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暮鼓晨鐘有比鄰 雲荒日冷無飛鳥
#1
@Facebook
從前在香港時,就想依據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綜合在法藏中的管
窺一斑,寫一部簡要的『成佛之道』,綜貫一切佛法,而歸於一乘。這 一直到民國
四十三年,在臺灣善導寺的共修會中,才由淺而深,編幾句偈頌,一面編,一面講。
但為了事緣,特別是大乘部份,非常的簡略。

四十六年秋,把過去編的偈頌,修正補寫,為女眾佛學院講說。四十七年冬,再加修
正刪補,開始為自己所編的偈頌,寫下簡單的解說。去年底,在善光寺度舊曆年,這
才全部脫稿。算起來,已經過六個年頭了!這部二十萬字的成佛之道,正在排印流通
,所以略說本書的意趣──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以為序。

成佛之道 自序  釋印順

**********************

序文已經全部完畢,之後將會進入成佛之道本文,主要會依循厚觀法師的講義來進行
。參考厚觀法師在講義出版的緒言,如下:

佛法深廣,因適應不同的根性而開展出多樣的法門,但對初學者來說,要統攝貫通完
整的佛法,又能明瞭淺深的修行次第,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印順導師有感於此,
因而依據太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綜合經論之要旨
,撰寫成《成佛之道》這本鉅作。

《成佛之道》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廣攝一切佛法而指出菩薩道之修
學綱要,詳述眾生根性不同,發心、修行、證果也有所差異。下品人發增上生心,修
布施、持戒、禪定等三福行而得人天福樂;中品人發出離心,修四諦、緣起等解脫法
而證得聲聞四果、辟支佛果;上品人發菩提心,配合大悲心、性空慧,修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並度化眾生而證得無上佛果。

《成佛之道》雖然參考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之架構,但《
菩提道次第廣論》對於聲聞與菩薩的修行階位皆略而不提;而《成佛之 道》則在這
方面作了詳盡的解說,加上《成佛之道》的文字敘述也較淺白些,適合現代人閱讀,
透過此書,不僅能清楚明瞭修學的次第,又能扼要掌握完整的佛法,因而許多佛學院
或佛學班都編入必讀教科書而廣為教授、研討這門課程。

筆者於福嚴佛學院任教期間,為了教學的方便,編輯了講義作為補充教材,除了扼要
摘錄《成佛之道》之要義之外,並補充了許多經論的出處,例如第二章〈聞法趣入〉
中提到「善知識是滿梵行或半梵行」的論題,有人說導師誤解了經文的原義,認為經
中所說的「善知識」應該是指釋尊,只有釋尊才有資格稱為「滿梵行」。其實,如果
檢閱相關佛典,會發現各經律所說不盡相同,若以「誰是善知識」來說,就有以下三
種不同的看法:(一)釋尊本身就是善知識,(二)釋尊因善知識而脫離生死,(三
)釋尊因善知識而脫離生死,而釋尊也度眾生脫離生死,所以釋尊本身也是善知識。

又第五章〈大乘不共法〉中提到「二乘人也會發菩提心而入大乘道」,有關「二乘人
能否回小向大」的問題,經論間也有許多異說。類似這些問題,筆者列出經律論相關
出處,方便大家釐清問題或進一步深入探究。

另外,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有些地方談的比較簡要,有時不容易瞭解其深 義,
舉例來說,第五章〈大乘不共法〉中談到「菩提心一發起,永為成佛的因緣, 是不
會失去的;如《法華經》繫珠喻所說。但這不能說是本有的,因為是依發心而熏習成
的──法界等流的聞熏習。」為何繫珠喻不能解說為本有佛性,印順導師在 《初期
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83~p.1184有非常詳細而精彩的解說。

諸如此類,筆者也補充了不少導師其他相關的著作,希望能提供讀者若干助益。 講
義中均附有《成佛之道》(增注本)之頁數,方便大家對照原文。

編輯講義 時,雖盡量顧慮到《成佛之道》之整體架構,但因補充的經論或導師其他
著作之內 容較長,較難兼顧前後的關連,讀者若能再配合昭慧法師及性廣法師編輯
且經印順 導師修訂的《成佛之道偈頌科判表》來研讀,相信效果會更好!

2005年9月印順文教基金會成立「推廣教育中心」,且於2006年3月架設網站 並舉辦
《成佛之道》網路讀書會小組長訓練班,參加的多是學佛多年、對佛法已有基礎的學
員,該班也是以此《成佛之道講義》作為補充教材,同時搭配福嚴佛學院授課的
MP3為輔,經過一年多的熱烈討論,成效非常良好。

日前,推廣教育中心主任呂勝強老師表示,此講義對於讀者深入體解印順導師《成佛
之道》之要義頗有助益,因而建議希望將本書納入「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叢書」
,並編為首冊(其餘依次序,將再發行《印順導師著作導讀篇》、《印順導師著作正
聞篇》及《印順導師著作聞思篇》等)。

筆者有感於求法者之殷切,也就隨喜印刷流通,然而疏漏、錯誤之處在所難免,還望
讀者不吝指正! 2007年2月25日,於慧日講堂。


暮鼓晨鐘有比鄰 雲荒日冷無飛鳥

從前在香港時,就想依據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綜合在法藏中的管窺一斑,寫一部簡要的『成佛之道』,綜貫一切佛法,而歸於一乘。這 一直到民國四十三年,在臺灣善導寺的共修會中,才由淺而深,編幾句偈頌,一面編,一面講。但為了事緣,特別是大乘部份,非常的簡略。 四十六年秋,把過去編的偈頌,修正補寫,為女眾佛學院講說。四十七年冬,再加修正刪補,開始為自己所編的偈頌,寫下簡單的解說。去年底,在善光寺度舊曆年,這才全部脫稿。算起來,已經過六個年頭了!這部二十萬字的成佛之道,正在排印流通,所以略說本書的意趣──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以為序。 成佛之道 自序 釋印順 ********************** 序文已經全部完畢,之後將會進入成佛之道本文,主要會依循厚觀法師的講義來進行。參考厚觀法師在講義出版的緒言,如下: 佛法深廣,因適應不同的根性而開展出多樣的法門,但對初學者來說,要統攝貫通完整的佛法,又能明瞭淺深的修行次第,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印順導師有感於此,因而依據太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綜合經論之要旨,撰寫成《成佛之道》這本鉅作。 《成佛之道》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廣攝一切佛法而指出菩薩道之修學綱要,詳述眾生根性不同,發心、修行、證果也有所差異。下品人發增上生心,修布施、持戒、禪定等三福行而得人天福樂;中品人發出離心,修四諦、緣起等解脫法而證得聲聞四果、辟支佛果;上品人發菩提心,配合大悲心、性空慧,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並度化眾生而證得無上佛果。 《成佛之道》雖然參考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之架構,但《菩提道次第廣論》對於聲聞與菩薩的修行階位皆略而不提;而《成佛之 道》則在這方面作了詳盡的解說,加上《成佛之道》的文字敘述也較淺白些,適合現代人閱讀,透過此書,不僅能清楚明瞭修學的次第,又能扼要掌握完整的佛法,因而許多佛學院或佛學班都編入必讀教科書而廣為教授、研討這門課程。 筆者於福嚴佛學院任教期間,為了教學的方便,編輯了講義作為補充教材,除了扼要摘錄《成佛之道》之要義之外,並補充了許多經論的出處,例如第二章〈聞法趣入〉中提到「善知識是滿梵行或半梵行」的論題,有人說導師誤解了經文的原義,認為經中所說的「善知識」應該是指釋尊,只有釋尊才有資格稱為「滿梵行」。其實,如果檢閱相關佛典,會發現各經律所說不盡相同,若以「誰是善知識」來說,就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看法:(一)釋尊本身就是善知識,(二)釋尊因善知識而脫離生死,(三)釋尊因善知識而脫離生死,而釋尊也度眾生脫離生死,所以釋尊本身也是善知識。 又第五章〈大乘不共法〉中提到「二乘人也會發菩提心而入大乘道」,有關「二乘人能否回小向大」的問題,經論間也有許多異說。類似這些問題,筆者列出經律論相關出處,方便大家釐清問題或進一步深入探究。 另外,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有些地方談的比較簡要,有時不容易瞭解其深 義,舉例來說,第五章〈大乘不共法〉中談到「菩提心一發起,永為成佛的因緣, 是不會失去的;如《法華經》繫珠喻所說。但這不能說是本有的,因為是依發心而熏習成的──法界等流的聞熏習。」為何繫珠喻不能解說為本有佛性,印順導師在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83~p.1184有非常詳細而精彩的解說。 諸如此類,筆者也補充了不少導師其他相關的著作,希望能提供讀者若干助益。 講義中均附有《成佛之道》(增注本)之頁數,方便大家對照原文。 編輯講義 時,雖盡量顧慮到《成佛之道》之整體架構,但因補充的經論或導師其他著作之內 容較長,較難兼顧前後的關連,讀者若能再配合昭慧法師及性廣法師編輯且經印順 導師修訂的《成佛之道偈頌科判表》來研讀,相信效果會更好! 2005年9月印順文教基金會成立「推廣教育中心」,且於2006年3月架設網站 並舉辦《成佛之道》網路讀書會小組長訓練班,參加的多是學佛多年、對佛法已有基礎的學員,該班也是以此《成佛之道講義》作為補充教材,同時搭配福嚴佛學院授課的MP3為輔,經過一年多的熱烈討論,成效非常良好。 日前,推廣教育中心主任呂勝強老師表示,此講義對於讀者深入體解印順導師《成佛之道》之要義頗有助益,因而建議希望將本書納入「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叢書」,並編為首冊(其餘依次序,將再發行《印順導師著作導讀篇》、《印順導師著作正聞篇》及《印順導師著作聞思篇》等)。 筆者有感於求法者之殷切,也就隨喜印刷流通,然而疏漏、錯誤之處在所難免,還望讀者不吝指正! 2007年2月25日,於慧日講堂。

Thu Nov 16 16:27:2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