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祭,又稱為燔祭。特點是完全獻給祭祀的對象,不留一點。祭牲被放在壇上完全焚
燒,化為煙灰,不留下任何部份供人享用。
在婆羅門教中,火祭(梵文:????; 火祭,也譯作Yagya,Yaga或Yadnya)或Yagam(
泰米爾語:?????)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是一個唱頌唄吠陀 (Vedic) 咒語的獻祭儀
式,一個源自於吠陀時代的祭祀。火祭是一個在火中獻祭和昇華Havana S?magri (
草藥製劑)的古老的儀式。火祭這個詞的崇高含義是從梵語動詞yaj得來,具有神(
devapujana),統一(sangatikarana)和慈悲(DANA)崇拜的三重意義,它的基本
元素是火 - 人們把祭品放在神聖的烈火中奉獻,他們相信在火中的一切都可以到達
神的手裡。在印度教寺廟祭祀有關的儀式被稱為Agamic,一切通過烈火與神溝通都被
認為是吠陀。今日印度教的寺廟儀式都是吠陀和Agamic儀式的組合。印度教經文的儀
式部分稱為 Karma-Kanda。部分的吠陀描述或討論火祭的部分都屬於Karma-Kanda。
整個火祭中供奉中,最終的目的是以與全能的靈性聯繫。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每一個細
節都嚴格執行,並遵循所有規則和程序。他們認為在靈性的世界裡,不能容納無知和
錯誤,那裡只有完美結果(Yajna God Promise Society,2009年)。所有儀式都一
定要有DANA(慈悲,奉獻)。奉獻的人都必須提供最好的禮物,同樣地,要一個最合
適的人(paatra-appatra)去接收。同時,奉獻的人都需要有這樣的想法:奉獻的物
品不是我的,它是屬於你的,我只是一個媒介去把東西交給你。接收的物品越有價值
,對捐助者越有好處;因此,這是好事。通過豐富的DANA的分佈和共享是最佳的,這
令神有更大的喜悅,也有利於punya sampadane。
DANA的類型有許多,但主要都是圍繞Vidya (教育),Anna(食品),Vastra(布)
,Jala(水),Suvarna(金)和Bhudaana(土地)。一般認為,由個人所提供的慈
悲會帶來現實界(EHA)和天堂的(Para)的舒適。火祭的目的,只是為了Dana的滿
足。在這方面,接收人和奉獻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印度人的靈性教導中,他們認為
貪婪來自利己主義和自私。捐贈有助於化解使利己主義;是治愈利己主義和貪婪(博
伽梵歌Bhagavad Gita)的的解藥。因此,火祭能夠連結宇宙意識,這一切都需要紀
律和統一。這種理念能夠使人步向大愛,並激發對宇宙的福祉。這至高無上的路徑能
夠增強個人的全面進步,引領世界走向和平與繁榮。
但是,有智慧的舍利弗,一眼就看穿了這個是沒有意義的行為;這種「賄賂」是否真
的有效?或者只是一種心靈上的安慰劑?顯然舍利弗對於這種儀式性,但是沒有實效
的作為是不認同的。於是把他這位侄子帶去找佛陀,請求佛陀為這個侄子開示。
佛陀說,須臾之間頂禮聖人的功德遠大於火祭百年。頂禮聖人,表示我們有想要學習
、效法聖人;尤其是三門頂禮,是從「身、口、意」三門合一,讓我們的身口意和聖
人一致。這是「學習善行」的入門,調柔自我的內心,願意接受善法的薰陶。
佛教並不注重這些形式上的儀式;如果任何儀式無法回歸到內心、身行和口業上,這
樣的儀式無論設計的多繁雜都是沒有意義,可予免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