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稽首歸依正等覺 能度無邊大苦海
#1
@Facebook
甲一 

乙一:     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 

歸依,要有求歸依的誠心。如人落在大海中,隨波逐浪,四顧茫茫。在這生死邊緣,
見到草束浮漚,也會伸手攀援;聽到風響鳥鳴,也會大聲呼救。求救護的心情,懇切
萬分,可說惟有此求生的念頭。那時,如有船隻經過,拋下繩索或救生圈來,還不立
刻抓住,盡力攀登船隻嗎?求歸依的誠懇,應該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樣,這才能圓滿成
就歸依的勝妙功德。  

成佛之道 第一章 印順導師編著

*************************

世尊在世時,有一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從前出家一定要證果,最低限度也是證須陀
洹果,證斯陀含、阿羅漢、菩薩果位的人,不計其數。所以,沒有善根、福德、因緣
,就不能出家。這位老人要出家,佛就讓這些大阿羅漢、菩薩弟子觀察老人的善根,
看他能不能出家。阿羅漢有神通,能知五百世,這一觀察,老人在五百世當中都沒有
種善因,怎麼能出家?

可是世尊同意他出家,並告訴弟子們,這位老人在無量劫之前,曾經是個樵夫,在山
上砍柴,遇到一隻老虎要吃他,他在驚恐害怕之下,爬到一棵大樹上,隨口叫了一聲
「南無佛」!就憑無量劫前這一聲「南無佛」所種的因,在無量劫後遇到釋迦牟尼佛
,緣成熟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他剃度出家,後來他證阿羅漢果。

在佛住世的時候,佛有一個堂弟叫提婆達多,他專門和佛來作對。提婆達多一生盡造
罪,盡和佛來作對,造了很多的罪;等到罪業惡貫滿盈的時候,他生陷地獄。怎麼叫
生陷地獄呢?就是這個肉身,活著就下地獄去。

那麼在將要下地獄時候,已經要到地獄門的地方了,他想念佛,可是卻念不出來了!
只念「南──無──」兩個字,「佛」字就是說念不出來。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人也
是很可憐的,但是不要輕看他!等到他在地獄的罪受滿後,出了地獄再修行,那時還
可以成辟支佛,他的名字就叫南無;就因為他當初念「南無」這兩個字,所以成辟支
佛的時候,也叫南無。

不要把念佛看得那麼容易,以為隨便可以念佛;現在是沒有業障來把你障住,若障住
的時候,就算想念,也念不出來了。

人的生命過程,佛經中形容為生死苦海,或比喻成漫漫長夜,惡夢連床。

生死之中雖也有歡笑,但苦難的時候居多。不論有錢沒錢,不論有勢無勢,一樣有苦
有難,卻還不知道苦難是來自各人的內心,這是愚痴。是指不知道出難生死的範圍,
也想不到要改變內心的方向,於是無可奈何地繼續不斷地受苦受難下去。

其實,有很多很好的路可以免於生死的苦難,關鍵在於能不能知道正知正見正行的人
生方向;有沒有明瞭因果因緣的人生原理;是不是有了智慧慈悲的人生修養。

知道因果的人一定不逃避現實;知道因緣的人一定會用努力來促成現實的轉機;有慈
悲的人一定會以心平氣和的關懷心包容他人,尊重他人。有智慧的人一定會照顧自己
,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隨著魔鬼的音符起舞。

這樣的人,便是知道正法,便不致將人生的過程,視為失眠狀態的長夜漫漫,不會對
於人生的經歷,當作疲倦的長途跋涉,也不會永遠沉緬於生死的苦海。他應該是不會
疲倦,而是樂觀積極健康愉快的人了。

要能夠轉苦為樂,第一件事情就是培養正見;而在這個世間上,第一個覺悟解脫苦的
正見的,就是佛陀,所以才又稱為佛教。既然想要離苦得樂,唯有學佛;要學佛,就
要以佛為師,希望佛陀為我們度脫苦,加護我們,所以稱為「皈依佛」。

學佛想要有所成就,首先就要有懇切要離苦的念頭。在出曜經當中有幾個故事;有人
觀潮溺水,被水淹沒,僥倖獲救之後,決定出家;有人被王家追殺,躲到精舍當中出
家;有人犯盜賊,要被處死之前,趁隙逃走,躲去僧團出家等等。但是佛陀接納他們
出家之後,這些人就懈怠了,沒有了生死存亡的危機感,所以出家之後反而不修行。
於是佛陀用他們當時所遭遇的害命的危機,提醒他們無常無所不在。終於喚醒他們的
求救離生死苦邊的危機意識,精勤修行,最終證得阿羅漢果。

當年太子菩薩出外游觀園林,出城時,看見了人類生老病死的苦惱,由於心中有所感
觸,希望能夠尋找出一種解脫人類痛苦,才終於放下榮華富貴,潛心修行,終於覺悟
解脫正法而成佛。

所以歸納起來,要成就「成佛之道」,從發心第一念起,就要有拼命皈依於佛道,求
哀救護的危機感,才能夠有所成就。


稽首歸依正等覺 能度無邊大苦海

甲一 乙一: 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 歸依,要有求歸依的誠心。如人落在大海中,隨波逐浪,四顧茫茫。在這生死邊緣,見到草束浮漚,也會伸手攀援;聽到風響鳥鳴,也會大聲呼救。求救護的心情,懇切萬分,可說惟有此求生的念頭。那時,如有船隻經過,拋下繩索或救生圈來,還不立刻抓住,盡力攀登船隻嗎?求歸依的誠懇,應該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樣,這才能圓滿成就歸依的勝妙功德。 成佛之道 第一章 印順導師編著 ************************* 世尊在世時,有一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從前出家一定要證果,最低限度也是證須陀洹果,證斯陀含、阿羅漢、菩薩果位的人,不計其數。所以,沒有善根、福德、因緣,就不能出家。這位老人要出家,佛就讓這些大阿羅漢、菩薩弟子觀察老人的善根,看他能不能出家。阿羅漢有神通,能知五百世,這一觀察,老人在五百世當中都沒有種善因,怎麼能出家? 可是世尊同意他出家,並告訴弟子們,這位老人在無量劫之前,曾經是個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隻老虎要吃他,他在驚恐害怕之下,爬到一棵大樹上,隨口叫了一聲「南無佛」!就憑無量劫前這一聲「南無佛」所種的因,在無量劫後遇到釋迦牟尼佛,緣成熟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他剃度出家,後來他證阿羅漢果。 在佛住世的時候,佛有一個堂弟叫提婆達多,他專門和佛來作對。提婆達多一生盡造罪,盡和佛來作對,造了很多的罪;等到罪業惡貫滿盈的時候,他生陷地獄。怎麼叫生陷地獄呢?就是這個肉身,活著就下地獄去。 那麼在將要下地獄時候,已經要到地獄門的地方了,他想念佛,可是卻念不出來了!只念「南──無──」兩個字,「佛」字就是說念不出來。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人也是很可憐的,但是不要輕看他!等到他在地獄的罪受滿後,出了地獄再修行,那時還可以成辟支佛,他的名字就叫南無;就因為他當初念「南無」這兩個字,所以成辟支佛的時候,也叫南無。 不要把念佛看得那麼容易,以為隨便可以念佛;現在是沒有業障來把你障住,若障住的時候,就算想念,也念不出來了。 人的生命過程,佛經中形容為生死苦海,或比喻成漫漫長夜,惡夢連床。 生死之中雖也有歡笑,但苦難的時候居多。不論有錢沒錢,不論有勢無勢,一樣有苦有難,卻還不知道苦難是來自各人的內心,這是愚痴。是指不知道出難生死的範圍,也想不到要改變內心的方向,於是無可奈何地繼續不斷地受苦受難下去。 其實,有很多很好的路可以免於生死的苦難,關鍵在於能不能知道正知正見正行的人生方向;有沒有明瞭因果因緣的人生原理;是不是有了智慧慈悲的人生修養。 知道因果的人一定不逃避現實;知道因緣的人一定會用努力來促成現實的轉機;有慈悲的人一定會以心平氣和的關懷心包容他人,尊重他人。有智慧的人一定會照顧自己,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隨著魔鬼的音符起舞。 這樣的人,便是知道正法,便不致將人生的過程,視為失眠狀態的長夜漫漫,不會對於人生的經歷,當作疲倦的長途跋涉,也不會永遠沉緬於生死的苦海。他應該是不會疲倦,而是樂觀積極健康愉快的人了。 要能夠轉苦為樂,第一件事情就是培養正見;而在這個世間上,第一個覺悟解脫苦的正見的,就是佛陀,所以才又稱為佛教。既然想要離苦得樂,唯有學佛;要學佛,就要以佛為師,希望佛陀為我們度脫苦,加護我們,所以稱為「皈依佛」。 學佛想要有所成就,首先就要有懇切要離苦的念頭。在出曜經當中有幾個故事;有人觀潮溺水,被水淹沒,僥倖獲救之後,決定出家;有人被王家追殺,躲到精舍當中出家;有人犯盜賊,要被處死之前,趁隙逃走,躲去僧團出家等等。但是佛陀接納他們出家之後,這些人就懈怠了,沒有了生死存亡的危機感,所以出家之後反而不修行。於是佛陀用他們當時所遭遇的害命的危機,提醒他們無常無所不在。終於喚醒他們的求救離生死苦邊的危機意識,精勤修行,最終證得阿羅漢果。 當年太子菩薩出外游觀園林,出城時,看見了人類生老病死的苦惱,由於心中有所感觸,希望能夠尋找出一種解脫人類痛苦,才終於放下榮華富貴,潛心修行,終於覺悟解脫正法而成佛。 所以歸納起來,要成就「成佛之道」,從發心第一念起,就要有拼命皈依於佛道,求哀救護的危機感,才能夠有所成就。

Tue Nov 21 04:36:3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