??1.二種煩惱斷果: ヾ見道所應斷之煩惱已斷的初果:這對應於本經的『證知、斷三結』。 這樣一位證初果的聖者能自己確知『我已永盡地獄、畜生、餓鬼,永不墮三惡道,已證得預流果,正向三菩提,七往人天究竟解脫』。 ゝ修道所應斷之煩惱已斷的阿羅漢果:這對應於本經的『遍知徹明』與『捨離滅盡欲貪習氣』。 這樣一位證阿羅漢果的聖者能自己確知『我只剩這一世的最後身,只是暫時維持生命而已,以後的生死輪迴永遠不會再轉起』。 ??2.二種苦滅果:這對應於本經的『斷苦』。 這二種苦滅果《瑜論》舉了很多,這裡只就第一個說明~~ ヾ過去為因的現在苦滅:這就是指當生就能自知作證『得現法涅槃』,成阿羅漢,轉雜染有漏的五取蘊為清淨無漏的五蘊。 ゝ現在為因的未來苦滅:這是指最後身壞命終『入般涅槃』,連清淨的五蘊身也永滅不起。 ??延伸閱讀~~ ??完讀雜阿含經0001~正觀正見解脫行 www.facebook.com/RiteHere.tw/photos/1497576417215982 ??完讀雜阿含經0002~正思惟五蘊真相 www.facebook.com/RiteHere.tw/photos/1497300233910267 ??完讀雜阿含經0003~知明斷離憂苦滅盡(3之1) www.facebook.com/RiteHere.tw/photos/1501854633454827 ??完讀雜阿含經0003~知明斷離憂苦滅盡(3之2) www.facebook.com/RiteHere.tw/photos/1502950913345199 ??完讀雜阿含經0003~知明斷離憂苦滅盡(3之3) www.facebook.com/RiteHere.tw/photos/150324974998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