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在憍薩羅國結夏安居後
#1
@Facebook
禪修不是「坐在那邊感受身體的氣脈靈動」更不是「坐在那邊等佛菩薩給予加持、感
應」。只要有這兩種想法其中之一或是同時都有,就是錯誤的。

不作黑法,就是不去沾染這些妄見,不作這些非法的修行行為。

勤修白法,透過禪修的時候,加強對於自己的所有言行舉止的觀照能力,能夠完成「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修行。

所以佛陀臨入涅槃時,告訴阿難陀及弟子說:「 我入滅後,汝等比丘,應依四念處
安住。」在廣大的佛法中,為何佛只說安住於四念處?這是因眾生有四種顛倒妄見:
1. 緣身執淨,2. 緣受執樂,3. 緣心執常,4. 緣法執我。

如果不將此四顛倒妄見消除,則煩惱重重,隨俗流轉。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首要的
道品,即是對治此四顛倒妄見的四念處。

四念處才是佛教禪修的關鍵,能夠在禪修的時候,好好專心修行四念處,之後才能夠
「正念現前」。能夠正念現前,對於佛法不再有疑惑,就可以開始學習七覺支—「七
覺支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行捨覺支。」

法界次第云:「七覺分:覺、即覺了,謂覺了所修之法,是真是偽也。」

一、擇擇法覺分,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偽也。 又擇謂揀擇,謂用智慧觀察諸法之時,
善能擇別真偽,而不謬取虛偽之法,故名擇法覺分。

二、進精進覺分,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也。 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而行真法也。 又
不雜名精,無間名進,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不行無益苦行,而於真正法中,
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故名精進覺分。

三、喜喜覺分,謂契悟真法,生歡喜也。 又喜即懽喜,謂心契真法,得懽喜時,善
能覺了,此喜不從顛倒而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

四、除除覺分,亦名輕安覺支。謂斷除諸見煩惱也。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
安樂。 除即斷除,謂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去虛偽之法,增長真正善根
,故名除覺分。 斷除身心粗重,則身心輕利安適也。

五、捨捨覺分。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也。 即捨離一切虛妄的法,平心坦懷,更不追
憶,而力行正法。 此行蘊所攝捨之心所,故云行捨。又捨即捨離,謂捨離所見念著
之境,善能覺了,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故名捨覺分。

六、定定覺分,心住一境,而不散亂也。 又定即禪定,謂發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
禪,不生煩惱妄想,是名定覺分。

七、念念覺分,常記定慧而不忘,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謂思惟所修之道法
也。 又念即思念,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

若心昏沉之時,常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觀察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動之
時,當念用除覺分,除身口之過非;用捨覺分,捨於觀智;用定覺分,入正禪定,攝
其散心,令不浮動,是名念覺分。

擇、進、喜三覺分屬慧,除、捨、定三覺分屬定,念覺分兼屬定、慧。故摩訶止觀云
:「修此七覺,即得入道是也。」

所以,佛教的禪坐是不求感應、不妄想靈動加持的。在修行禪坐訓練的時候,一開始
就要有正確的認知,才不會誤入歧途。


在憍薩羅國結夏安居後,一群比丘向佛陀請教禪修的事宜。佛陀就告誡他們要放棄欲樂和對世間的執著,如此才能趣向涅槃。 備註:「黑法」:即十種惡業。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在憍薩羅國結夏安居後
#2
@Facebook
隨喜善知識,惟所談覺支次序與雜阿含序不同,其次序為 念覺支 擇法 精進 喜 輕
安 定 捨 等次續,還望善知識廣說其義,南無佛法僧
Tue Nov 28 08:53:32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在憍薩羅國結夏安居後
#3
@Facebook
那是南傳的順序∼參考漢譯南傳大藏經第49冊

No.25 分別論(第1卷-第15卷) (15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mobile/index.php?index=N49n0025_010
Tue Nov 28 09:35:0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