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雜阿含經》卷五:記錄了一個叫焰摩伽的比丘說:?
#1
@Facebook
《雜阿含經》卷五:記錄了一個叫焰摩伽的比丘說: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遭
到了僧團的一致反對,大家都勸他舍棄邪見,最終,焰摩伽比丘在舍利弗的開導下,
這樣改了口:阿羅漢是熄滅了五陰之苦。

相關經文解說可以參考焰摩迦的我見。

《長部》的第一經,叫作《梵網經》。裡面就列舉了六十二種邪見,這六十二種邪見
,就有關於常見斷見。 

關於這個斷滅見的大邪說, 危害甚巨 :(ucchedadi??hi),uccheda是斷,di??hi是
邪見,稱為斷滅見。斷滅見又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無因論(ahetuka)。

認為人的苦樂並沒有原因、沒有因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人,有的人享福、有的人
受苦,這些都屬於偶然的,都沒有原因。

否定了業果,認為我們現在的這些生活、這些經歷,並非由業產生的,他們是無條件
的,你很偶然可得到享福,你的生命也是很偶然才得到的,你的世界也是很偶然才存
在的。沒有因果的關係,沒有因果的連結。人的生命是很偶然的,甚至我們處的這個
社會,廣而推之,也是很偶然的存在著,因為沒有因。

第二種是無作用見(akiriyav?da)。

這種邪見認為說,它們現在造的善也好,惡也好,它們都不會帶來果報,因為本來就
沒有因果輪回,沒有因果業果法則,那麼即使現在你行善、你布施、你修行,也不會
有什麼好的果報。你現在殺人、你吃喝嫖賭,你也不會有什麼不好的果報。

因為他們並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任何事情它們之間其實都有連繫的。所以這個稱為無
作用論,無作用就是說:你作了任何的善惡行為,它並不會帶來任何的果報,不會產
生效果。

第三種是虛無論(natthikadi??hi)。

這種認為人死了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了。人死如燈滅,人死歸滅,人死了變成塵土
一堆,什麼都沒有,那裡還有未來世,那裡還會有投胎;他們認為這樣,所以他們沒
有因果,沒有業果法則,這稱為撥無因果,沒有三世輪回。

這種斷滅見,現在真的很流行,無論是在任何國家,現在這種斷滅見真的是很流行,
非常流行。這種斷滅見,或者說也是一種物質主義。

物質主義就是認為說:「沒有過去世,沒有未來世,人造善造惡,不會帶來果報。」
而且你現在是貧富貴賤,這個也沒有原因。你要怎麼樣,它就怎麼樣。他們認為人的
行為與最後的結果,並沒有一種連繫;這是沒有看到因果的關系。但是我們知道任何
的一種存在,任何的一種事物與物品,都有它條件的存在的原因,不是沒有原因的。
如果你去否定它,認為這些是沒有原因的,那麼就落於斷滅見。

斷滅見,是一種為害性非常大的邪見,這種邪見可以造成社會的混亂,可以造成倫理
人心的退墮。世風日下,為什麼現在的世風越來越退墮?跟這種邪見的流行很有關系
。

這種邪見──斷滅見在所有的邪見當中是最嚴重的,嚴重到他可以稱為是一個惡重業
。

重業共有六種,重業的意思是,假如一個人,造作了重業的任何六種之一,他在下一
世,沒有其他條件,必定會墮入惡道。那六種重業呢?其中的五種是五種無間業,殺
父、殺母、殺阿羅漢、惡心出佛身血跟破和合僧,這個是五種重業。

還有另外一種,就是定邪見,決定性的邪見,這種邪見到他臨終的時候都還不肯放棄
,他都還認為沒有輪回。基本上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到臨死的時候,他都會有一
些相,他會看到他將投生的相,或許他以前造作的相。但是這種人頑固到他連臨終的
時候,見到他將墮地獄的相,或者他見到將墮惡鬼的相,他還不放棄,這種稱為定邪
見。這是頑固的邪見。這種見是執著斷滅見,是屬於這種見。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有一位女士,她已經是一位初果聖者。她的父親是一位將軍,執
著於斷滅見,認為說沒有因果,認為人死了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結果她的父親死
了之後,就墮落到惡鬼道,成了一個餓鬼。而這位女士,因為她已經是一位初果聖者
,她也知道,像她父親這樣頑固的邪見,不可能投生到善道去,於是在她父親去逝之
後,她就以她父親的名義,去供養佛陀為首的僧團,之後再把這種功德回向給她的父
親。

結果在她父親得到了這份功德的回向之後,他過了幾個月像天人一般的快樂。但是即
使是這樣,他仍然沒有放棄這樣的邪見,結果在餓鬼道的業報結束後,就墮到地獄道
去。所以,如果我們還是有這種邪見,認為說沒有因果,認為說沒有過去世未來世,
這是一種很強的邪見!

要解除這些邪見,不能不理解緣起法;雖然說「緣起甚深」,還是可以初略分析如下
:

一、 不有不無之緣起:

《雜阿含》301經言:

佛告散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
。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
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於﹚『世
間集』如實正知見,若﹙言﹚:『世間無』者不有;﹙於﹚『世間滅』如實正知見,
若﹙言﹚:『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
起,謂緣無明行…」。﹙大正2,85c﹚

此段佛為散陀迦旃延所說的經文非常重要,成了後世不有不無之昆勒門的主要根據。

「二種依」巴利dvayanissito,意為「依止兩種﹙極端﹚」。「若有若無」巴利:
atthitab ca n,atthitab ca,意為「若有性、若無性」。「取所觸」upay,
upadanqbhinivesa-vinibandho,近依、取著、現貪、繫著。

「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即是說世間一般人皆依於兩種極端,也就
是取著於有性或無性。﹙接下來的經文﹚因取著於此兩種極端,故見到生起而成為有
﹙存在﹚的,即認為「實有」;看見消失而滅無的,即感覺為「實無」。

但這現起的「有」與滅去的「無」,都只不過在緣起「此故彼」的法則下而成為如此
,並非自己如此。若能了知一切的有無都不過是「此故彼」所成,不執為「實有」、
「實無」,這即是中道正見。 

  

二、 不生不滅之緣起:

《雜阿含》335經言:

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
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大正2,
92c15~21﹚

眼等六稱六內處,或稱六入﹙處﹚,為十二有支的第五支,為「緣生法」之一﹙上說
十二有支為緣生法﹚。緣生法是依「此故彼」的緣起法則成,為眾緣之合和,故無實
體性。

無實之法,其生只是「此有故彼有」之眾緣具足而現為如此,非有實體法生,故言:
「不實而生」。

生非實生,滅當然亦非實滅。非實生滅,故「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這很清的
表達了依「緣起」而現起的「緣生法」,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   

三、不常不斷之緣起:

《雜阿含》300經言: 

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
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大正
2,85c4~14﹚。

此文《別譯雜阿含》195經作:

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如來說法,捨離二邊,會於中
道。以此諸法壞故不常,續故不斷;不常、不斷。因是有是,因是生故彼則得生,…
。因於無明則有行生……。﹙大正2,444c﹚

十二有支等緣生法是生命流的事實,依此作用現象假立為我,非有一實體我,故不可
說「有我」。若說於此剎那生滅不住的生命流中,執有一實體不變的我﹙人我﹚,則
與「此故彼」法則不合,落於常見。這剎那不住的生命流雖不常,但卻也不停的往前
推移,故也不中斷。

若執為實無我而忽略了此生命流的種種作用,即落斷見。如果能正知這「緣生」的生
命流在「此故彼」法則下,因果相續而不斷,因果不一而不常,這即是中道正見。所
以,依緣起法而現起的緣生法,是不常不斷的。   

四、不一不異之緣起:

《雜阿含》297經言:

雲何為大空法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
苦聚集。緣生老死者: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
,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此則一義
,而說有種種。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
,梵行者所無有。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
緣生老死。…。﹙大正2,84c12~85a1﹚   

老死﹙jaramaranam﹚是十二有支之一,屬生命現象的一環。此所言:「我」﹙或作
「身」﹚,也不過是生命作用所現起的假象。若說「我即老死」,則我與老死是一,
即成了「命即是身」,這是一見。

若復說「老死屬我」,則老死只是我所而已非是我,成了「命異身異」,這是異見。

但老死是生命現象之一,「我」是由整體生命現象所構成的假象,這一切唯是緣所生
法。緣生的十二有支是因,其構成的假我是果,在「此故彼」的法則下,因果間何能
說是一、是異呢?   

五、不來不去之緣起:

《雜阿含》273經言: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
。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恆、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
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
。是故比丘!於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恆、住、不變易法空,無
我我所。﹙大正2,72c8~15﹚

此不來不去之緣起,如上第二項「不生不滅」所說,此不再贅述。 

從上《阿含經》所述的「不生不滅」等十不緣起的探討中,可清楚的看出,這十不﹙
十種否定﹚都是在形容「緣生法」的。

但應注意的是,每當經文在闡述這「十不」之時,或前或後總是會提到:「此有故彼
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等。這即是說:緣生法之所以是不生不
滅等,是因其建立在「此故彼」的緣起法則上,為此所支配,故必是不生不滅等。也
就是說即事而理,事依理顯。

但同樣的,這「此故彼」的法則並非離事說理,而是釋尊從緣生的具體事例﹙十二緣
起之生命流﹚中所觀察,徹見的。如說:「昔者毗婆尸佛未成正覺時。…於十二緣起
,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所以經中雖分別了「緣起」與「緣生」的不同概念,但由於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故經中有時並不明顯的分別而使用之。

總之,《阿含經》的緣起論主以有情生命為主,其所涉及者,主要是「緣起」與「緣
生」兩個概念。緣起﹙梵pratitya-samutpada、巴paticca-samuppada﹚,《阿含經
》以「此故彼」定義之,指一切事物生起的必然法則或內在原理;由於此原理具有本
然性、安定性、普遍性,故經上以「法住、法界、法定」稱呼之。

緣生﹙梵pratitya-samutpanna巴praticcasamuppanna-dhamma﹚亦作「緣已生法」、
「為緣所生法」,或說「已經被緣所生起之法」,即是依「此故彼」的緣起法則所現
起的具體事物﹙法,十二有支﹚。由於為緣起法所支配,只是眾因緣的聚散推移,本
無實在體性,故經上以「十不」來描述。

所以金剛經中說: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
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
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
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
法不說斷滅相。」

修一切善法而得大菩提,而起化身,當然是有殊勝相好的。假使以為離卻相好的,那
是等於以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說諸法斷滅了!

斷滅,就是破壞世出世間因果。證無上遍正覺是果,發菩提心而廣大修行是因,因果
是必然相稱的。如成佛而沒有功德的莊嚴身相,那必是發心不正,惡取偏空,破壞世
諦因果而落於斷滅見了。

要知道真正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是決不會破壞因果的,不會偏取空相而不修布施、持
戒等善法的。反之,菩薩因為深見緣起因果,這才發大菩提心,修行而求成佛。所以
,不應該說如來不具足相而成佛。

所以,要記得「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有三個現象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
果相續不空,因果循環不空。倘若撥無因果,惡取斷滅空,那就落入六十二種邪見當
中,永無出期,更不用說解脫成佛了。
Tue Nov 21 08:28:4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