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於諸行中觀察愛味時
#1
@Facebook


??完讀雜阿含經0003~知見清淨煩惱清淨(3之2)   ??經文語譯: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諸比丘!對於色蘊的生命經驗能夠證知、能夠遍知徹明、能夠斷除現行煩惱、能夠捨離欲貪習氣,就能夠斷盡諸苦。同樣地,對於受、想、行、識蘊的生命經驗能夠證知、能夠遍知徹明、能夠斷除現行煩惱、能夠捨離欲貪習氣,就堪能勝任斷盡諸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當時,諸比丘聽聞佛陀所說的法,都感到歡喜悅意,依教奉行!   ??註釋: ??1.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這裡指出了,佛法的修證要ヾ先『證知』(見道),亦即『四聖諦初轉成就』。ゝ然後才能進入『四聖諦二轉』修道,亦即依於正見,知當復知,對五取蘊生厭離而斷現行煩惱;然後再進一步捨離潛伏的欲貪習氣。ゞ最後『四聖諦三轉成就』,也就是得到遍知徹明同時徹底滅盡欲貪習氣,當生苦滅解脫、成阿羅漢。   這段經文《瑜伽師地論》解釋說:「於諸行中觀察愛味時,能善通達諸行愛味所有自相。即於諸行觀察過患時,能善了知三受分位過患共相,謂於是中甚少愛味、多諸過患。如是了知愛味染著多諸過患共相應已,於所愛味一切行中隨所生起欲貪煩惱即能除遣、制伏、斷捨。於此欲貪不現行故說名為『斷』,非永離欲故名為『斷』。又,於彼事心未解脫,若於隨眠究竟超越,乃『永離欲』,心得解脫。」   論文的意思是說: ヾ所謂『知』就是如實知味;亦即在五取蘊諸行中觀察愛味 (作味觀)時,能夠善巧『通達』於五取蘊諸行所生之愛味的真相,知道五取蘊生命經驗發生時,是我們自己對於生命經驗有慣性投射而自己內心生喜樂,所以是自己愛愛,而非關外境。 ゝ所謂『明』就是如實知患;亦即由於前面能如實知味,於是當下在五取蘊諸行中觀察過患 (作患觀)時,就能夠善巧『了知』苦、樂、不苦不樂三受等生命經驗是無常、苦、變易的過患之法。 ゞ然後發現說,五取蘊生命經驗當中實在甚少愛味而充滿種種過患。他如是了知『若我愛味染著生命經驗,必然有很多過患相應而生』之後,於是在所愛味的一切五取蘊生命經驗當下,他就能如實知離──調伏欲貪、斷欲貪、超越欲貪。所謂『斷』是說能除遣、制伏或斷捨隨順欲貪生起的粗的現行煩惱,因為不是永遠捨離欲貪習氣,所以只名為『斷』。 々前面雖『斷現行』,但內心對於那個生命經驗的欲貪習氣尚未解脫,所以,如果能對於內心深層那些睡著潛伏的習氣也達到究竟超越,那才真正『永離欲』而心得解脫。   所以《瑜論》是偏重從『修道』的味、患、離的次第來解說本經,論文說:ヾ知是『通達』,亦即如實知味;ゝ明是『了知』,亦即如實知患;ゞ若『斷』、若『離欲』是如實知離。而斷是『斷欲貪所起的現行煩惱』;々離欲是『捨離乃至徹底滅盡潛伏的欲貪習氣』。   但是,比對雜阿含與相應部經文,知(巴abhij?na?)是初果的證知,明(巴parij?na?)是阿羅漢的遍知徹明,所以此處我們還是以四聖諦三轉『見道、修道、成道』的完整修證次第來解讀本經。   ??2.能斷苦、能堪任斷苦:能夠滅盡諸苦。堪任:堪能勝任,能夠的意思。   ??延伸閱讀~~ ??完讀雜阿含經0001~正觀正見解脫行 www.facebook.com/RiteHere.tw/photos/1497576417215982 ??完讀雜阿含經0002~正思惟五蘊真相 www.facebook.com/RiteHere.tw/photos/1497300233910267 ??完讀雜阿含經0003~知見清淨煩惱清淨(3之1) www.facebook.com/RiteHere.tw/photos/1501854633454827 ??完讀雜阿含經0003~知見清淨煩惱清淨(3之2) www.facebook.com/RiteHere.tw/photos/1502950913345199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