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行善,是如同「 一滴水流入大海」當中,就和整個功德海全部整合在一起;
大家共善業。
不是那種「我幫你計算一下,你的付出折合新台幣多少勞力的費用、多少交通費的支
出;所以整體貢獻有多少,你只佔了當中的一點點而已。」這樣計較下去,下次大概
就沒人要來了。
所以這個富翁也是一樣,他其實不太想要供養,只是被凹了,所以勉強支出一點。但
是又不想被別人知道他只付出一點點,如果讓別人知道他其實很小氣,他就要殺人了
。
但是像他勸募的人很有智慧,就把他捐的一點點,細細的分成無量份,每一份供養的
當中,都有這位富翁微量的供養的一部分。然後最後還對佛陀說:「請佛陀祝福所有
供養的人,無論供養多少,未來得福都一模一樣。」
富翁也因為他這種無私、無分別的胸襟,所以原本慳吝的內心也被轉化了。
這才是佛教當中最有智慧的布施;平等觀。
所以,這種觀念才是真正應該在社會當中普遍推廣的;而不是去計較,你付出的大概
只折合多少錢,他付出的大概只折合多少錢這種世俗的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